张秉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秉贵 |
张秉贵(1918年~1987年9月18日),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1],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是要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张秉贵被誉为"燕京第九景"[2],是首都人民群众对张秉贵售货艺术的美誉。
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
2017年,为纪念曾经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工作30多年的老劳模张秉贵,王府井集团决定,将每年的9月18日设立为张秉贵日,以传承和发扬他的"一团火"精神。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
出生日期----1918年
出生地点----北京市丰台区
逝世日期----1987年9月18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售货员
主要成就----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代表作品----《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安葬地点----北京市八达岭陵园
人物生平
"燕京第九景",是首都人民群众对张秉贵售货艺术的美誉。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他做梦也没想到能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在宽敞明亮的柜台前体面地为顾客服务,他感到无比光荣,因此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这一信念出发,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1959年下半年,根据工作需要,张秉贵从糕点柜台调到糖果柜台。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资相对匮乏,顾客通常要排长队。张秉贵便下决心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重仪表,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
张秉贵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为了精通商品知识,每逢公休日别人都在家休息的时候,张秉贵却蹬起自行车,来到工厂、医院和研究单位,仔细了解糖果知识。由于熟悉顾客和商品的特点,张秉贵甚至可以针对一些特殊的顾客推荐商品:对于消化不良的顾客,他介绍柠檬糖或咖啡糖;对于肝病患者则介绍水果糖;对于嗓子不好的顾客,他便建议买薄荷糖…… 张秉贵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他升华为艺术境界,被喻为"燕京第九景",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来欣赏他售货。这位老人说:"我是个病人,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劲儿,我的病也仿佛好了许多。"一位音乐家看他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人的旋律。"张秉贵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本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站柜台不单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不单是买与卖的关系,还是相互服务的关系。""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在百货大楼的30多年,张秉贵腰板挺直地站三尺柜台,接待了几百万顾客。他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2年开始,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张秉贵,经过一年多的写作,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一书,约5万字,阐述了柜台服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
1987年,张秉贵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2009年,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和他的爱人合葬于八达岭陵园的林海山宇间。
张秉贵 |
人物故事
工作之初
张秉贵刚上班的时候,还受过去一些旧商人陋习的影响,一位顾客要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嫌买得少没有理睬,而去接待购货多的顾客。
那位顾客向公司提了意见,同事们批评他。他说:"我多售货,是想为国家多创造些财富,有什么不对?"经过支部书记的思想工作,张秉贵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为国家服务怎能不先为人民服务呢?他说:"我们售货员要胸中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次,有两个女顾客说他"服务态度还行,就是动作太慢"。张秉贵便下决心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终于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第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为使说话亲切动人、言简意明,他又自学了语言学。
"一团火"精神
张秉贵的一生,是从黑暗的旧中国里一个没有文化的童工、学徒成长为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典型。他由一个被压迫者,变为社会的主人翁,思想上、感情上的变化成为做好工作的动力。
在旧社会,他曾挨过一脚一拳,留下了终生的痛苦记忆。一次,他给掌柜的捶腿时,以为掌柜睡着了,劳累一天的他想停下来歇一会儿,被老板一脚踢在胸口上。另一次,是一个国民党兵痞来买冰淇淋,等的时间长了点,就一拳打在他心口上。
而在新社会,他接待过一名患病的顾客,帮她选择了几种适合的点心,这位顾客还专门带着礼品到柜台来看望他。强烈的对比,更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从这一信念出发,张秉贵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三十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四百万人,除了刚工作的那一次外,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他升华为艺术境界。
"燕京第九景"
他的售货艺术被喻为"燕京第九景"
他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重仪表,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为了看他的售货表演,顾客曾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
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张秉贵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张秉贵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重仪表,天天服装整洁,容光焕发。他认为,"站柜台就得有个干净利落的精神劲儿,顾客见了才会高兴地买我们的东西。特别是我们卖食品的,如果不干不净,顾客就先倒了胃口,谁还会再买我们的东西啊!"他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
张秉贵一进柜台,就像战士进入阵地。普通售货员一般早晨精神饱满,服务态度较好;下午人疲倦了,不太爱说话,也懒得动弹,对顾客就容易冷漠。
张秉贵却不然,从清晨开门接待每一个顾客,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个顾客,自始至终都能春风满面,笑容可掬。他到了退休年龄,体力明显不济时,一上柜台还是表现得生龙活虎。到了下班后,他却往往步履蹒跚。同事们说他是"上班三步并作一步走,下班一步变成三步迈"。
随着张秉贵名声的升高,来买他的东西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人们以能从他手中买到糖果为荣。为了看他的表演,热情的顾客曾经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
在北京街上,张秉贵非常受人尊敬,他坐公共汽车有人让座;去洗澡时有人愿给他搓背;这人说:"我也是您的顾客,今天就让我为您服务一次吧!"
