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兰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帕克兰学院(Parkland College)位于伊利诺伊州郊区的香槟市(Champaign),是一所中等大小公立社区学院,成立时间是1966年,在校学生人数共8,679。
学校简介
帕克兰德学院提供2年制的副学士学位和一些其它的文凭课程,开设的专业领域较为广泛,较受欢迎的专业包括:卫生科学及其相关服务、交叉学科、文理科学与通识教育及其相关事务等。
相关咨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1]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
词语起源
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语境下,最先提出“通识”一词的是钱穆先生。他于1940年撰文《改革大学制度议》,提出“智识贵能汇通”,并警示中国大学“一门学术之发皇滋长,固贵有专家,而尤贵有大师……今日国内负时誉之大学,其拥皋比而登上座者,乃不幸通识少而专业多”。
1941年,梅贻琦先生和潘光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也提出了“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2]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的著名论断。
通识教育虽自民国草创,但迄今为止许多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提倡也仅停留在少数具有先见之明的教育家文字中。如今,中国社会和大学经过数十年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建设,通识教育的现实基础已经具备。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参考文献
- ↑ 要不要多元化发展,两个基本认知帮你决策 ,搜狐,
- ↑ 【专家视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搜狐,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