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崤底之戰始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崤底之戰

來自網絡的圖片

崤底之戰始末崤底之戰是東漢建武三年(27年)閏正月東漢征西大將軍馮異大敗赤眉軍於崤底(崤山谷地)的一次伏擊戰,馮異先遣一部兵力化裝成赤眉軍潛伏路旁,以小部兵力誘對方進攻,再以主力相拒。會戰中,伏兵突起,造成赤眉軍不能識別敵我,以至潰敗。馮異軍追擊至崤底。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崤底戰役的全過程。[1]

1.背景

赤眉建政權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軍離開長安東歸,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劉秀與赤眉軍交戰於崤山地區,赤眉軍被劉秀軍擊敗,全軍投降於劉秀軍。

當赤眉西進,離開長安後,長安城已成無重兵駐守的狀態,這時劉秀集團的鄧禹軍乘機由上郡等地南下,輕而易舉地占據了長安。當鄧禹軍未進占長安之前,劉秀即命令鄧禹要伺機進占長安,鎮慰西京,維繫百姓之心。但鄧禹自覺力量遠非赤眉軍的對手,故一直遲遲不敢向長安進犯,仍在上郡一帶地區徵集兵馬,屯聚糧草,等待時機。赤眉大軍一從長安撤出西走,鄧禹進占長安的計劃,才得以實現。

鄧禹軍進占長安後,也發生了一系列的失策行為,他不在政治上改進治理長安的措施,沒有在軍事上加強保衛長安的部署,沒有注意對長安及其附近地區更始政權舊部招撫收容,壯大自己的實力,而是忙於晉謁漢高祖劉邦的神廟,收漢代十一帝神主,派兵送往洛陽,巡行陵園等封建禮儀瑣事。從而,使他失去了鞏固長安的可貴時機,客觀上為赤眉大軍重返長安,減少了阻力。當鄧禹得知赤眉軍東返的消息後,鄧禹即派兵前去迎擊,企圖阻止赤眉軍重返長安,赤眉軍於郁夷(今陝西隴縣)擊敗了鄧禹軍,鄧禹慌忙退出長安,入據云陽(今陝西三原),赤眉軍遂又勝利地進占長安。

2.起因

赤眉軍由今甘肅、寧夏等地返回長安,勢力已較前大減,及至杜陵一戰,10萬精兵被殲,又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這時三輔地區正遇上大饑荒。據《後漢書·列傳·劉玄劉盆子傳》記載:「時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各地的豪強地主,聚眾以為營壘,堅壁清野,以斷絕長安的糧食供應,來困擾赤眉軍。赤眉軍無計可施,只得第二次被迫做出撤離長安的決定,東歸關東地區。於是,赤眉軍於建武二年(公元26年),漢光武帝劉秀二年十二月,共20多萬大軍離開京師,向東進發。劉秀集團在平定河北和河東、河西、河內等地區的同時,對赤眉軍的發展動向就極為重視,把自己的戰略重點轉向對付赤眉起義軍,時時注意尋找時戰,消滅這支唯 一可以與劉秀爭奪天下的武裝力量。

劉秀當初派鄧禹執行進兵關中,伺機奪取長安的戰略行動,由於鄧禹軍與赤眉軍兩次作戰,兩次大敗,而沒有實現。故劉秀不得不於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一月召回鄧禹,以將軍馮異代替鄧禹執行搶占關中,消滅赤眉的任務。劉秀對馮異進占關中對抗赤眉軍的基本策略和戰略作了詳細交待。劉秀告訴馮異說:「三輔地區,遭受了王莽更始之亂,又受到赤眉延岑戰亂的禍害,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到嚴重的損失,無人給他們以任何保障,現 在派你去征討各種叛逆勢力,對歸附降順者,把首領集中到長安去,對於他們的部眾士卒,則遣送回鄉,從事農業生產,並且要毀掉現有營壘,以免他們又聚眾割據。」同時還告訴馮異,征伐各種勢力,不在於略地屠城,主要在於平定他們的勢力,妥善地安撫他們。

