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汝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汝乡1951年为联合彝族乡,1957年更名为联合自治乡,1961年建大桥彝族公社,1981年改名巴汝公社,1984年置巴汝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凉山州西昌市区53公里。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0.3万。西(昌)大(桥)公路过境。辖河边、大桥、中火、迦乌俩谷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荞麦、马铃薯,特产核桃、花椒、松脂等。畜牧业以猪、牛、马、羊为主。境内水利、森林资源丰富,梯形水电站已初具规模,森林覆盖面积27.1平方公里。[1]

基本情况

巴汝乡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一个偏僻的少数民族乡,地处牦牛山

西麓,距城区53公里,辖区内居住着彝、汉、藏三种民族。

全乡幅员面积达78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人口3579人。境内有初中1所,小学7所及医院、法庭、派出所、森林经营所等机关单位。[2]

经济状况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巴汝乡是一个纯农业的乡,无任何企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荞麦、马铃薯,特产核桃、花椒、松脂等。畜牧业以猪、牛、马、羊为主。境内水利、森林资源丰富,梯形水电站已初具规模,森林覆盖面积27.1平方公里。

2002年该乡粮食总产362万斤,人平粮食1110斤。生猪出栏4052头,存栏3919头;羊出栏4670头,存栏14086头;牛出栏764头,存栏1889头;鸡出栏10253只,存栏47098头,出栏创产值251万元(90价),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423万元(90价),经济总收入达582万元(现价),人平纯收入1503元。[3]

民风习俗

巴汝乡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凉山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1、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啰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森林保护

针对今年森林火险等级高,森林防火形势严峻的情况,西昌市巴汝工委、巴汝森林经营所近日再次对片区森林防火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完善行政领导责任制,强化火源管理,加强防火工作,清除火灾隐患;加大护林防火宣传力度,力求做到家喻户晓;实行森林防火责任制局与所、所与乡、乡与村、村与组、组与村民逐层签定责任书,将辖区进行包干到片,落实到山头、地块、人头人。

抓好了扑火准备工作,制定和完善了补救火灾预案。组建了专业打火队和远征打火队,保持高度戒备,加强训练,一旦发生火情能快速出动,力争"打早、打小、打了",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