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嶺南有幸得詩翁(林友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嶺南有幸得詩翁》是當代作家林友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嶺南有幸得詩翁

說起漢語言詩歌,國人首推李杜,我也不例外。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系統了解了坡翁波瀾起伏的一生,我感情的天平發生了傾斜,喜歡上了樂天、隨遇而安的蘇東坡,開始尋訪他在嶺南的蹤跡。

自古文無第一。但僅以個人有限的認識和偏好,以及在當下的影響看,我認為中國數千年的詩歌長河中,可進入金字塔頂的首推4人: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屈原開創了文人詩的先河,留下了《離騷》等不朽篇章,對後世影響巨大。李白的詩恣意縱橫,無拘無束,盡顯大唐氣象,令人仰望。杜甫的詩是史,為後人留下了歷史的腳印,在詩的格律上作出了突出探索和貢獻。

蘇東坡則是集大成者。他的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書,位居宋代「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畫,與文同、米芾一起開創宋代文人寫意畫派。詩詞文書畫,樣樣達到頂峰,如此全 才,我華夏五千年「不能無一,難能有二」。

更何況還不止這些。蘇東坡為官,造福一方;為友,慷慨真誠;為子,極盡孝道;為兄,友愛兄弟;為夫,恩愛妻妾;為父,憐惜子侄。順境 時,他雄姿英發,兼濟天下;逆境時,他隨遇而安,將磨難當磨鍊,處處貶所處處家。最為難得的,他還是一個有趣的老頭,到哪都能找到樂 子,真是天下無處不精彩。在杭州,他修西湖築蘇堤;到潁州,他發明東坡肉、東坡茶;來惠州,他泡製桂花酒,「日啖荔枝三百顆」;過海 南,他留下了東坡笠、東坡話。

就這麼一個人,當過皇帝的「秘書」(起草聖旨),也當過皇帝的老師(侍讀),皇帝喜歡,皇后、太后更喜歡,卻處處受權臣嫉妒、誣陷、 排擠,一貶再貶,貶到了嶺南。這是坡翁的不幸,卻是嶺南之大幸。

嶺南在秦始皇時才開始納入中原版圖,秦亡後趙佗自立為南越國,一度脫離中央政權。後幾經動盪,一直到隋朝前後,冼夫人自覺擁護朝廷, 並將海南島納入管轄範疇,嶺南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識禮知書。到了唐代,嶺南先是出了個「本土作家」張九齡,後又來了個韓愈。而且韓 愈是兩貶嶺南,第一次貶到陽山縣,第二次貶到潮州府,結果是,陽山人生子多以韓命名,潮州山水無處不姓韓。

自古以來,嶺南人就是這麼有趣,朝廷打壓、流放的「罪臣」,但凡有點真才實學,又是賢良的好人,嶺南人一概待為上賓,尊為師長,唐代 的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如此,宋代的寇準、蘇軾、蘇轍、秦觀也如是。那時的嶺南,世稱「南蠻」,文化貧瘠,太需要這些「大咖」了。尤 其是蘇軾,從韶關的梅嶺古道、清遠的飛來峽,到惠州的西湖、河源龍川的佗城,再到江門的東坡亭、肇慶的三洲岩、湛江雷州的天寧寺,最 終漂流到海南島的儋州,一路風塵一路歌,嶺南山水,無不留下了坡翁的傳奇。凡是坡翁遊覽、駐足、行吟過的地方,都成了一地聖跡,百姓 建亭修廟,頂禮膜拜。嶺南民風,為之敦化。

「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蘇軾:《贈嶺上老人》)梅嶺古道是最早見證蘇東坡入粵,又 是最後看着他離粵,漸行漸遠,消失在了江西境內,從此再無機會回來嶺南,再無機會吃到「故鄉」的荔枝。而他的後人,如今生活在廣東的 據說約有40多萬人,其中最著名的聚集地是位於河源市的蘇家圍。他的第八代孫蘇劉義,在南宋敗走嶺南,20萬軍民在崖山蹈海時,帶着僅存 的一支軍隊,突圍來到我現在工作所在地佛山順德區的都寧崗,登山立寨「建都」,培養「接班人」,以期東山再起。最後被元軍重兵圍困,全軍覆沒,蘇劉義殉國。

曾經高度繁榮的大宋沒了,但宋的余脈留在了嶺南,遺落在民間。以江門新會崖山為中心的廣闊鄉村,就處處可見南宋餘韻。我曾兩次到訪崖 山,都去附近一個小鎮尋找一種叫「陳皮鵝」的美食。傳說這味美食就是用當年南宋宮廷流傳出來的秘方製作,別的地方難以吃到,也沒有這 里的極致美味。

「海納百川」是當下嶺南經濟中心——珠三角人引以自豪的座右銘。這其實可以在唐宋年間嶺南人熱情容納「貶官」找到出處。和南宋余脈遺落嶺南民間一樣,蘇東坡的精神也留在嶺南,一直活在這塊熱土的青山綠水間。嶺南的文脈里,有張九齡韓愈的血液,也少不了蘇軾蘇轍秦觀們的浸潤。他們歷盡磨難、上窮碧落誕生的詩文、智慧,滋養了這塊土地,成就了嶺南的千年文明百年興盛。

嶺南何其有幸![1]

作者簡介

林友僑,廣東汕尾人,現居佛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