劉秀判明了赤眉軍東歸的情況後,為更順利地鎮壓赤眉軍,即對鄧禹說:「不要與窮寇爭鋒拚命,赤眉已日漸處於絕境,他們沒有糧食,肯定要向東方來,我以飽待飢,以逸待勞,很容易消滅他們,你千萬不要輕率與其交戰。」劉秀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赤眉軍,在其進占洛陽後,針對赤眉軍東進,採取了以下部署:破奸將軍侯進率軍進駐新安地區;建威將軍耿弁率軍進駐宜陽地區;大司馬吳漢統率的大軍集結於洛陽附近地區。這樣,劉秀集團對赤眉軍的東歸,便形成了一個南北待擊,中間控制強大機動兵團的極為有利的戰略態勢。

劉秀集團參加崤底戰役的總兵力,無確切根據可查。但依據其各部分的實力推算,大致可以得出上述概略數字:鄧禹所部,初入關中為2萬人,後來雖有較大發展,但幾次戰敗,損失了一些部隊,渡過黃河後大概最多也只能擁有三五萬人;馮異指揮的魏郡、河內、河南等郡兵馬,估計也在4萬人左右;東路軍及其洛陽地區的機動力量,大致約在25萬左右。

3.兩軍作戰策劃

赤眉起義軍的御史大夫樊崇,丞相徐宣等認為,劉秀集團正忙於建都洛陽,派兵向周圍擴張勢力,在中原地區腳跟尚未站穩,所以,赤眉回軍關東遇到的敵對力量很可能不會太大。故作出了以下東歸作戰策劃:放棄攻擊渭北的鄧禹軍;不再攻擊延岑的部隊;準備打擊馮異的西路軍;出函谷關後,仍按入關的路線東進,然後往東南方向發展。劉秀集團根據赤眉軍原先的入關進軍路線分析,認為赤眉東歸也有可能仍經過潁洛之間,於是預先在洛陽、宜陽、新安等地布設了重兵,準備在潁洛地區將赤眉軍這股威脅劉秀稱帝最強勁的敵人徹底殲滅。

劉秀集團策劃:如果赤眉軍走西路,即經過靈寶、新安、洛陽之線,則宜陽的建威大將軍耿弁率軍馳往新安,與新安駐防軍破奸將軍侯進部共同攻擊赤眉軍;如果赤眉軍走南路,即經過弘農郡、走宜陽,則侯進率新安駐軍馳往宜陽,與宜陽的耿弁軍共同擊滅赤眉軍;位於洛陽的重兵集團由吳漢、朱祜、杜茂、賈復、堅鐔、王霸等統率的六軍,和由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等率領的邊境突騎部隊,準備向兩個方向機動支援。

4.戰役經過

赤眉起義軍於湖城作戰勝利後,沒有注意招降和收編馮異、鄧禹的部隊,給了敵人重新收攏集結的機會,同時也沒有注意休整自己的部隊,備足下次作戰的糧食。作戰60多天後,拉着飢餓疲憊的隊伍,急急向東方開進,只想早日返回東方,忽略了對前方可能出現的敵人數量及自己的戰略策略的研究,這就使赤眉起義軍,在缺乏政治上、思想上、軍事上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倉促進入了預想不到的崤底交戰。漢光武建武三年、赤眉軍劉盆子建世三年(公元27年)閏正月,馮異已完成崤底戰役的一切準備工作,他命令一部分部隊穿上赤眉軍的服裝,預先埋伏於有利地勢,然後派出部隊去如期向赤眉軍挑戰。赤眉軍樊崇等於拂曉派出1萬餘精兵,首先與馮異的先頭部隊交戰,雙方展開激烈戰鬥。馮異軍佯裝抵擋不住,這時馮異卻只派出很少量的部隊前來支援,造成了赤眉軍誤認為馮異兵少勢弱的錯覺,於是,起義軍即出動主力部隊,全力向馮異軍猛攻。

