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 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康县隶属甘肃省陇南市,取"安宁、康福"之意,以北周时之康州而得名(一说:取"永宁康泰"之意为永康县,后去"永"字改名为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甘肃、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地带。东临陕西省略阳县,南接陕西省宁强县,西与武都区毗连,北隔西汉水与成县相望。面积2958.46平方公里,总人口20.32万人(2010年),辖14镇、7乡,350个行政村。

康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景优美,被誉为"陇上江南"、"陇上西双版纳"。2013年获"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名优特产有康县黑木耳、龙神茶、食用菌等。[1]

历史沿革

夏时康境为《禹贡》雍州之域,

商、周为氐人住地。察代康属秦辖白马氐部族住地。

东周战国时期属苴国境内(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开明氏蜀国灭"昔阝"、"平周"二国后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定国都吐费城)。

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惠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置蜀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康县时属蜀郡葭萌县(县治今昭化区石盘村)境内。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武都郡,康地属之。郡治洛谷(今西和县洛峪)。

东汉光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武都郡由益州刺史部改隶凉州刺史部,郡治移下辨。康地为武都郡之一部。

三国魏文帝分陇右为秦州,武都郡属秦州。

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蜀取武都、阴平二郡归并于蜀。魏景元四年(263年),魏将邓艾率兵南下,攻灭蜀汉后,以原蜀汉辖地分梁、益二州,武都郡入梁州,郡治依旧。

西晋郡属多变,但康境一直属武都郡。

东晋从304年到420年,割据纷起。西晋元康六年(296年),氐人杨茂搜建立仇池国后,康随武都郡入仇池国。咸安元年(371年)前秦克仇池,设南秦州,置刘史,武都郡属之。

南北朝康地曾先后隶属南朝宋、北魏、西魏和北周。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平仇池,武都郡入宋辖南秦州。

北魏始置"平乐县",境初属梁州修城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属南秦州修武郡。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修城郡,郡治广长,康地分属修城郡所辖平落、广长等县。

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年)后,康境改属南秦州修城郡。废帝元年(552年)改武都郡为武州,治武都石门。废帝三年(554年)又改南秦州为成州,康境随属成州修城郡之广长、平落等县。建德元年(672年)废修城郡并入武州,隶属北周,康境随入属之。

隋开皇元年(581年)武都郡改为武都县,康属之。大业三年(607年)后,今康县迷坝、大南峪王坝乡之一部属顺政郡,余属武都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武都郡为武州,康随覆津县属武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武州为武都郡。乾元元年(758年)又还为武州。广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攻占,州、县俱废。咸通年间收复,康仍属武州覆津县。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武州改名为阶州,治所移迁兰皋镇(今康县大南峪)。

五代十国后梁贞明元年(915年),阶州入前蜀,州治兰皋镇。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阶州入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州治由兰皋镇迁福津县(今武都三河)。清泰二年(935年)入后蜀,寻仍收复。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阶州入后晋,仍治福津。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入开封,中原大乱。雄武节度使何建(一作何重建)以秦、成、阶三州降孟艇,康随州入后蜀。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世宗伐蜀,成、阶二州降后周。

北宋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阶州属陕西路。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阶州划入秦风路。神宗年间,又分陕西为永兴路和秦凤路,阶州属秦凤路,下辖福津、将利二县,康境属福津县。后将峡西地分为利州路和夔州路,阶州入利州路。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又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阶州属利州西路。嘉定十二年(1219年)合并利州东、西两路为利州路,阶州仍属利州路。

元统一中国后,阶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都总帅府管辖,府治陇西县,州治柳树城(今武都角弓柳树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废福津、将利二县并入阶州。

明阶州属陕西布政司所辖巩昌府,康地为阶州之域。洪武四年(1371年),降州为县,移治今武都,十年(1377年)复为州。六月设七防关(今云台镇大山贫)巡检司。

清阶州辖于陕西右布政使司之巩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右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阶州随入甘肃省,雍正七年(1729年)升阶州为直隶州,康境设白马关(今云合)州判。乾隆元年(1736年)分置白马关为阶州直隶州分州(即右堂督粮厅),辖今康县。[2]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武都县析置永康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名康县。取"安宁、康福"之意,以北周时之康州而得名。

2000年,康县辖8个镇、20个乡:咀台镇(后改城关镇)、平洛镇大堡镇岸门口镇两河镇长坝镇阳坝镇云台镇望关乡巩集乡寺台乡、大南峪乡、迷坝乡三官乡王坝乡碾坝乡豆坝乡店子乡豆坪乡贾安乡白杨乡秧田乡、太石乡、铜钱乡、托河乡、李山乡、三河坝乡、太平乡。

2015年1月,豆坪乡、望关乡、王坝乡、大南峪乡、碾坝乡、豆坝乡6个乡撤乡改镇,同时将豆坪乡改为周家坝镇。[3]

地理境域

位置境域

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北纬32°53'至33°39',东经105°18'至105°58'之间,东西宽63.898公里,南北长85.069公里。东临陕西省略阳县,南接陕西省宁强县,西与武都区毗连,北隔西汉水与成县相望。

地形地貌

康县全境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地质构造为昆仑秦岭地槽褶邹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最高海拔2483m,大龙王山为境内最高峰;最低海拔560m。

气候

康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1度,无霜期207天,日照时数1433.7小时,年降水量742mm。[4]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康县境内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余种,活立木蓄积量8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56%以上;有国家和省列珍贵树种如香樟、银杏、红豆杉等28种,各种菌类96种;有天麻、杜仲等野生药材576种,其中,茶叶、核桃、黑木耳等上百种农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矿产资源

