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坪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庆坪乡是甘肃省渭源县下辖的乡,该乡位于渭源县北部,距县城19公里。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人口33.71万人。[1]
中文名称: 庆坪乡
别 名: 庆坪
行政区类别: 乡
面 积: 97平方公里
人 口: 15120人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机 场: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火车站: 渭源站
车牌代码: 甘·J
乡镇简介
庆坪乡共有14个村,65个社。面积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3941米,年平均气温6.1℃,年总降雨量450毫米左右。县辖3镇17乡,21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2.35万。农村劳动力17.9万人,乡村劳动力15.5万人。总耕地面积80万亩,人均耕地2.46亩。境内有秦长城遗址、夜月崖、王韶堡等名胜。二郎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庆坪乡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众多。自古享誉为丝绸之路古道的重镇之一。境内有秦长城遗址、夜月崖、王韶堡等名胜。二郎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交通十分便利,临渭公路穿境而过,是该乡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开放市场,大力推行招商引资项目,为外来客商提供场地、水、电、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自然资源
渭源县庆坪乡自然资源主要有大理石,腐植酸泥炭,高岭土,陶瓷土,天然次生林40多万亩;南部山区生长有大量蕨菜。这里风景秀丽,文物较多。境内有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省级森林公园莲峰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16处旅游景点,为全省旅游之胜地。
经济发展
老王沟村千亩良种洋芋示范点位于庆坪乡北部13公里处,涉及示范的农户132户,今年,乡政府依托IFAD项目投资2万元,为农户购买化肥105袋,该地气候适宜,发展洋芋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渭源县建立了蚕豆、洋芋、油料、中药材、牛羊等一批依据区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淀粉、畜牧、林果、水产、蔬菜、中药材六大支柱产业已具一定规模,全县经济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庆坪乡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蚕豆、当归、党参、黄芪、胡麻、油菜等。近年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这个主旋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前导,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狠抓了中药材、洋芋的种植,扩大了药材、洋芋种植面积,使中药材、洋芋成为庆坪乡的两大支柱产业。
计生工作
渭源县庆坪乡在计划生育中,认真落实二女结扎户养老储蓄、奖励补偿,独生子女保健费等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了该乡计划生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庆坪乡共办理养老储蓄217户,资金15.54万元;落实二女结扎户3000元奖励补偿金10.2万元;发放“两户”子女成才工程资金1.1万元;为计生“两户”减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资金1.36万元;核实上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52人,落实奖励扶助资金12.0万元;核实上报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对象7户,落实救助资金0.9万元。近几年来,累计发放各类资金42万元。
乡党委、政府根据该乡地理环境———山大沟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乡上配备车辆,免费接送计生对象到县城落实节育措施。共出动车辆200余次,为群众节省各类费用1万多元,同时,对于住地较远或行动不便的育妇,乡上同医院、县计生服务站的大夫联系,免费上门落实各项节育手术,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重建工作
“5·12”地震使庆坪乡龚家沟村村民的房子成了严重危房。政府包工包料投资24500元,一座崭新的房子建成了。渭源县有360户受灾农户完成恢复重建任务,215户农民已喜迁新居。“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渭源县共排摸出受灾农户384户。该县编制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投资521万元,按“早、快、实”的原则,严格按照救助对象范围、资金管理要求、建房标准和规定程序,优先考虑重灾户、重点优抚对象、计生“两户”、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合理确定危房改建对象,认真核定资金补助标准,采取统一设计图纸、统一购置材料、统一指导建设、统一检查验收的办法,建成了五竹镇鹿鸣村、庆坪乡龚家沟村、祁家庙乡边家堡村3个灾民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受灾户140户,在16个乡镇分散安置244户。全县已完成灾后重建任务360户,占总任务的93.75%。其余受灾户将在春节前全部迁住新居。
文化旅游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同时,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且渭源县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战国秦长城在甘肃境内所经之处主要为黄土塬、梁地区,有丰富的夯筑建材,因此就地挖地成壕取材夯筑长城,墙体的夯筑采用板筑技术,分段夯筑。夯筑的方法是交接式的,基本观察不到竖的接缝。同时因取土挖成了壕沟,形成双重的屏障。在河岸和塬、梁地带,利用原来的陡坎、山崖来修筑长城,城内没有多高,可是从城外看,却非常高大险峻,使敌人难以攀登。沿山坡伸展的长城采取削筑结合的断崖式,这种断崖式是将山坡低的一面向下深挖削成断崖,在断崖外壁上筑一层夯土,这样只在断崖外面暴露夯层,墙顶部与墙内地平高度齐平。
渭源是甘肃境内保存秦长城比较多的地方。渭源境内的秦长城是灭义渠戎后修筑的。
秦长城告别临洮境内的长城坡城障后,就开始进入渭源境内。长城在渭源境内的第一个地方是“庆坪乡孟家咀插牌梁”。至今渭源县境内的堡子梁上还有一个秦代城障残迹。这里是秦长城的一个拐弯处,人们当时修建秦长城时充分利用了这里的地势,将一个城障修建在了山顶上,达到了居高临下的作用。然后,秦长城经窑破沟、安家天、地儿沟、清泉大沟、墩疙瘩、秦王寺、野狐山梁、祁家湾、护神庙、石堡子、陈家洼、方家梁等地进入陇西县境。一些参加过秦长城调查的专家认为,这段古老的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伟壮观。城垣下夯层清晰,秦瓦遍地。
渭源境内流传着一些民间传说,它从另一个方面讲述了长城的故事。渭源有个秦王寺,传说当年秦始皇西巡祭祖,因为甘肃礼县是秦人的发源地。祭完祖后,特地前往陇西郡(郡治狄道)视察长城建设。他途经秦王寺时,住宿一夜,后人为纪念秦始皇西巡而改名秦王寺。秦王寺内一深井,名曰:“秦王饮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树,叫“秦王拴马树”。这也是一个牵强附会的故事。就寺院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产物,人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东汉初年。这个时候,秦始皇已经死了好几百年了。
视频
甘肃渭源县庆坪乡2016文体运队会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