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平海鎮地處惠東縣稔平半島東南端,東瀕紅海灣,西依大亞灣,北距縣城52公里,南距香港38海里,擁有天然深水良港,碧甲碼頭是惠州南部地區海運進出口的重要口岸。全鎮總面積136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33公里,下轄1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常住人口約3.5萬人。平海氣候溫暖,物產豐富,盛產稻穀、馬鈴薯、大頂苦瓜、蘿蔔等農作物和鮑魚、對蝦、龍蝦、海膽等著名海產品,素有「魚米之鄉」的稱號,被惠州市評為「馬鈴薯種植專業鎮」、「大頂苦瓜種植專業鎮」、「對蝦養殖專業鎮」。[1]
基本概況
平海鎮位於惠東縣境東南部,東靠紅海灣,西倚大亞灣,南臨南海,西北接巽寮鎮,北連鐵涌鎮,距縣城44公里。因鎮區南部一處地面,高度與南灣海海面幾乎同一水平線而得名。撤併鄉鎮前,該鎮海岸線長33公里,面積142.13平方公里。
平海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特產豐富,盛產各種優質蔬果和名貴海產,素有「魚米之鄉」之稱。2006年以來,平海鎮委、鎮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圍繞建設「富裕、安康、和諧新平海」的總目標,全力打造「四大基地」(即以平海電廠、東山海風力發電項目為主體的電力能源基地;以碧甲碼頭、大澳塘碼頭為依託的稔平半島區域物流基地;以「古城—雙月灣—海龜灣—溫泉」為品牌的濱海旅遊基地;以冬種馬鈴薯、大頂苦瓜及高位池養蝦、工廠化養鮑、高科技養魚等為支柱的特色農業基地),壯大經濟實力,不斷完善水、電、交通、通訊、碼頭等基礎設施,加強市政建設,提升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昔日的古城煥發了新姿。
歷史沿革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平海所,歸碣石管轄,清雍正十年(1732)改所設司,為歸善縣轄。民國元年(1912)又改司設區,為惠陽縣轄。1950年冬,屬惠陽縣第十八區,1958年成立平海人民公社,1965年析置惠東縣後,為惠東縣轄,1983年改設區,1987年改設鎮。2006年4月港口鎮併入該鎮。
據《惠州府志》記載:元末明初時,沿海盜寇猖獗,民不聊生,明太祖朱元璋遂於洪武二十七年(1394)派人南下建造平海城,以抵禦盜寇。城牆周長1850米,形似古鐘,故有鍾城之稱。歷代遷此築城屯邊的官兵、民眾來自全國13個省,多種方言混合,年長月久,形成一種獨特方言,稱為「軍話」。600年滄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門樓、部分城牆、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
古城內有七口古井,稱為「七星井」。相傳井是按照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等行星的排列形狀,用石塊砌成,十分堅固。井徑全是圓形,井台有方有圓。七星井水質隨氣候變化,雨季水淡,冬旱水咸。
古城人還創出一種軍聲的獨特方言。軍聲以北京語音為基礎,融進廣州話、客家話、學佬話。會說軍聲的人,對上述方言基本通曉,有「曉得平海話,走遍天下」的說法。
經歷了六百多個春秋,累遭劫數而顯得破舊的四個古城門樓,由群眾捐資按原貌修葺一新,重振了昔日的風姿。
