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墩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四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四墩遗址,即张四墩文化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三义社区境内。遗址于1976年发现,1978年由安庆市文管所试掘,198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正式发掘。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7000—500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网坠、纺轮等,以红陶、灰陶居多,纹饰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显示出较高的制陶技艺。
景区简介
张四墩遗址南距长江仅8公里,东距长江也仅15公里左右,东北部为石塘湖、官桥湖、破罡湖连片水域,并与长江相接。遗址总面积2.1万平方米,由4个土墩以及土墩环绕的中部低地组成,平面形状呈弧边三角形,土墩高出周围地面2~4米。该遗址墩上的堆积较厚,而中部平地堆积极薄。
专家分析,这是薛家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带的又一支原始文化。张四墩文化的起始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结束时间还难以确定,其一直是考古专家们热衷的课题之一。
2013年5月3日,张四墩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考古发现
从1号墩的试掘看出,文化堆积最厚达2.7米,第1~4层为商周文化堆积,第4层以下至第8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性质比较单一,其鼎、甑、罐、鬶、豆、杯等构成了张四墩文化因素的主体,可称为张四墩下层文化,均属张四墩类型。该类型为继薛家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带的又一支原始文化。张四墩下层文化可分为紧密衔接的一、二两期,可视为同一文化前后发展的两个阶段,不过,其具体分期一时还难以准确划分,故有关张四墩类型年代的讨论也只能整体考虑。一般说来,张四墩类型大体相当于淮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早期,晚于本地的薛家岗文化。由于在张四墩类型中暂时还未发现石家河文化晚期的遗物,所以它的下限可能早于石家河文化的最晚期。按照上述几支周边文化的绝对年代框架,张四墩类型的起始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结束时间还难以确定。(参考:《从张四墩遗址看薛家岗文化的去向》)
民间传说
在风光旖旎的大龙山脚下的石塘湖畔,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张四墩。张四墩是新石器文化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那里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传说天庭上的玉皇大帝原本也是凡人,俗姓张,人称张玉皇。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称作“七仙女”。这七仙女个个貌若天仙,聪明伶俐,最小的“七仙女”与人间秀才董永的爱情故事因为一曲《天仙配》而世人皆知。其实向往人间-的并非七仙女一人,有一个人也十分向往人间-,她就是玉皇大帝的四女儿——张四姐。这位张四姐也曾偷偷来到人间,下凡在今天的张四墩。
相传这位张四姐来到张四墩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也非常敬重她。邻里有个矛盾纠纷,只要四姐一到,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哪家有个红白喜事,总得请四姐为座上宾。大家都说,是四姐让这里成了一方宝地。就连这里的山也会长了,而且长得非常快,慢慢地就与一河之隔的大龙山余脉的芭茅山竟长起来。这芭茅山怎比得过呢。没多久,这山峰就高耸入云,直抵天庭。这件事很快就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玉皇大帝龙颜大怒,命雷公将山峰劈去。雷公抡起双锤,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山峰被拦腰折断,形成四座土台,张四墩也因此而得名。
玉皇大帝因为这件事迁怒于下凡的张四姐,遂命天兵天将将张四姐带回天庭,严加看管。据说张四姐后来又偷偷下凡人间,来到张四墩,并与当地人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美满的凡间-。说不定现在的张四墩人就有她的后人呢!(参考:山水清音的空间)
保护范围
以遗址正中为基点,东、西各110米,南、北各50米。保护范围外,东、西各40米,南至水塘南端,北至白泽湖。
参考文献
990 游艺及休闲活动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