截至2003年已探明矿种有金、铜、铁、煤、硫、磷、水晶石等20余种,已探明铜储量400多万吨,仅开采的阳坝铜矿储量达260多万吨,品位达到0.367/立方米。

旅游

康县景色

截至2010年,康县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达100多处,人文景观50多处。著名的景区景点有:白云山森林公园、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红豆谷、托河龙宫景区、清河原生态风景区等,具体包括:清河、南沟、海棠谷等5大原始森林区,以阳坝镇为代表的万亩茶园风光,有古银杏走廊、瀑布走廊,有多条河谷和深山峡谷,有迷人的地下宫殿、托河龙宫。

截至2010年,正在开发的主要景区景点有:梅园沟自然风景区、托河龙宫景区、红豆谷景区、清河原始森林景区和白云山公园景区等。

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

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位于甘肃省康县东南部,景区总面积504.93平方公里,境内气候温润、景色秀丽,有红豆杉、香樟、白皮松等国列珍稀树种近40种;有金丝猴、金猫、大鲵等国列珍稀动物36种,又自然景观200余处,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居全省之首。景区内大部分为原生态森林。

康县茶马古道

康县毗邻陕西、四川,自古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有碑文佐证的茶马古道。[5]

特产

黑木耳:康县是"黑木耳之乡",康县黑木耳2008年以来获得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

茶叶:康县是甘肃茶叶的主产地。康县茶园面积6.48万亩,茶农6500余户,年产绿茶42万公斤,产值达4200万元。

其他特产:核桃、板栗、龙须菜、花椒、土蜂蜜、樱桃、猴头菇、蕨菜、猕猴桃、五味子、天麻、蚕桑等。

经济

概况

2012年康县县生产总值129424万元,比2011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39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39183万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54002万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由2011年的29.32﹕28.79﹕41.89调整为28.00:30.27﹕41.73,与2011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49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32和0.16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3.2%,城镇登记失业率3.95%。

2013年,康县完成生产总值15.29亿元,同比增长13.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52亿元,同比增长28.3%;固定资产投资59.5亿元,同比增长37.2%;各项存款达到35.4亿元,贷款余额15.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2039亿元,同比增长4.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亿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25元,同比增长19.2%;农民人均纯收入3780元,同比增长30.6%。

第一产业

2010年新发展核桃14.8万亩296.2万穴(株),县内中北部16个乡镇适生区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核桃面积已达到51.5万亩;新建茶园1.5万亩,茶园面积发展到5.57万亩;新植桑园1.0万亩,桑园面积达到5.49万亩。当年核桃产量4788吨,康县核桃收入5300万元以上;茶叶产量315吨,实现产值1134万元:当年蚕茧养殖产量252吨,实现收入479万元。区域优势产业开发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新发展花椒2万亩,花椒产量达579吨,实现产值1631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2万亩,当年药材产量1285吨,实现收入869万元;蔬菜播种面积达2.34万亩,当年蔬菜产量8866吨,实现产值1854万元,其中黑木耳产量99吨,实现收入554万元。

第二产业

2012年康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6060万元,比上年增长19.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660万元,比上年增长24.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3660万元,同比增长21.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7000万元,同比增长2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417万元,比上年增长25.6%;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123万元,比上年增长13.4%。

第三产业

2010年,康县共接待各类游客43.8万人次,同比增长93.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81.9万元,同比增长121.6%。

2012全年康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49万元,比上年增长17.23%。分销售地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49元,增长17.5%,其中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69万元,增长17.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00万元,增长15.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3979万元,增长17.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770万元,增长15.7%。

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6107万元,比年初增长8.94%,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57033万元,比年初增长17.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17288万元,比年初增长22.68%。[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07年康县一中教学楼和网络教学投入使用;完成了36中所小学危房改造和18所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截至2007年康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29所,其中:中学18所,小学209所,职教中心1所,幼儿园1所,有教师1905人,在校学生31910人。论证科技项目13项,实施3项;完成普及培训1.2万人次,2007年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基础设施

2010年康县全面完成了市县光缆建设和区域网光纤化改造工程;2010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2万亩,退耕还林4.7万亩。

医疗卫生

2010年,康县医院传染病区和CT室已建成投用;康县有卫生机构27个,其中:中心卫生院4个,普通卫生院17个,卫生院分院3个,卫生院医疗点3个,拥有床位412张,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中心卫生院均配备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X光机等医疗设备。

社会保障

2010年,康县下拨各类救灾款162.2万元,低保资金179.4万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20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5%。[7]

民俗文化

寺台造纸术:造纸,康县当地群众又叫做"抄纸"。据《康县县志》记载,手工造纸在康县形成规模历史久远。一般认为是从清代初期开始,手工造纸术传入康县境内。

康南锣鼓草:锣鼓草,又叫薅草歌。康南有山大沟深,坡陡地薄的特点。长久以来形成了刀砍火种、大集体务作的生产方式,每当集体劳动,大家一边唱薅草歌。

豆坪唢呐:康县唢呐有许多曲牌,其中流行最广的就有一百多个,有喜庆的《开财门》、《大开门》、《八仙上寿》、《全家福》;悲苦的《哭长城》、《哭五更》、《吊孝》等。

康县木笼歌:亦名花儿姐,是起源于康县,广泛流传于陇南乃至甘肃全境的叙事长篇民歌,它充分反映了西部农民追求真理、渴望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康南毛山歌:是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原生态民间演唱形式,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触景生情,即兴演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切地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状态,是康南广大人民集体创作成的民间音乐作品。[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