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弟子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一本清朝出现的文学作品,以韵文写成。内容以儒家道德为主,但未必能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弟子规本身与儒家经典里的论述存在矛盾,甚至有自相矛盾。一般认为作者是满清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改称《弟子规》。

内容

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核心思想是、悌、仁、爱。

《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然后再以《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汎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分来加以演述。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生活教育[1]

影响

据称,历代用韵语编成,传授伦理道德的蒙学读物中,以《弟子规》的影响最为广大。自清代开始传授以来,几乎没有任何一部蒙学读物比它更为风行,即便是自宋代以来就长期风行的《三字经》,也几乎因《弟子规》的传授而废弃。在清代,许多地方政府都曾饬令所属州县,将《弟子规》列为私塾或义学童蒙必读书籍。《弟子规》是清中期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2]

但是,江南大学副教授黄晓丹指《弟子规》诞生于清代,而做清代文献研究的黄接触了大量清代的诗文集、传记家谱,却从来没看到过有提到《弟子规》。黄问及研究民国文献的朋友、读过大量现代学者的回忆录和传记的朋友,发现他们也都从未见过《弟子规》。并指“《弟子规》编成后,因其通俗易懂,易于背诵,甚为普及,清代末年有的地方官府还将其定为私塾、义学的必读教材,甚至作为‘劝善’书籍,在祠堂、茶馆、书馆中进行宣讲,使其广为流传。”的说法来自于文革时期的《天津师院学报》1974年01期文章《<弟子规>宣扬了什么?》。根据台湾师大刘雅苓与东北师大周明杰的考证,《弟子规》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作者过世后一百年之内并没有广泛出版。在《四库大系系列数据库》9153种书里,检索《弟子规》,只找到两条文献。“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夸大和臆测的嫌疑。检出的一条文献说:“劳乃宣,字玉初,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清史稿·劳乃宣传》)。说明《弟子规》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李白杜甫没有读过它、清代的知识阶层也不读它。劳乃宣教授《弟子规》的本来目的是原先教育不识字的成年农民识字,并使其不违法;是用于向那些被剥夺了更高发展要求的农民劝善的行为规范。《弟子规》本来也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它的流行是二十一世纪开始的。

视频

弟子规 相关视频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韵律操

参考文献

  1. 弟子规对当代社会的价值,瑞文网,2017-07-30
  2. 《弟子规》是本什么样的书? ,搜狐, 20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