他病重住院期间,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教授、专家,更多的是热爱他的顾客。
一位看过他售货的国际友人曾经感慨地说:"这种场面,在国外只有名声好的政治家和红得发紫的影视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国的一名普通售货员能享此殊荣,真了不起!"
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广州百货大厦、武汉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党员挂牌上岗,发扬"一团火"精神,诚信经营,争创一流工作业绩,节日期间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展现共产党员风采。
北京
"新中国第一店"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恰逢成立50周年。王府井百货集团党委向全体党员提出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中要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在服务工作上,党委向党员提出"一个党员一面旗",要带头追求最完美的服务,做到"让服务像呼吸一样自然"。
作为张秉贵的亲传徒弟和后代,全国劳动模范卢秀岩和北京市劳动模范张朝和积极传播"一团火"精神。
在百货大楼于9月份"50周年店庆"时推出的"张秉贵周"特别活动中,他们身着张师傅当年穿过的老工作服,来到张师傅曾经工作过的柜台,向广大消费者展示"一抓准"和"一口清"的绝技,再现了张秉贵当年的风采。刚入党的预备党员、导购员李淑换多年来对顾客如亲人,潜心摸索出一整套既让顾客满意,又大大提高成交率的导购服务方法。百货大楼大力推广了"李淑换服务模式"。经过她的言传身教,已经有十几名导购员、信息员以及一些专柜,申报并参加了"李淑换模式"的答辩及测试。一批新的服务品牌又涌现出来。
上海
张秉贵 |
上海的南京东路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游人如织、销售繁忙。
国庆黄金周期间,东方商厦(南京东路店,原第一百货东楼)管理层的全体党员放弃节日休息,到各个楼层担当"宾客助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提供"一站式"导购服务。一位外地顾客想给女儿买件衣服,但女儿没有一同前来,正在犯愁时,二楼区域主管、共产党员汤美炯热情地迎上前去。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汤美炯不仅带着顾客前往各个楼层、品牌专柜,还主动当起了"试衣模特"。她一件件、一套套地试穿,让顾客比较挑选。临走时,这位外地顾客再三感谢,赞扬说:"你们商店推出的党员为民服务真是及时。"东方商厦(南京东路店)党总支要求全体党员佩戴党旗徽章,27名"服务品牌"挂牌上岗,党员带头从细节入手,为顾客提供完善、周到、温馨的优质服务。根据党员们的提议,这家商店专门设立了供顾客免费使用的"两部车"--婴儿车、残疾人车,制定了免费拆换表带、免费皮带打洞、大件物品免费送货等20项便民措施。国庆黄金周期间,这家商店还推出74个品牌商品"异店退货",顾客可以在东方商厦(南京东路店)以及其他3家连锁百货商店中的任何一家,方便快捷地办理退货手续。
广州
国庆期间,许多到广州百货大厦购物的顾客发现,无论是总店还是在分店,每一个党员的工号章上,都有一枚鲜艳的党徽。在先进性教育中,广百党员佩戴党徽上岗的特色做法正产生着积极效应。
"要购物到广百,到广百找党员"是许多广州人在国庆期间的消费习惯。其实,早在1998年公司就在全行业内率先推行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开展的先进性教育中,广百又再次大力推行这一做法。家电商场电视机岗的党员陈剑锋说:"小小的一枚徽章,有着很重的分量,它不仅表明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而且起到一种自我鞭策、自我约束的作用。戴着它,既有光荣感,又有使命感;对顾客来讲,也是一个放心消费的保证。"陈剑锋的话说出了广百众多党员的心里话。正是在党徽力量的感召下,国庆节日期间,广百党员的工作干劲更足了。他们一心为顾客着想,热心为群众服务,尽量做到使群众满意。党员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不计得失的感人故事在国庆长假中层出不穷。
武汉
在国庆黄金周期间,武汉广场的108名共产党员,与3000多名员工一起,坚持节假日不休息,连续7天加班加点,为百万顾客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珠宝柜共产党员吴红鹰被命名为"党员示范岗",在三尺柜台上带头推广微笑礼貌服务,带头说好英语100句。当顾客来到珠宝柜台前,会体验到他们独特的"奉茶、奉盘和白手套服务"。奉茶是指营业员带上白手套温馨地沏上一杯香茶,奉盘是指营业员双手托盘,将商品端给顾客。这一切,让顾客觉得舒适和满意。吴红鹰在党员责任区内对员工搞好传帮带,全柜18名员工个个都做到了微笑礼貌服务,被顾客称为"贴心人"。总服务台是武汉广场为顾客服务的窗口。"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完美无瑕"的服务理念,"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顾客",成了总服务台20多名员工的座右铭。在共产党员骆非的带领下,他们先后推出了咨询导购、免费包扎、免费送货、医药箱、针线盒、便民伞、婴儿车、迷童认领、广播寻人服务等22项服务便民措施,把服务宗旨和理念具体化为一个个优质服务项目,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70年代的"营销大师"