你若站在十字古街交匯處,遠眺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樓,定會被那雄渾蒼古,莊嚴肅穆的氣氛感染,心中悠然升起一股思古幽情。城門樓是當時古城最為高大雄偉的建築。造型洗鍊雕樑畫棟,充盈着民族建築特色。城樓上的前後看台視野寬廣,更顯示出它的威嚴。
海產主要有馬鮫、鰻魚、魷魚、石斑、龍蝦、鮑魚、蚝等。已形成水稻、馬鈴薯、水果、蔬菜、水產品等商品生產基地。[2]
民間風俗
民間戲曲
平海傳統民間風俗和藝術豐富多彩,逢傳統節日,平海人都要舉行慶祝活動:元宵的鬧花燈,三月三的擺戲台,端陽節的賽龍舟,中秋節的拜月會。逢到三年一次的大廟會時,群眾自發舉辦的大遊行,有舞龍、舞獅、舞鳳、舞魚、扮景等。民間流傳的平海漁歌更具特色,曲調深沉,優美抒情,共有40多種,曲調被收入《中國曲藝辭典》。
旅遊資源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於1991年2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有保護完善的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樓和城內十字古街。古城門樓高大雄偉,門洞深14米、高24米、寬2.5米,城樓長16.8米、寬10.6米、高7.1米,有濃厚的民族建築特色。古城內外,有著名的龍山松翠、星海聯珠、平樓煙景、魁閣梅英、江天晴雪、岳澗清流、龍泉聽梵、古嶺觀湖、古渡漁村、孤洲釣月等十景。
雙月牙灣
平海城南2公里處的平海灣,灣長6.5公里,寬3.5公里,面積22.8平方公里,半月形海灘長達10公里,離岸邊百米內,海底平坦無礁石,海水清澈,深不超過1.5米,是優美的天然海水浴場。鷓洞有一處溫泉,有待開發利用。該鎮海陸交通便利。海運可達香港、惠州港等地。公路通稔山與廣汕公路相接。正在修建的大亞灣海濱公路縱貫全境。
600年滄桑,平海古城仍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門樓、部分城牆、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在城內,還保留着絢麗多姿的民間傳統藝術。到平海古城觀光,可觀賞到眾多的名勝古蹟。
港口資源
國家一類口岸:平海鎮擁有兩個國家一類口岸,一是碧甲口岸,一是大澳塘口岸。
碧甲口岸:碧甲港灣寬闊平靜,無硬底,通港航道區水深20米以上,適合開發10-20萬噸的航道。碧甲碼頭港區面積60畝,占用岸線250米,建有3000---5000噸級的泊位1個,2000噸級的泊位2個,800噸級的泊位1個,碼頭配套設施完善,設立了海關、商檢、邊檢、動植物檢疫辦事處等部門,碼頭已按國家一類口岸運作,中外客商開展進出口業務非常方便。
大澳塘口岸:大澳塘碼頭占地面積54畝,建有2000噸級的泊位1個,1000噸級的泊位2個;碼頭配套設施完善(裝卸吊船兩艘:一艘可吊80噸、一艘可吊60噸;活動吸機兩台:一台可吸60噸,一台可吸50噸;活動叉車4台,可叉6噸一台,可叉3噸兩台,可叉2噸一台;活動手拉車兩輛,在碼頭內拖貨櫃車5部),並設立了海關、商檢、邊檢、動植物檢疫辦事處等部門,已按國家一類口岸運作。
國家級群眾漁港:原港口鎮漁港是國家一級群眾漁港,漁港地理位置優越,內港從港口(地名)入口處延伸到葫角(地名)有4.5公里,是良好的避風良港,每年有近千艘粵東粵西及港澳台漁船到漁港停泊和商貿交易。
農業資源
種植業:平海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非常適宜作物生長。主要種植水稻、馬鈴薯、大頂苦瓜、蘿蔔和各種蔬菜,其中平海蘿蔔鮮甜、多汁、無渣,是消暑降火的佳品;平海冬種馬鈴薯每年種植面積在萬畝以上,是平海農業的一大優勢,已成為平海發展特色農業的亮點。2004年平海被惠州市政府評為「馬鈴薯之鄉」。
