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庫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庫(厙)氏是一個多源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一位門閥。 庫(厙)氏是因官名而得姓,始祖可追溯到漢文帝時期。庫(厙)氏望族居於括蒼縣。這個姓氏主要是以浙江地區的天台山一帶為中心,進而繁衍遍布全國。另一支厙氏來自少數民族。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大量的羌族人、鮮卑族人湧入中原,其中複姓厙門氏、厙狄氏、庫傉官氏受漢族影響,改為單姓庫氏,或厙氏。

庫(厙)氏是一個多源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一位門閥。 庫(厙)氏是因官名而得姓,始祖可追溯到漢文帝時期。庫(厙)氏望族居於括蒼縣。這個姓氏主要是以浙江地區的天台山一帶為中心,進而繁衍遍布全國。另一支厙氏來自少數民族。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大量的羌族人、鮮卑族人湧入中原,其中複姓厙門氏、厙狄氏、庫傉官氏受漢族影響,改為單姓庫氏,或厙氏。

郡望

松陽郡:亦稱松陽縣、縉雲郡。東漢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一帶。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朝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州復縣;同年(公元625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唐朝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唐朝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唐朝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稱白龍縣。北宋朝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復名松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戊戌11月撤松陽縣併入遂昌縣,1982年壬戌1月復置松陽縣。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括蒼縣:東晉朝太寧元年(癸未,公元323年),分林海郡東部置永嘉郡,松陽縣屬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分松陽縣東部置括蒼縣,廢永嘉郡置處州。隋朝開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又改處州為括州。隋朝初年廢東陽郡置婺州,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又復改婺州為東陽郡,括州為永嘉郡。今縉雲地北部仍屬東陽郡永康縣,南部屬永嘉郡括蒼縣。 [1]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松陽堂:以望立堂。

括蒼堂:以望立堂。

輔儀堂:漢朝時期的庫均為金城太守,後被封為輔儀侯,後人以先祖爵號為堂號。

金城堂:漢朝時期的庫均為金城太守,後被封為輔儀侯,後人以先祖官職為堂號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