1978年的春节,北京百货大楼第一次在门前广场设立年货售货摊点,白天彩旗招展、夜晚灯火辉煌,到处都显示出一派春节的热闹景象。这是百货大楼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第一次开展的节日营销活动。北京百货大楼后来在1993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了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是年,这家商店的营业员张秉贵已是60高龄。这名在糖果柜台前站了23年的劳模是北京百货大楼的服务标杆,一手独特的"一抓准"和"一口清"绝活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所谓"一抓准",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一两、二两、一斤,张秉贵一把抓下去,分量丝毫不差。而"一口清"则是指他那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他也同时报出了应交的钱数。
如今有着计算器等工具辅助的我们已经很难理解张秉贵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在那个物资匮乏且商店稀少的年代,排队购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张秉贵练就的这一手绝活,像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倡的精确方法一样,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那个劳动最光荣的年代,一个经常见诸报端的劳模自然是人们崇敬的对象。写信,则是对劳模表示敬意的流行方式。"这封信尽管表达了对张秉贵的敬意,但显然也说明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张秉贵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态度并不具有普遍性。
那么,当时在中国普遍的服务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或许我们从外国人的眼里能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在外国人看来,1978年时的中国商店的服务是"可怕"的,甚至有些女营业员被他们称为"可怕的姑娘"。在商店里,如果年轻的服务员说一声"没有",那就不能再去多问了。因为再问也是白搭,只会遭到这些姑娘的白眼,不凑巧遇上心情不好的还会加上一句"说没有就没有,烦不烦啊"之类的呵斥。微笑服务自然更是奢侈品,没有给你白眼就已经算是对面的那位同志心情不错了。
相对于大多数人的"可怕",张秉贵则要"可亲"得多。尽管此时的他已经60高龄,但一旦站上了柜台,张秉贵就像战士进了阵地,不仅容光焕发,而且注重仪表,天天服装整洁。
从清晨开门接待第一个顾客,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个客人,他自始至终都能春风满面,笑容可掬。这种既不受白眼、又能看笑脸的购买体验相较于"可怕的姑娘"自然是更受顾客的欢迎,于是张秉贵的柜台前总是人头攒动,外三层围里三层。
指导着张秉贵完成如此优质服务的,是他经年累月站柜台后总结出的服务经--"五个劲":站柜台的精神劲、服务态度的热情劲、售货中的迅速劲、始终如一的持久劲、坚持不懈的虚心学习劲;"十个字":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四个一样":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本市外埠一个样。如此服务水准,不要说是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从如今服务态度历来皆是零售业的投诉热点就可见一斑。远在1978年的张秉贵,却在当时没有任何理论的指导下把服务营销做到了极致。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秉贵不但有着专业的服务技能和热诚的服务态度,对于顾客购物心理也有研究,并总结出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售货法:在接待第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这种做法的确是十分超前的,在若干年后中国营销界开始"终端大战"时,大多数专柜售货人员所受的服务训练也和此无甚区别。哪怕是最讲究品牌的宝洁、CD的化妆品专柜,导购小姐接受的培训也没有跳出张秉贵在数十年前划定的框框。
服务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这一类的专有名词,还要很多年后才能成为中国商业领域常常谈论到的术语,1978年的张秉贵显然不会懂得这些专业名词。
