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升降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建築升降機 |
建築升降機(英語為:Construction elevator),亦稱施工電梯、施工升降機。在香港、東南亞俗稱「𨋢」(lift的譯音),一般是指在建築工地上垂直運送行人或建材貨物的運輸工具。
基本內容
載重:2000至5000公斤不等
別名:施工電梯、施工升降機
外文名:Construction elevator
中文名:建築升降機
第一章 建築升降機的發展
1.1建築升降機的由來
建築升降機是什麼?它是指建築施工用升降機,它區別於室內的客梯,也稱為外用電梯、附壁式升降機,它是一種外附着於建築施工主體上使用工作籠(吊籠)沿軌道桅架作垂直(或傾斜)上下運動,用來載人、載物的較大型施工機械。近些年來由於建築規模的飛速發展,高層建築越來越多,建築施工升降機的使用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高速的發展。
現代升降機的出現應追溯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發明之後的產物。1845年,第一台液壓升降機誕生,當時使用的液體為水。1853年,美國人艾利莎·奧的斯發明自動安全裝置,大為提高鋼纜曳引升降機的安全。1880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使用電力升降機,從此名副其實的升降機正式出現。
在近代我們用來升降貨物的是一種木質梯子,用起來很不方便,攀登時比較危險。隨着時代的發展,人類對建築施工安全意識越來越重視。1973年,第一台國產齒輪齒條式建築升降機生產出來,歷經30多年的發展,國產升降機在結構形式、功能用途、安全裝置等多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
1.2建築升降機的發展狀況
現在,建築升降機的發展正在處於一個高峰狀態,它的種類很多,按起運行方式有無對重和有對重兩種,按其控制方式分為手動控制式和自動控制式。按需要還可以添加變頻裝置和PLC控制模塊,另外還可以添加樓層呼叫裝置和平層裝置。施工升降機的構造原理和特點:工升降機為適應橋樑、煙囪等傾斜建築施工的需要,它根據建築物外形,將導軌架傾斜安裝,而吊籠保持水平,沿傾斜導軌架上下運行。
常見的建築升降機有固定式升降機、車載式升降機、液壓升降機、曲臂式升降機、套缸式液壓升降機、導軌式升降機等。
1.3建築升降機的發展方向
建築升降機作為建築施工的垂直運輸工具,是否能安全有效的提供完善的服務,將成為各廠商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所以說施工升降機發展的方向,應該以信息化、自動化的方向去發展。這樣才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國情,同時也為施工人員的安全性得到更高的保障。主要的發展空間有以下三點。
第一,不同的架設高度,分段合理選用不同公稱尺寸的標準節主弦杆。
第二,改善速度特性,提高額定最大載重量。
第三,提高安全性能,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性。
我國建築升降機在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高的產銷增長率,特別是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等方面的需求增長更快。
第二章 建築升降機的電路
2.1 升降機的組成(常見低壓電器)
一般來說建築施工升降機都由鋼結構、傳動系統、電氣系統及安全控制系統等幾部分組成
一、鋼結構
鋼結構主要由吊籠、外籠、標準節、對重、附牆架等組成。
1)吊籠:吊籠是建築升降機的核心部件,為焊接鋼結構體,周圍有鋼絲防護網,前後分別安裝單、雙開弔籠門,頂上安裝護身拉杆。吊籠的立柱上有傳動機構和限速器底板安裝孔,導向滑輪組也安裝在立柱上。
2)外籠:外籠主要由底盤、防護圍杆及一節基礎標準節等組成。
外籠入口處有外籠門並裝有自動開門機構,當吊籠上升時,外籠自動關閉。吊籠着地時,外籠門能自動打開。底盤裝有緩衝彈簧,以保證吊籠着地時能柔性接觸。
3)標準節:標準節由無縫鋼管和角鋼等焊接而成。標準節上安裝齒條,多節標準節用螺栓相接組成導軌架,通過附牆架和建築物固定,作為吊籠上下運轉的導軌。
4)對重:對重用以平衡吊籠的自重,從而提高電動機功率利用率和吊籠載重,並可改善結構受力情況。對重由鋼絲繩通過導軌架頂部的天輪與吊籠上下運轉的導軌。
5)附牆架:附牆架用來使導軌架與建築物附着連接,以保證導軌架的穩定性。
二、傳動系統
建築升降機的傳動系統由電動機、聯軸器、減速器和安裝在減速器輸出軸上的齒輪等組成,採用雙電機驅動,使齒輪齒條受力均勻。
傳動系統安裝在吊籠內,通過齒輪與導軌架上的齒條相嚙合,使吊籠上、下運行。 三、電氣設備
每個吊籠有一套電氣設備,包括電源箱、電控箱、操縱盒等,可在吊籠內用手柄或按鈕操縱吊籠升降運行,在任何位置均可隨時停車。在上、下終端站,可由上、下終點限位開關控制自動停車。
四、安全控制系統
建築升降機在電路中設置了過載、斷繩、短路、超速等安全開關,當運行中發生任何一種故障時,升降機立即自動停車。
吊籠上各門均有限位開關,當任何一門未關閉或異常開啟時,吊籠均不能啟動或立即停止運行。
另外每台吊籠均配備錐鼓限速器作為防墜安全裝置,能有效地防止吊籠墜落。保證施工安全。
2.2升降機的電路分析
弱電部分(工作原理圖如圖1所示)
弱電部分包括:重量控制電路、吊欄前後門安全控制電路、上下限位防沖頂撞地電路、層間傳感器電路,圖1虛線框內所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