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鼓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府城鼓楼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鼓楼街内的古城垣上,是一座土木结构,古朴大方的城楼。鼓楼原名谯楼,又称文明楼。明洪武五年(1372年),海南卫指挥使王友所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台基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扩建而成。据《琼州府志》和《琼山县志》载,府城是海南卫的所在地。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鼓楼坐落于城之正中偏南。楼内有重兵驻守,居高临下,以窥城内外动静,卫护治安,是古代一项军事设施。楼内原有明正统元年(1436年)铜禁钟一口,钟铭记述了捐资铸钟情况及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现存五公祠。[1]
中文名: 府城鼓楼
始建年代: 明洪武五年(1372年)
地 址: 海口市琼山区府城文庄路南端
文物级别: 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概况
鼓楼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楼下城庸宽厚,下临旷野,有石级拾登,直通城门。原楼高三层,现仅存二层。均受历代珍视,故屡毁屡建。从鼓楼碑文记录,可知它近500年来的兴替迁易。从明代从化十七年(1481年),卫指挥使李泰增砌台基副使徐斐设置铜台滴漏以计时起,曾多次修建和迁易。万历十六年(1588年),鼓楼又遭火焚,及至次年,副使孙秉阳、郡守周布贤才移建于城之东门内,为今镇之东门。以后,郡守涂文奎,又移至旧址复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山发生大地震,鼓楼又遭塌毁。次年,尚书王诲遂重修,乃保存今楼。门额上分别灰塑“海南壮观”与“奇甸文明”楷字。
历史作用
鼓楼之擅名,又屡毁屡建,不仅因登楼可远眺府海山川形胜之大观,而又因斯楼历尽沧桑,在防护琼州府治安作过重大的贡献。史载,在明代,日本强盗侵扰我国沿海水域,当时琼州府城地区也遭海盗侵扰,鼓楼是当年海南军民打击海盗的一个指挥所。移至于五公祠内的大铜钟,是当年鼓楼上报警的大钟。相传,在今海口市得胜沙路一带,古称外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府海地区军民予以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得名“得胜沙”。
府城鼓楼,古时候就有文人赞美登楼以观赏海天一色美景的诗句:"百尺危楼瞰大荒,万家烟火正微茫;浮图七级凌霄汉,荡诲千帆破夕阳。"可见他自古就是旅游胜地。今天,前往府城鼓楼登高,一边缅怀前人往事和了解鼓楼历史变迁,一边饱览府城新姿和山海美景,自然更有兴致。
府城民俗
府城鼓楼所在的街被命名为鼓楼街,每年的正月十二,是鼓楼街公期之日。公期是一种地方文化习俗,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年度性、区域性的祭神活动。
视频
2019年海南省海口市府城鼓楼街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