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嗣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嗣良

來自 活動家 的圖片

張嗣良,國家生化工程技術中心(上海)主任[1]。1963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歷任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生化工程研究所所長、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2],兼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微生物學會模型與控制分會理事、上海微生物學會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國家生化工程技術中心(上海)主任

外文名稱----Zhang Siliang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浙江瑞安

出生日期----1940年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獲全國優秀教師,2001年上海市優秀黨員

畢業院校----華東化工學院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學歷及工作經歷

1958 年 7 月至 1963 年 7 月 華東化工學院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學習

1963 年 7 月至 1970 年 12 月 華東化工學院抗生素教研組教師(助教)

1970 年 12 月至 1976 年 6 月 華東化工學院化學合成製藥教研組主任

1976 年 6 月至 1979 年 8 月 華東化工學院製藥廠廠長、總工程師

1979 年 8 月至 1985 年 2 月 華東化工學院生化工程系教研組主任(講師)

1985 年 2 月至 1996 年 10 月 華東化工學院生化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副教授、教授)

1996 年 10 月 1998 年 7 月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1998 年 7 月至 200l 年 7 月 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上海 ) 主任、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

2001 年 7 月至今 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上海 ) 主任, 上海國強生化工程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學術兼職

1988 年 5 月至今 中國微生物學模型化與控制委員會理事

1989 年 8 月至今 上海微生會學會工業委員會常委理事

1998 年 10 月至今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常委理事

2001 年 12 月至今 中國生化工程學會副主任委員

《化學與生物工程》雜誌編委

研究方向

張嗣良教授主要從事抗生素、基因工程等微生物藥物產品的工業生產研究,1978年後致力於發酵工程的計算機優化控制研究,主要成果有:"青黴素髮酵過程優化技術研究獲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基於過程參數相關的發酵過程優化與放大技術及生物反應器裝置研究"獲2001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獲有"用於過程優化與數據放大的自控發酵罐裝置"等三項發明專利。

張嗣良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近期成果

張嗣良教授 1963 年大學畢業後從事輕工食品和微生物發酵產品的生物代謝及工業生產研究,並以多學科技術交叉與系統綜合為特點,堅持幾十年來的長期實踐和積累,對我國發酵與生物過程產業化技術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

1. 對發酵工業科技進步的貢獻

"七五"攻關期間主持穀氨酸與青黴素髮酵過程計算機控制課題研究;"八五"期間,在華北製藥集團進一步實現青黴素髮酵過程優化,解決了過程不平穩問題,達到 63000 u/m1 的國際水平。又在西安利君製藥集團紅黴素發酵攻關,發現了黃豆粉作為碳源使用後引起的次級代謝調控問題,打破了我國長期徘徊在 5000 u/ml 左右達 20 年之久的落後局面。 以上成果 1997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多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1999 年,在內蒙古金河工程飼料金黴素發酵中,首次採用了網絡數據通訊技術實現呼和浩特到上海之間遠程發酵過程實時診斷,把 50L 發酵罐實驗室成果直接放大到 120m 3 生產發酵罐,使發酵水平提高了 30% 以上。在以畢赤酵母為代表的基因工程微生物高密度高表達培養研究中,運用參數相關理論 , 研究了工程菌在生長期的生理特徵以及表達期醇氧化酶的誘導、啟動與甲醇中毒的代謝流分布關係,使基因工程植酸酶在 12M 3 規模達到 3000 IU/ml ,建立了規模化工業生產關鍵工藝。基因工程瘧疾疫苗由 70 mg/L 提高到 2.6 g/L 。此外,也推進了脯氨酸、賴氨酸、生物肥料、光生物反應器藻類大規模培養、微生物農藥等研究,取得了進展。

