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帝(拼音:dì)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擬架木或束木焚燒以祭天,是"禘"的初文;一說其古字形像花蒂,是"蒂"的初文。帝的基本義是天帝、上帝,亦可指先王,周代以後戰國以前亦可專指道德修養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秦以後成為"皇帝"簡稱。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 、漢典網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帝 ; 拼音 dì

注音字母; ㄉㄧˋ

平水韻部; 去聲八霽

部首; 巾、亠

總筆畫; 3+6、2+7

造字法; 象形字

結構; 獨體字,上下或上中下結構

五筆; UPMH(86);YUPH(98)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U+5E1D

倉頡碼; YBLB

四角號碼; 0022₇

異體字; ࠫ�、ࢂ�

字級; 一級(1633)

文字源流

帝字甲骨文作圖1、圖2、圖3等形狀,比較原始的是圖1和圖3,從第二期開始,在上面加一橫畫作圖2。西周金文作圖2,春秋文字承襲西周文字。戰國文字中"圖A"旁繁化作"圖B"形,或於"圖C"右上加一短橫畫為飾筆。秦漢文字承襲春秋文字,變化不大,沿襲至今。

學術界關於"帝"字的解析主要有以下幾種:

1."帝"是"花蒂"的"蒂"的本字。其字形像花蒂的樣子。高鴻縉在《中國字例》中將帝釋為"根蒂"。這兩種說法,不管"花蒂"還是"根蒂",都是古人對於生命誕生的一種崇高信仰,亦可說是古人的一種生殖崇拜。

2."帝"像架木或束木以焚燒祭天,本義是一種古老的祭禮,是禘的初文。禘祭初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後亦禘祭先公先王。禘由祭天而引申為天帝之帝,又引申為商王之稱號。

此外還有"帝來源於光芒四射的太陽""帝是鳥飛上天空形狀的引申""帝字來源於巴比倫"等多種說法,各有其參考價值。

三皇五帝、黃帝、炎帝、漢武帝,要說到"帝"字,多半是出現在這類稱呼中。"帝"的本義應該與先民的祭祀崇拜有關。甲骨卜辭中作為名詞的帝字有兩個意義,一是上帝,二是祖先。用在颳風、下雨、打雷、天旱等氣象的文辭中一般指上帝,用在"受我佑"等文辭中一般指祖先神靈。《甲骨文合集》6664片:"甲辰卜,爭貞:我伐馬方,帝受我又(佑)一月。"《甲骨文合集》14201片:"庚午卜,內貞:王乍(作)邑,帝叒(若)。八月。"《甲骨文合集》14198片:"辛丑卜,殼貞:帝叒(若)王。"殷代最高奴隸主統治者稱"王"或"我",死後成了先王稱"帝"。第一例,我攻打馬方,祖先給我幫助。第二例,王建城邑,祖先使我順利。第三例,祖先使王順利。

《說文解字》認為:"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作為王的稱號,這是本義的引申了,王才能稱帝。"帝"由天帝、天神引申指人間的掌管、控制部落、國家等大權的人,例如"堯、舜、禹",還有後來的秦始皇稱"始皇帝",近現代還有用"帝"指"帝國主義"的說法,指的是掌握一定軍事力量的、占統治地位的、有野心好侵略的資本主義。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丄部】都計切(dì)

諦也。王天下之號也。從丄朿聲。

₇,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從一,篆文皆從Ğ。Ğ,古文丄字。䇂、示、辰、龍、童、音、章皆從古文丄。

〖注釋〗諦:審諦,詳謹周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引《風俗通》:"帝者任德設刑以則象之,言其能行天道,舉措。"

說文解字注

諦也。

段注:見《春秋·元命苞》、《春秋·運斗樞》。《毛詩故訓傳》曰:審諦如帝。

王天下之號。從二,朿聲。

段注:都計切,古音第十六部。

₇,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從一。篆文皆從Ğ。Ğ古文上字。

段注:古文從一,小篆從古文上者,古今體異。必雲Ğ古上字者,明非二字也。徐鍇曰:古文上兩畫,上短下長。一二之二,則兩畫齊等,䇂俗本䇂下有言,非也。言從䇂,舉䇂可以包言。

示、辰、龍、童、音、章皆從古文上。

段注:古文示作嘅。古文禮作Þ。古文辰作਷。此古文從一,小篆從Ğ之證。然則古文以一為Ğ,六書之假借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部】 帝·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6

古文:₇、૦

《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並音諦。《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爾雅·釋詁》: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於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於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記·高帝紀》:乃即皇帝位汜水之南。注: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

又諡法。《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

又上帝,天也。《易·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書·舜典》:肆類於上帝。

又五帝,神名。《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注:蒼帝曰靈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家語》:季康子問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注:文耀鈎雲: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春秋合誠圖雲: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義曰:太乙,天帝之別名也。又:大角者,天王帝廷。注:索隱曰:援神契雲:大角為坐候。宋均雲:坐,帝坐也。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內五星,五帝座。

又地名。《左傳·僖三十一年》:衛遷於帝丘。注:帝丘,今東郡濮陽縣,故帝顓頊之墟,故曰帝丘。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上下窄,中間寬,左右對稱。左右對稱。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點、撇分列豎中線左右;"冖"居橫中線上側。"巾","冂"的寬度與第二筆橫相當,橫段在橫中線下側,末筆豎在豎中線。[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