对于服务的理解,他可能也是单纯地停留在"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上。甚至于他所在的王府井百货,也要很多年后才会被市场营销人士称之为"终端"或者"分销网点"。
但若干年后终端上不断进化、更新数代的服务技巧,也没有超过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那些总结。在那个商业的蛮荒年代,他的服务技术和理念却能冲破环境和视野的桎梏,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张秉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营销大师。
作家冰心在写报告文学《颂'一团火'》时,还回忆起这个曾被她儿女们提过的售货员。"您知道这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张秉贵同志,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对您讲的那位张师傅呵!那时我们去买的只是五分钱的糖果,三分钱的冰棍,可是张师傅对我们可亲啦",儿女们告诉冰心,这个位于北京东城大华电影院旁的德昌厚食品店,也是他们以前经常光顾的地方。
张秉贵 |
在冰心的儿女们看到北京市委财贸部发出的"认真学习张秉贵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后,用着70年代末期的表达方式对她说"我们就是要向他学习这'一团火'精神……"他们每次到百货大楼去,都看见糖果部柜台旁边,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人,因此也不大敢过去招呼,也没有给张秉贵写信,怕耽误了他宝贵的时间。写信的确是那个年代流行的对劳模表示敬意的方式。一位北京的高中毕业生给张秉贵的信中这样写到"我几乎天天和售货员打交道,但像您这样的售货员极少见。多么希望像您这样的售货员,星罗棋布于天下。"这封信尽管表达了对张秉贵的敬意,但显然也说明了在计划经济年代,张秉贵的服务态度并不具有代表性。
我们已经很难考证这位糖果部工人最后有没有把毕生精力贡献给"革命事业"了。正如我们所见,对商业系统服务态度的抱怨,在1978年之后,依然持续了20多年。时至今日,垄断行业的服务也还是投诉热点。但商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竞争不断迫使零售和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准并做出新的创新。
张秉贵一生站了50年的柜台,他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种为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张秉贵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一团火"精神将千秋万代永放光芒。
媒体信息
冰心三访张秉贵
冰心应《人民文学》之约,采写一篇关于张秉贵的报告文学,在记者的陪同下,到了西苑饭店。
一见面,张秉贵首先客气地说:怎么让您老到我这儿来了,实在不敢当。冰心诚恳地说,我是来看你的。两人交谈中,当张秉贵说起他解放前曾在东单大华电影院旁边的德昌厚食品店当过售货员时,冰心突然想起她的儿女们曾热烈议论起张秉贵,因为当时正号召大家学习张秉贵的先进事迹和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儿女们笑着对她说:"您可知道这位张秉贵,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常对您讲的那位张师傅啊!那时我们去买的只是五分钱的糖果,三分钱的冰棍,可是张师傅对我们可亲啦……真的应该向他学习。"那时,冰心正在日本,她的儿子和大女儿在国内,就住在东单德昌厚食品店旁的新开路她大弟媳家里。有了这段渊源,冰心和张秉贵立刻拉近了距离,两人交谈也更为自然、亲切。冰心开门见山地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只问您两个问题:第一是请把您解放之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因为冰心知道,张秉贵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动力,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是由于他有新旧社会的对比和深刻感受。
提起从前,张秉贵不堪回首。在旧社会他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百姓。他对冰心说:"我是地道的北京人,父亲是一个售货员,在金山汽水公司工作。我一家八口人,六个弟兄姐妹,全靠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微薄收入养活。那哪能养活得起啊!母亲含着泪让我们往外闯闯,自谋生活吧!那时我家住在东铁匠营。我上不起学,七岁就出去捡柴、挖野菜。"