馮異軍見赤眉軍主力投入作戰,也隨即將自己的主力展開,迎擊赤眉大軍。雙方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傷亡,戰鬥持續到午後,赤眉軍的攻勢逐漸減弱,馮異看到時機成熟,遂命令埋伏部隊出擊。這些伏兵由於穿着與赤眉軍相同的服裝,而且又來勢洶湧,使赤眉軍分不清敵我,陣勢立即大亂,紛紛向崤底撤退。馮異隨即揮軍向崤底進擊,逐漸壓縮包圍圈,將赤眉軍男女8萬餘人於崤底擊破俘獲,這是赤眉軍自杜陵戰役以後,第2次最大的失利,遂使崤底戰役成為赤眉軍徹底失敗的前奏。赤眉起義軍遭此嚴重失敗,還剩10餘萬兵力,在樊崇等統率下,急忙向東南方疾走。

漢光武帝劉秀得知馮異大敗赤眉軍,十分欣喜,並立即調動重兵堵截圍殲赤眉軍剩餘部隊。當劉秀得知赤眉軍向東南疾走宜陽(今河南宜陽之韓城)的情況後,立即親率漢軍主力大軍,也向宜陽疾進,到達宜陽後,確定了以下的作戰部署:前軍由大司馬吳漢統率,全部為劉秀集團的精銳之師;左軍是劉秀集團的驍騎部隊,由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指揮;右軍由大將軍朱祐,揚化將軍堅鐔,偏將軍王霸等統率;中軍這是由劉秀直接控制的機動部隊,包括建威大將軍耿弇、驃騎大將軍杜茂、執金吾左將軍賈復等部。劉秀集團將兵力部署妥當之後,即嚴陣以待,等候赤眉軍的到達。

赤眉起義軍在崤底失敗後,正向宜陽疾走,突然在前進的路上與劉秀的大軍相遇。這時糧盡力竭的起義軍,自感沒有可能突破劉秀以重兵布成的陣勢,如勉強進行戰鬥,肯定會遭到無謂的傷亡,於是決定向劉秀投降,遂導致了赤眉農民起義軍最後的慘敗。當時樊崇等派出式侯劉恭為代表,前去劉秀營內談判投降事宜。

後漢書·列傳·劉玄劉盆子傳》對赤眉軍屈辱投降和劉秀勝利後的傲慢態度,均有較詳細的記載。劉恭見了劉秀說:「劉盆子帶領百萬之眾向陛下投降,陛下如何對待他們?」劉秀回答說:「可以免除他們的死罪。」於是樊崇與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30多大臣將軍便開始投降,將漢代的傳國璽綬、更始的七尺寶劍等交給了劉秀。赤眉軍交出了自己的兵甲,堆積起來與雄巍的熊耳山一樣高。第二天,劉秀大軍在洛水邊上列陣,讓劉盆子群臣觀看,以向他們示威。劉秀對劉盆子等說:「自知當死不?」接着又以挑戰的傲慢態度對樊崇說:「你不覺得投降後悔吧?我現 在可以讓你重新把你的隊伍集合起來,咱們正式做一次較量,以便決一勝負,我決不強迫你投降。」樊崇沒有答話。但丞相徐宣卻奴顏媚骨地說:「今 日得降,猶去虎口歸慈母,誠歡誠喜,無所恨也。」至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夏,劉秀以樊崇、逄安繼續謀反罪,將他們殺死。

5.失敗原因

赤眉軍的失敗是其缺乏戰略的考慮。赤眉軍湖城作戰勝利後,未及時招降和收編馮異、鄧禹的部隊,給了對手重新收攏集結的機會,也沒有及時休整自己的部隊,備足糧草,而在作戰60多天後,飢餓疲憊的軍隊向東方急進,對前方可能出現的敵人數量及自己的戰略策略的未進行充分的應對準備,使自已倉促進入了預想不到的崤底交戰。

6.歷史意義

赤眉一直沒有政權建設觀念,攻占一地,大軍一走,就放棄一地,對先占哪裡,後占哪裡,對待哪一類敵人採取什麼樣的戰略,戰勝敵人之後,又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等等,均沒有全局在胸的籌劃。自己沒有建立可靠的後方,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幾乎無異於典型的流寇主義者。根本沒有形成一個合法的、穩固政權的應有的凝聚力。這與劉秀首先占領河北,再擴及河內、河東、河南,並且把河北做為劉邦時期對待關中的地位一樣地苦心經營,成為其奪取天下之基礎,實在不可比。[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