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释天度化宿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帝释天化为商人度化宿友,帝释天正色严肃郑重地说:“请您好好的奉行佛法,奉侍供养佛陀。因为佛陀示现在世极为难得,而有高尚德行的比丘难得能够有机会好好供养,生命只在呼吸之间,请千万不要被世间的种种五欲所迷惑。”
原文
世尊过去因地时,曾经有一生成为帝释天。他常常思惟,天人有五衰相,这一生我虽然贵为天主,但这也不是坚固不实的。他静坐时常常如此思惟,而出去游行时就以无常的道理教化大众,精进不休。
有一次游行之时,看见过去生的好友今生受报为妇人身,成为一位富人的妻子,她为财色所惑,身处市井商肆之中不能觉悟无常的道理。他心中不由地为她感到惋惜。
于是,为了帮助过去生的好友,帝释天化现成为一位商人来到这位妇人的面前。商人目不转睛地看着妇人,然后不由地发笑。妇人心里不禁觉得奇怪。而旁边有一个小孩子在玩拨浪鼓,商人看后又不由地笑了。
此时,又有人因为自己的父亲生病,所以杀牛用以祭祀神明来祈祷父亲病愈,商人看后又笑。
又有一个妇人人抱着一个小孩,而小孩对待自己的母亲很凶,用手挠母亲的脸让母亲面颊流血不止乃至流到了脖子上。商人见此情景又笑了。
这时,富人的妻子(也就是帝释天的宿友)实在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上前问道:“您为何站在我的面前含笑不止,见我打小孩为何又失笑呢?”
商人回答道:“您是我的好友,只不过您如今忘记了罢了。”
富人的妻子闻言更加不悦,觉得商人说话没头没脑。
商人见到她的样子,知道她已经忘记了过去生的种种,于是为她揭开了谜题:“我之所以见您打小孩而发笑,那是因为孩子的过去生是您的父亲。今生投胎成为了您的儿子。一世之隔,就算是至亲也不认识了,何况是长久的宿世相隔呢?”那个玩拨浪鼓的孩子过去生本来是一头牛,死后投生到主人家做主人的儿子。他们家用牛皮来蒙这个拨浪鼓。这孩子不知宿世的因缘而拨打自己过去生的身体,所以我忍不住发笑。用牛作为祭祀品,祈愿自己父亲痊愈的人,久之如同服用鸩毒(一种剧毒,传说鸩鸟的羽毛有巨毒,如果拿它的羽毛拂酒,酒就会有剧毒。)来治病。他的父亲会因此因缘而累世被牛所杀。而用来祭祀而被杀的牛则会投生人身。所以感此因缘,我才发笑。打自己母亲的小孩,本来是这家人的小妾,而这个作为母亲的人是这家的正室,因为妒忌小妾受宠,所以常常暴打残害小妾,小妾含恨而终,今生投生为正室之子,让正室受其打而不敢生怨。有感因缘业报的不可思议,所以我忍不住发笑。
要知道,心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憎恨和现在的爱恋又怎么可能会恒常不变呢?只隔一世人们就茫然不知了,更何况是累劫的时间呢?
经中说:被眩目的种种形象所迷惑的人,会连宽广的大路都看不到;为不正的靡靡之音所迷惑的人,会听不到佛陀那觉悟的音声。所以,我为此而发笑。
世间的种种繁华如同闪电,恍惚而灭。希望您能够觉悟无常的道理,不要与愚者为伍,而忘失了自己过去生的种种修持,愿您能继续行六度之行。我现在先回去了,改天再登门拜访。”话音刚灭,商人就消失不见了。
富人的妻子闻言怅然,回到了家中。从此诚心期待商人再次莅临。后来商人果然登门拜访,但是这次商人不复上次出现时那样的衣装光鲜,相貌庄严,而是变得破衣烂衫、容貌丑陋。并且站在门口高声说道:“我的好友在里面,是你邀请我来的啊。为何不出来接待我呢?”富人家看门的人急忙进去禀报。富人的妻子出来,看了一会,并没有认出商人,于是冷言道:“你不是我的朋友。”曾变化为商人现在化现为穷人的帝释天大笑道:“我只不过是改变容貌换了衣服,你就认不出我了。何况是隔世之迷呢?”
这时帝释天正色严肃郑重地说:“请您好好的奉行佛法,奉侍供养佛陀。因为佛陀示现在世极为难得,而有高尚德行的比丘难得能够有机会好好供养,生命只在呼吸之间,请千万不要被世间的种种五欲所迷惑。”说完之后,帝释天就消失不见了。
目睹这个奇迹的人们口口相传,举国都为此而欢叹。从此全国的人都开始奉行六度等种种高妙的菩萨之行。
佛陀讲述完这个故事之后,告诉秋露子道:“那个富人的妻子就是过去生中的弥勒,而帝释天,就是我的过去生啊。”[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