上述一系列發酵產品優化與放大的成功,證明了運用先進傳感技術,將生物反應器的物料流與細胞代謝流研究結合起來形成的"基於參數相關的發酵過程優化與放大技術"是科學和有效的。該工程技術先後在全國各地推廣應用的企業和研究單位達 30 多家,涉及醫藥、輕工、食品、農業、環保等行業,為推動我國包括傳統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在內的發酵行業現代化技術改造作出了貢獻。獲 2002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 2001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2 年,以新一代食品添劑重要原料鳥苷發酵生產為對象,在反應器宏觀尺度上發現了細胞代謝流的遷移,又進一步通過基因比較研究,發現非合成途徑基因在物質與能量代謝流上對產物合成的作用,通過工藝改進,使鳥苷發酵單位由 16 g/L 提高到 34 g/L ,並使在日、韓價格競爭壓力下瀕臨停產的工廠恢復生產。該成果 獲 2004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 2003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 對發展發酵過程優化與調控理論的貢獻

1984 年,完成了國內第一本《生化工程參數檢測與控制》專著。在此後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不斷豐實和發展發酵過程優化與調控理論。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攻關、 "863" 等各類重大課題 40 多個,發表研究論文 100 多篇 ,其中 SCI 收錄 20 余篇,涉及生物技術、化學工程、控制工程、信息工程、機械工程等多學科知識。 在青黴素髮酵過程優化研究中,發現發酵過程中物料平衡與失衡的關鍵問題,提出不平穩問題的發現、分類與調整的理論與方法。在紅黴素等其他發酵產品研究中,進一步提出在生物反應器中以細胞代謝物質流為核心的發酵工程學觀點,形成基於參數相關的發酵過程多水平問題研究的優化與放大技術,取得理論與工程技術研究的突破。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又進一步以多尺度系統的觀點對發酵過程進行分析,揭示了基因、細胞、反應器不同尺度網絡狀態拓撲結構的互動關係,以及生物過程信息流、能量流和物質流的交互關係,證實了系統結構性變化和跨尺度觀察與控制是發酵過程優化的必要手段,在鳥苷發酵上取得突破。並進而提出發酵過程基因、蛋白、代謝等組學綜合研究為特點的系統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性。

有關理論與成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於 2003 年出版了重要專著《多尺度微生物過程優化》(化學工業出版社),郭慕孫等院士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4 年應邀在國際著名年刊 Adv Biochem Eng/Biotech 專集中撰寫重要章節" A Multi-Scale Study of Industrial Fermentation Processes and Their Optimization "。在有關理論與工程化技術推動了我國發酵生產行業的現代化技術改造的同時,許多發酵工廠企業和大專院校已把有關論著作為培訓技術人員的教材或重要參考資料。

3. 對我國發酵工程裝備技術進步的貢獻

1985 年起參加國家攻關計劃制訂,促成在生物技術領域三個攻關專題的設立,即 " 生物傳感器 " 、 " 用於發酵過程優化的在線計算機技術 " 和 " 系列化實驗室生物反應器 " ,並推進了從國外引進先進發酵設備製造技術。 " 七五 " 期間負責的 " 青黴素髮酵計算機優化控制 " 取得初步成效,實現了工業規模發酵過程 pH 、溶解氧、排氣 O 2 和 CO 2 的精確測量和計算機控制,第一次在工業規模發酵罐測得了氧傳遞係數、耗氧率等重要參數及其對生產的影響。並進一步在細胞代謝物質流理論指導下,研製了以生物反應器物料流檢測為目標的具有 14 個檢測參數的 50L 發酵罐,成功地應用於發酵過程優化與放大,成為獲得 2002 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重要內容。領銜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又先後完成代謝流測量與大容量計算機相結合的發酵中試系統、帶 pH 測量與補料控制的搖床、高性能大型發酵罐製造與控制系統研製、發酵過程數據分析軟件包與遠程診斷等,促進了我國生物反應器裝備技術的現代化改造。

4. 對人才培養建設的貢獻

作為學科帶頭人,在領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建設同時,促進了包括動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手性化合物酶催化、海洋生化工程等領域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以嚴謹求實的作風培養了十多位青年學術骨幹和 22 名碩士和博士,以及一大批工廠技術骨幹。 此外,還堅持在課堂第一線,以學科交叉和長期的科研實踐相結合,領導一支教師隊伍努力創建"發酵工程學"精品課程,受到學生們歡迎,發酵工程博士點在全國輕工技術與工程學科評比中名列前茅。