冰心问他后来又做什么活儿?张秉贵说:"哎,穷人家的孩子,还能做什么呢?只要是能混口饭吃,什么都干。您老一定想不到,八岁那年我就出去'打执事',就是哪家有娶亲的,出殡的,我就去跟班。到了十岁,由于父亲在天津,我和三哥便也到天津的一所地毯厂学徒。学的是绕毛线,因为太小,老绕不达标,被资本家撵出厂了。后来又回北京,到崇文门外一家织布厂学徒。正当我学到了点手艺会织布的时候,腊月里这家织布厂却着火了!您看命苦不命苦!此后,又经师傅介绍转到乾祥瑞织布厂,干了两年多。我想我已经长大了,该找个'买卖地',踏实点,免得老失业,老得求人找工作。十七岁便到了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1936年直到1955年,将近二十年。后来就调到了王府井百货大楼。"他说:我最有体会,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
冰心一直神情专注地倾听着张秉贵坎坷的苦难经历。她忽然又问:那你百货大楼糖果部"一把抓"、"一把准"的功夫是怎么练成的?张秉贵说,干食品行当几十年,只要用心就能练成。是啊,张秉贵始终心中装着顾客,心中想着顾客,在百货大楼的二十多年,他腰板挺直地站三尺柜台,接待了几百万顾客。对于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你要10两,他瞬间就会给你抓出一斤。放在秤上一称,真神!不多不少。而且最重要的是,张秉贵对待顾客始终是微笑服务。
财贸大会结束,张秉贵便回到岗位上。七月初,烈日炎炎的一天,冰心第三次来到百货大楼糖果部采访,只见柜台前人山人海,都在围着张秉贵。冰心说咱们别打扰他,从旁边看。只见张秉贵忙得不可开交,顾客一个接一个,这个要一斤,那个要二斤半……张秉贵始终镇定应对。顾客要多少糖果,他都是一抓准!那么熟练,那么准确,服务态度又热情,在场人不时鼓掌叫好!随后我们又到百货大楼办公室采访了商店负责人和张秉贵的几位同事,也在现场访问了几位顾客。至此,冰心在"消化"和思索这前前后后的采访情况后,又专门跟张秉贵进行了一次深谈,她要多对人物有一些实际感受。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她始终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采访。因而后来她发表在《人民文学》那篇报告文学《颂"一团火"》,引起社会上的热烈反响。她在这篇报告文学的结尾,激情洋溢地呼吁:让我们都来接过这一团火!让我们都来赞颂这一团火!
家庭记录
张秉贵家六个兄弟,两个姐妹,在六个兄弟中,他排老四。和妻子崔秀萍生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在不到一岁时,过继给了没有子女的张秉贵的五弟。这个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时,不小心摔折了胳膊,住进了天坛医院。张秉贵天天到医院去看他。这个儿子有一天问到:"四大爷,你为什么老来看我啊,别的大爷叔叔为什么就不像你这样老来看我?"张秉贵不愿向孩子透露身世,就说:"我每天下班顺道,顺便来看看。"后来这个儿子从别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长大以后,他对自己的养父母和亲生父母都侍奉至孝。
二儿子张朝和成了"小张秉贵"
在百货大楼见到张秉贵的二儿子张朝和时,发现他挂着的胸牌上写的是"张朝和北京市劳动模范小张秉贵"。张秉贵有三子一女,四个孩子个个都干过商业。大儿子从百货大楼后勤部病退,女儿从红都服装公司内退,二儿子即是张朝和,小儿子以前也在本市一家商业企业工作。在他们的生活中,父亲的影子无处不在。
1999年,张朝和接到了去百货大楼糖果组上班的通知,当时张朝和的心里直打鼓,他说,顾客要是知道自己是张秉贵的儿子,肯定都等着看"一抓准"的绝技呢!可他在大楼卖了7年玩具和书,秤都没摸过。张朝和说,当时就一个念头,不能丢父亲的脸。下班回家的路上,他专找糖果品种多的大商场进。在菜市口一家商场的糖果柜台前,他一站就是半小时,看得太入神儿了,人家的值班经理出来问他:"您这是干吗,想买糖吗?""不买。"张朝和这才回过神儿来:"我是百货大楼的……"当人家知道他是张秉贵的儿子来这儿取经时,马上热情地让他进柜台里练手儿,还一样一样地告诉他:"水果糖有两克的、有4克的,奶糖有5克的、有6克的,椰子糖……"张朝和赶紧往本上记。他见家门前有个糖果摊儿,就主动跟人家套近乎,终于,人家答应晚上收摊儿,让他连糖带秤搬回家去练"一抓准"。
开业不久的一件小事,更让张朝和难忘:一位40多岁的女顾客,好不容易排队排到了柜台前却说,"小张,我今天不是来买糖的"。"我就为看看你--1979年,我在这儿买过一次糖,当时,我向你父亲提出让他帮着找个糖盒,柜台里没有,你父亲就跑到库房给我找来一个。那个糖盒并不精致,可我一直保存到今天,还经常跟我孩子念叨这段事儿,那是你父亲对人民的一片心啊!"。
国庆50周年大庆时,张朝和登上观礼台,江泽民同志说到:"你可一定要接好你父亲的班啊。"
张朝和说,父亲已经去世这么多年了,许许多多人都没忘记他,而他自己也觉得,父亲在天国仍然在微笑着注视着他们兄弟姐妹,激励着他们努力工作,好好做人。
张秉贵铜像 |
获得荣誉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58年9月加入共产党。
1959年参加了全国群英会。
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
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
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7年,为纪念曾经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工作30多年的老劳模张秉贵,王府井集团决定,将每年的9月18日设立为张秉贵日,以传承和发扬他的"一团火"精神。
