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炭疽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山药炭疽病 |
山药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及藤茎。叶片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扩大为褐色至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的大斑,病斑中间为灰褐至灰白色,有轮纹,有黑色小粒点。茎部染病初生梭状不规则斑,中间灰白色、四周黑色,严重的上、下病斑融合成片,致全株变黑而干枯,病部长满黑色小粒点。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山药炭疽病
主要危害作物; 山药
主要为害部位 茎,叶子
病原中文名; 小丛壳
病原拉丁学名; G10merlla cingulata
病原分类地位; 子囊菌亚门
病原类型; 真菌
病原特征
病原 G10mer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id et Schreck 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Colletotrichum g10eosporioides (Ces.)Wil3称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围小丛壳在PDA培养基上产生子囊壳,集生,近球形,大小104一168μm,壳高9l-155μm;子囊棍棒状,单层壁,大小47-62×10一14(μ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长卵形,略弯曲,大小13-19×4-6(μm)。
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6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蔓延,一直延续到收获。气温25-30℃,相对湿度80%易发病。天气温暖多湿或雾大露重有利发病,偏施过施氮或植地郁蔽、通风透光不良会使病害加重。病菌主要在病组织内越冬,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选用日本白山药、毛山药、早白薯山药等耐病品种,发病地块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2)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壤。
(3)采用高支架管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
(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松土排渍;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1]
参考文献
- ↑ 山药炭疽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农商网 , 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