鑑於長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中取得的成績, 1993 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2001 年被授予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2004 年,鑑於發酵技術成果對生物醫藥產品生產的重大貢獻,被授予 中國藥學發展獎 ,同年又被授予 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

獲獎情況

1 、" F 型全自動發酵罐"獲 1983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醫藥總局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二

2 、"青黴素髮酵過程優化技術研究"獲 1997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3]

3 、"青黴素菌種選育及發酵工藝研究和新型攪拌器的研製"獲 1997 年國家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七

4 、"基於過程參數相關的發酵過程優化與放大技術及其生物反應器裝置研究"獲 2001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5 、"基於參數相關的發酵過程生物反應器優化與放大技術", 2002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張嗣良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6 、"紅黴素發酵過程優化研究",陝西省 2002 年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三

7 、"新型食品添加劑鳥苷生產優化與發酵過程多尺度研究"獲 2003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8 、"高比活植酸酶基因的獲得及耐高溫植酸酶的生產" 獲 2003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七[4]

9 、"新型食品添加劑呈味核苷酸二鈉關鍵生產工藝", 2004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此外,張嗣良教授還獲得了 1993 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2001 年獲上海市優秀黨員稱號, 2003 年上海市勞動模範。

10、"基於細胞生理與過程信息處理的工業發酵優化新技術",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近年來代表性論著

· 張嗣良,金沙,徐愕輝,俞俊棠,青黴素髮酵過程特點與控制對策, 華東化工學院學報 , Vol. 15 ( 4 ): 510-518 , 1989

· 金沙,張嗣良,俞俊棠,發酵過程自適應控制研究, 生物工程學報, Vol. 6 ( 1 ): 50-55 , 1989

· 張嗣良,葉勤,王永紅,陸仕燦,青黴素髮酵過程菌絲成球的過程特性研究, 華東化工學院學報, Vol. 19 ( 5 ): 577-582 , 1993

· 葉開明,金沙,張嗣良,俞俊棠,生化反應過程的多變量自校正控制 -- 以重複流加青黴素髮酵為例, 生物工程學報, Vol. 9(1):61-68, 1993

· 張濤鑄,謝幸珠,張嗣良,葉勤: g 干擾素工程菌發酵工藝研究,華東化工學院學報, 19 , 153-158 (1993)

6 、王麗影,葉勤,張嗣良,吳自榮,王林發:基因工程枯草桿菌生產中性蛋白酶的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21, 690-695 (1995)

7 、夏寧茂,張嗣良,青黴素絲狀菌球內氧濃度分布與生長模型的研究,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1995

8 、邱江,韓崇家,葉勤,張嗣良,紅外光譜監測糖化酶發酵過程,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19 ( 6 ): 831-833 , 1999

9 、郭美錦,儲炬,杭海峰,莊英萍,葉勤,張嗣良,重組人血清白蛋白表達研究進展,生物工程進展, 20 ( 5 ): 39-42 , 2000

10 、張明,樊滔,蘇麗明,馬天良,張嗣良,發酵過程中氧平衡的參數相關性分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26 ( 6 ): 35-37 , 2000

11 、歐陽立明 , 張惠展 , 張嗣良,巴斯德畢赤酵母的基因表達系統研究進展,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Vol.27 No.2 : 151-154 , 2000

12 、歐陽立明 , 張惠展 , 張嗣良 , 劉志敏,巴斯德畢赤酵母的基因表達系統研究進展,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Vol.27 No.2 : 151-154 , 2000

13 、段學輝 , 葉勤 , 張嗣良,啤酒酵母的通透性對 ATP 生產活性的影響,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Vol.26 No.1 , 2000

14 、杭海峰 , 張榮升 , 葉勤 , 張嗣良,紅外光譜法原位監測亞微米樹脂吸附反應,光譜實驗室 , Vol.17 No.4 : 378-381 , 2000

15 、黃明志 , 杭海峰 , 儲炬 , 葉勤 , 張嗣良,人工神經網絡在紅黴素發酵過程狀態預估中的應用,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Vol.26 No.2 : 162-164 , 2000