2019年9月,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3] 。
外界评价
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有一身过硬的本领,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提升。
张秉贵同志是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标兵,是深受广大顾客尊敬和爱戴的优秀售货员。
三十多年来,他用自己胸中的"一团火",温暖了广大顾客的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张秉贵多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还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
陈云同志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江泽民同志题词:发扬一团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关传记
作者:祝晓虎
丛编项:中外名人传记故事丛书
装帧项:平装32开/93
出版项: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04
ISBN号:9787800374906/7800374904
主题词:文学艺术-传记纪实
摘要:1978年的春节。北京百货大楼第一次在门前广场设立年货销货摊点,这是百货大楼自文化革命结束之后,第一次开展的节日营销活动。这家商店糖果柜台的营业员、劳模张秉贵这一年已经60岁了。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招聘营业员,37岁的张秉贵也前去参加招聘。虽然当时只招25岁以下的,但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开始了他传奇的营业员生涯......
永远的丰碑
张秉贵:商业战线的旗帜"一抓准"
张秉贵,全国著名劳动模范[4] 。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只在一所贫民学校上过半年学,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店当学徒。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25岁以下营业员,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张秉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认为,"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
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张秉贵升华为艺术境界。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他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看张秉贵工作,也成了许多人的一种享受。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来欣赏他售货。这位老人说:"我是个病人,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劲儿,我的病也仿佛好了许多。"一位音乐家看他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人的旋律。"随着张秉贵名声的升高,来买他的东西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为了看他的表演,热情的顾客曾经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
在北京街上,张秉贵非常受人尊敬,他坐公共汽车有人让座;去洗澡时有人愿给他搓背。1987年患癌症病重住院期间,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教授、专家,更多的是热爱他的顾客。一位看过他售货的国际友人曾经感慨地说:"这种场面,在国外只有名声好的政治家和红得发紫的影视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国的一名普通售货员能享此殊荣,真了不起!"
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因患癌症去世,终年69岁。
视频
“一抓准”“一口清”!张秉贵的售货技艺令人称奇 2021年6月29日发布
全国劳模张秉贵:将卖糖果做到极致,竟成了全国人民的偶像! 2019年4月30日发布
参考来源
- ↑ 张秉贵简介 ,新华网
- ↑ 未来讲堂|张秉贵——被誉为“燕京第九景”的售货员 ,新浪, 2021-06-02
-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⑫| 时传祥、张秉贵、吴登云 ,澎湃, 2021-07-09
- ↑ 全国劳模“一抓准”张秉贵逝世 ,查字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