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魁杜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巨魁杜鹃 |
中文名称:巨魁杜鹃 界:植物界 科中文名: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
巨魁杜鹃(学名:Rhododendron grandeWight):常绿乔木。生于海拔1600-2900米的山地混交林中。产中国西藏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和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该物种是多种杂交品种的母本,有人工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信息
种中文名:巨魁杜鹃
种拉丁名:Rhododendron grande Wight
国内分布:产我国西藏南部。生于海拔1600—2 900米的山地混交林中。
国外分布:尼泊尔,锡金、不丹和印度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不丹。
海 拔:1600-2900
命名来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calcut.journ.nat.hist. 8: . 1847]
中国植物志:57(2):044
亚组中文名:大叶杜鹃亚组
亚组拉丁名:Subsect.Grandia Sleumer
组中文名:常绿杜鹃组
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亚属中文名:常绿杜鹃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属中文名:杜鹃属
属拉丁名:Rhododendron
亚科中文名:杜鹃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 高8—10米:小枝粗壮,直径约8毫米。叶革质,常数枚集生于小枝顶 端, 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4—30厘米,宽8--13厘米,先端钝尖或渐尖,具硬 小尖头,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边缘全缘,干后微反卷,上面深绿色,具光泽,微有 皱纹,无毛,中脉和侧脉凹入,侧脉20—24对,下面被薄层银白色粘结状毛被, 中脉和 侧脉极凸起; 叶柄长3.5—5厘米,圆柱形,上面具纵沟,疏被白色细毛。顶生宽大的伞 房花序,圆球状,有花20—25朵,总轴长4—5厘米;花梗长2—3厘米.密被腺体,有 时混生绒毛;花萼小, 长1—2毫米,具8个波状齿裂,被腺体:花冠为一面臌的斜钟状,长5—7厘米,花蕾浅蔷薇色,后为白色或乳白色,基部有紫色蜜腺囊,裂片8,近 于圆形,长1.5厘米,宽2—2.2厘米,顶端深缺;雄蕊16,不等长,长3.5—5厘米,花丝白色,基部被短柔毛,有时无毛,花药椭圆形,暗棕色,长3毫米;子房圆柱形,长约 9毫米,密被腺体和淡棕色绒毛,16室,花柱粗壮,长3.8厘米,无毛,基部具少数腺 体,柱头大,盘状,有裂。蒴果长圆柱形,长4.5厘米,直径1.4厘米,表面粗糙。 花 期5月,果期8--9月。[1]
产地分布
产我国西藏南部。生于海拔1600—2 900米的山地混交林中。尼泊尔,锡金.不丹和印度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不丹。
本种提示
本种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基部楔形,下面被薄层紧密的银白色粘结状毛被;花梗和于房密被腺体和绒毛,易与相近种区别。[2]
杜鹃花属介绍
杜鹃花属,灌木或乔木,有时矮小成垫状,地坐或附生;植株无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鳞片。叶常绿或落叶、半落叶,互生,全缘,稀有不明显的小齿。花芽被多数形态大小有变异的芽鳞。
形态特征:灌木或乔木,有时矮小成垫状,地坐或附生;植株无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鳞片。叶 常绿或落叶、半落叶,互生,全缘,稀有不明显的小齿。花芽被多数形态大小有变异的芽鳞。花:显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伞形总、状或短总状花序,稀单花,通常顶生,少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环状尤明显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状、钟状、管状或高脚碟状,整齐或略两则对称,5(--6--8)裂,裂片在芽内覆瓦状;雄蕊5—10,通常 10,稀15--20(--27),着生花冠基部,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或为略微偏斜的孔裂;花盘多少增厚而显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细长劲直或粗短而弯弓状,宿存。蒴果自顶部向下室间开裂,果瓣木质,少有质薄者开裂后果瓣多少扭曲。种子多数,细小,纺锤形,具膜质薄翅,或种子两端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鳍状翅,或无翅但两端具狭长或尾状附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