16 、黃明志,郭美錦,杭海峰,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發酵過程生長期的代謝計算,生物工程學報, 16 ( 5 ): 631-635 , 2000

17 、黃明志,杭海峰,儲炬,張嗣良,生物過程在線監控遠程多媒體報警系統的研製,微型機與應用, 19 ( 9 ): 45-46 , 2000

18 、黃明志,杭海峰,儲炬,張嗣良, 基於多線程技術的生物過程在線監控系統的研製, 微型機與應用, 19 ( 7 ): 47-50 , 2000

19 、段學輝 , 葉勤 , 張嗣良,啤酒酵母的通透性對 ATP 生產活性的影響,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Vol.26 No.1 : 33-36 , 2000

20 、段學輝,張嗣良,耦合中空纖維膜超濾分離游離細胞催化合成 ATP ,微生物學報, 40 ( 6 ): 633-637 , 2000

21 、張明,樊滔,蘇麗明,馬天良,張嗣良,通過多參數相關性分析豆油在發酵過程中的作用探討,生物工程學報, 16 ( 6 ): 751-754 , 2000

22 、郭美錦,吳康華,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黃大慶,張青峰,潘衛慶,畢赤氏酵母工程菌高密度發酵表達惡性瘧原蟲融合抗原的研究,生物工程學報, Vol .17 ( 4 ): 456-459 , 2001

23 、郭美錦,吳康華,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重組巴氏畢赤酵母恆化培養動力學及代謝遷移特性研究,微生物學報, Vol .41 ( 3 ): 617-624 , 2001

24 、郭美錦,吳康華,杭海峰,儲炬,莊英萍,張嗣良,基因工程 Pichia pastoris 高密度培養條件研究,微生物學通報, Vol .28 ( 3 ): 6-11 , 2001

25 、吳康華,郭美錦,杭海峰,儲炬,莊英萍,張嗣良,基因工程 Pichia pastoris 連續培養的生長及抑制動力學,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Vol . 27 ( 6 ): 605-610 , 2001

26 、歐陽立明 張嗣良 劉志明,基因定位修復技術 - 嵌合修復術,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Vol. 28(3):322-325 , 2001

27 、歐陽立明,周濤,薛沖,劉志明,張嗣良,人神經營養因子 -3 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瞬時表達和穩定表達,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Vol.27(3): 258-260, 2001

28 、歐陽立明,周濤,薛沖,劉志明,張嗣良,人神經神經營養因子 -3 重組逆轉錄病毒的包裝與鑑定,生物工程學報 Vol . 17(4):445-448,2001

29 、歐陽立明,周濤,薛沖,劉志明,張嗣良,逆轉錄病毒載體構建的 hNT-3 對大鼠成纖維細胞的感染,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報, ,6 , 2001

張嗣良

來自 安琪酵母網 的圖片

30 、諶頡 , 儲炬 , 張嗣良 , 李友榮 , 靜息培養基的篩選及在此體系中慶大黴素的合成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Vol.27 No.2 : 135-138 , 2001

31 、諶頡,儲炬,張嗣良,李友榮,慶大黴素分泌過程初步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27 ( 6 ): 610-613 , 2001

32 、 .Ju Chu, Siliang Zhang, Yingping Zhuang, Jie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bio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gentamicin,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2,38/5 pp.815-820

33 、 Ju Chu , Siliang Zhang, Yingping Zhuang, Ferment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recombinan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interferon α2a,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2003, 111(3):129-138

34 、 Jie Chen, Siliang Zhang, Ju Chu , Yingping Zhuang,Ethanol evolution rate: a new parameter to determine the feeding rate for the production of avermectins by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Biotechnology Letters 26:109-113, 2004

35 、 Ju Chu ,Wenze Niu, Siliang Zhang, Yingping Zhuang, Effect of metal ions on the binding of gentamicin to the peptidoglycan of Micromonospora echinospora, Process Biochemistry39 : 1145-1150 , 2004

36 、 Ju Chu, Siliang Zhang, Yingping Zhuang , Optimization of cultural conditions for enhancing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human interferonα2a by recombinant yeast, Process Biochemistry, 39 : 2069-2073 , 2004