海水養殖業:平海鎮擁有大量的淺海灘涂,是發展海水養殖業的天然場所,海水養殖年產值達數億元。全鎮有高位池養蝦基地17個,面積3270畝;工廠化養鮑場16個,占地153畝,養殖水體6萬立方米;海膽養殖場7個,養殖面積780畝;龍蝦養殖場2個,養殖水體800立方米;多寶魚養殖場一個,養殖面積40畝;海水網箱養殖720箱;貝類養殖4000畝;花螺養殖面積1000平方米,數量60萬粒。
海洋捕撈:進行海洋捕撈作業的主要有新村、新寮、大澳、港一、蔡家村、南社等村委,重點發展傳統的「刺釣」優質魚和拖圍網作業。全鎮現有大、中、小漁船268艘,噸位1780噸,馬力5630千瓦。此外,外縣外省有150艘,港澳台漁船60艘。2005年,捕撈產量14328噸,產值1.59億元,增長1%。
鹽業:平海鎮有鹽町2.5萬公畝(3750畝),產量較高的鹽町1.5萬公畝(2250畝),進行鹽町作業的是東海村委會。2005年,鹽業產量達7500噸,產值達320萬元。
文化資源
英雄民兵連:前身是1951年建立的工人糾察隊,1958年改名為「警衛連」,1961年又改名為「港口基層民兵連」。1962年10月7日,以張苞為連長的民兵連在小星山島與偷襲的美蔣武裝特務進行了浴血鬥爭,擊退了敵人,保衛了國家。民兵連隊1964年8月1日被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廣州軍區授予「英雄民兵連」稱號。港口英雄民兵連是重要的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中小學生數千人次,是平海鎮一份巨大的精神財富。
民風民俗:平海古城是東江地區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區域,這裡的人民創造了豐富的民間傳統:元宵的「鬧花燈」、「偷青」,農曆三月三的「擺戲台」,瑞陽節的「賽龍舟」,中秋節的「拜月會」……,形成多姿多彩的古城民俗風情。同時,平海還保留了多種民間藝術:楹聯,漁歌,書畫,扮景,民間舞蹈「鯉魚追春」、「九鳳朝陽」、「彩蝶戀花」……, 似一顆顆閃亮的星光點綴着古城璀璨的夜空。平海被市評為「楹聯之鄉」,西北村被市評為「舞鯉魚特色之鄉」。為繼承和弘揚古城的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1984年以來平海鎮已舉辦了五屆古城民間文化藝術節,古城民間文化藝術節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盛事。
獨特方言:平海古城曾是守御城所和當時的商貿集散地,各地的將士、客商雲集,南腔北調的人們長期聚居,不同的方言互相滲透,從而形成了這種獨特的混合型方言土語――軍聲。軍聲是一種以北方語係為基礎,融進了廣州話、客家話、閩南話,軍聲語音十分動聽,極富音樂性,總給人以清新、親切的感覺。
平海馬鈴薯
特色產品平海馬鈴薯平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特別適合冬種馬鈴薯。平海冬種馬鈴薯始於70年代初期,已有30多年的種植歷史和經驗,是惠州市及至廣東省冬種馬鈴薯的發源地,2004年,平海鎮被得惠州市政府授予「馬鈴薯之鄉」稱號。
歷史名人
楊朝樞(生卒年不詳),字松濤。清代歸善縣平海(今惠東平海鎮)人。授生徒百餘人,鄉中生員全出其門。雖不甚富裕,卻樂善好施。乾隆年間平海三次災荒,他盡力賑濟。凡修建橋路、學宮、考棚等,傾家出力。著有《詒香集》,與其子舉人觀奇、其孫舉人炳奎合著《三世合稿》。乾隆《歸善縣誌》收有其《過唐子西故居》詩:"南原緩綹夕陽西,欲覓幽蹤徑草迷。沙子步頭晴露浴,舍人巷外晚鴉啼。省愆只覺君恩重,寄傲何知客況淒。嶺上白雲千古在,高名應與鶴峰齊"。光緒《惠州府志》有傳。
相關視頻
莆田平海鎮上店村沙灘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