37 、 Ju Chu, Siliang Zhang, Yingping Zhuang, Yongbo Song, Xianpeng Cai, Correlation between key enzyme activities in the inosine synthetic pathway and inosine production, Process Biochemistry, 40 : 891-894 , 2004

38 、 胡光星,郭美錦,儲炬,莊英萍,張嗣良, DNA 改組技術發展與應用,中國生物工程雜誌 .22(3):9-12 (2002)

39 、郭美錦,莊英萍,儲炬,張嗣良,重組巴氏畢赤酵母高密度發酵表達 rHSA, 微生物學報, 2002 , 42 ( 1 ): 62-68

40 、劉詠梅,儲炬,蔡現鵬,莊英萍,張嗣良,鳥苷發酵過程 DO 及 OUR 與鳥苷積累的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2002 , 28 ( 3 )

41 、蔡顯鵬,陳雙喜,儲炬,莊英萍,張嗣良,基於過程參數相關分析的鳥苷發酵過程優化,微生物學報, 2002 , 42 ( 3 ) 232-235

42 、扶教龍,張明,儲炬,張嗣良,金黴素發酵初期的生長分析與混沌現象,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2002 , 28 ( 1 ): 43-46

43 、扶教龍,儲炬,劉玉偉,莊英萍,張嗣良,金黴素發酵過程的代謝特性及調控策略,中國抗生素雜誌, 2002 , 27 ( 3 ): 141-144

44 、陳雙喜,蔡顯鵬,王仲石,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鳥苷發酵優化研究,微生物學通報, 2002 , 29 ( 5 ): 65-69

45 、蔡顯鵬,陳雙喜,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鳥苷發酵過程代謝流遷移的分析,生物工程學報, 2002 , 18 ( 5 ): 622-625

46 、陶純長,諶頡,郭美錦,郭元昕,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鏈黴素抗性突變理性篩選 avermectin 高產菌株,中國抗生素雜誌, 2002 , 27 ( 9 ): 521-523

47 、蔡顯鵬,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鳥苷發酵代謝過程分析,食品與發酵工業, 2002 , 28 ( 9 ): 5-9

48 、張嗣良,儲炬,莊英萍,抗生素髮酵過程優化技術研究,中國抗生素雜誌, 2002 , 27 ( 9 ): 572-576

49 、扶教龍,儲炬,張明,莊英萍,張嗣良,金黴素發酵條件優化,中國醫藥工業雜誌, 2002 , 33 ( 12 ): 583-586

50 、陳斌,莊英萍,郭美錦,儲炬,張嗣良,中心組合設計優化梅嶺黴素發酵培養基,高技術通訊, 2002 , 12 ( 12 ): 29-33

51 、趙見喜,李水龍,儲炬,莊英萍,張嗣良,紅黴素發酵過程次級代謝的混沌現象研究,中國抗生素雜誌, 2002 , 27 ( 12 ): 717-719

52 、蔡顯鵬,儲炬,張嗣良,芽胞桿菌生產嘌呤核苷的研究進展,中國生物工程雜誌, 2002 , 22 ( 5 ): 9-14

53 、陳雙喜,蔡顯鵬,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鳥苷發酵過程中參數相關特性的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29 ( 5 ): 464-466 , 2003

54 、陳斌 , 莊英萍 , 儲炬 , 等 . 微生物發酵製備梅嶺黴素 [J]. 精細與專用化學品, 2003 ; 1 : 17

55 、蔡顯鵬 陳雙喜 儲炬 , 莊英萍,張嗣良,應用規模縮小方法的鳥苷發酵過程放大,微生物學通報, 30 ( 2 ): 61-64 , 2003

56 、丁樂洪,儲炬 , 莊英萍,張嗣良,產黃青黴形態的顯微圖像分析,中國抗生素雜誌, 28 ( 3 ): 131-133 , 2003

57 、宋勇波,蔡顯鵬,儲炬 , 莊英萍,張嗣良,肌苷合成關鍵酶活性與肌苷積累之間的關係,微生物學報, 43 ( 3 ): 361-365 , 2003

58 、 黃明志,郭美錦,儲炬,杭海峰,莊英萍,張嗣良,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發酵過程表達期的定量研究,生物工程學報, 2003 , 19 ( 1 ): 81-86

59 、黃明志,蔡顯鵬,陳雙喜,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鳥苷發酵過程的定量和優化:抑制 NH4+ 離子積累提高了苷產量 70% ,生物工程學報, 2003 , 19 ( 2 ): 200-205

張嗣良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60 、晏秋鴻,陳斌,郭美錦,儲炬,莊英萍,張嗣良,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發酵液中梅嶺黴素,藥物分析雜誌, 2003 , 23 ( 4 ): 245-247

61 、郭美錦,儲炬,莊英萍,杭海峰,張嗣良,基於氧碳平衡的重組巴氏畢赤酵母碳源代謝分析,化工學報, 2003 , 54 ( 12 ): 1724-1728

62 、陳斌,莊英萍,郭美錦,儲炬,張嗣良,南昌鏈黴菌生物合成梅嶺黴素種子製備優化,中國抗生素雜誌, 2003 , 28 ( 11 ): 641-644

67 、錢江潮,儲炬,張嗣良等 肌苷和鳥苷生產菌中嘌呤核苷合成途徑三段基因序列分析 . 微生物學報 2003 , 43 ( 2 ): 47-52

68 、扶教龍,莊英萍,黃明志,儲炬,張嗣良,元素衡算和代謝衡算在金色鏈黴菌培養過程的應用研究,生物工程學報, 2003 , 19 ( 4 ) 471-475

69 、陳斌,莊英萍,郭美錦,儲炬,張嗣良,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梅嶺黴素,農藥, 2003 , 42 ( 6 ) 19-21

70 、扶教龍,杭海峰,郭美錦,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金色鏈黴菌連續培養特性及其動力學研究,高等學校化工學報, 2004 , 18 ( 1 ) 67-72

71 、汪利俊,丁滿生,郭美錦,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重組人載脂蛋白 A-I( 米蘭變體 ) 的復性及純化,中國生物製品學雜誌, 2004 , 17 ( 2 ) 81-83

72 、諶頡,儲炬,莊英萍,張嗣良,羅家立,白驊,質譜儀在 avermectin 發酵過程中的應用,中國抗生素雜誌, 2004 , 29 ( 1 ) 4-7

73 、扶教龍,張明,樊濤,儲炬,張嗣良,金色鏈黴菌培養條件優化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2004 , 30 ( 1 ) 43-46

74 、莊英萍,陳斌,晏秋鴻,儲炬,郭美錦,張嗣良,梅嶺黴素發酵過程參數相關分析和優化,中國抗生素雜誌, 2004 , 29 ( 1 ) 1-3

75 、胡光星,郭美錦,儲炬,杭海峰,莊英萍,張嗣良,重組 Pichia 酵母( Muts )發酵過渡階段關鍵酶活分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2004 , 30 ( 4 ), 392-397

76 、顏日明,鄭華淦,莊英萍,郭美錦,儲炬,張嗣良,剪切環境對南昌鏈黴菌形態和代謝的影響,中國抗生素雜誌, 2004 , 29 ( 9 ) 521-525

77 、張嗣良,儲炬,莊英萍,黃明志,鳥苷發酵過程的多尺度問題研究, 生物加工過程, 2004 , 2 ( 3 ) 23-29

78 、劉新星,陳雙喜,儲炬,莊英萍,張嗣良,檸檬酸鈉對枯草桿菌生長代謝及肌苷積累的影響,微生物學報, 2004 , 44 ( 5 ) 627-630

79 、馬文峰 丁滿生 郭美錦 莊英萍等,重組人載脂蛋白 ApoA-I 在大腸桿菌中表達條件優化,微生物學通報, 2004 , 31(6):27-32

80、劉朋,杭海峰,儲消和,郭美錦,儲炬,莊英萍,張嗣良,鹽黴素自身抗性高產突變菌株篩選,中國抗生素雜誌,2012,37(02):101-10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