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調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小調 是中國漢族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 一般指流行於城鎮集市的漢族民間歌舞小曲。經過歷代的流傳,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小調 [1]

外文名稱 minor scale

作品別名 詩詞中的小調

作者 佚名

創作年代 21世紀初

作品出處 《詞小史》,《老殘遊記》

文學體裁 民歌

地區 中國

釋義

拼音:xiǎo diào

基本解釋

1. [minor key]:按小調調式的音調或調性 2. [ditty]:漢族民間小曲

詳細解釋

1.即小令。與中調、長調對言。《紅樓夢》第回:"以'柳絮'為題,限各式小調。"清 徐釚《詞談·體制》:"小調要言短意長,忌尖弱。"參見"小令"。

2.民間曲調。阿英《詞小史》引 畹香留夢室主 《淞南夢影》卷二:"近日曲中競尚小調,如《劈破玉》、《九連環》、《十送郎》、《四季相思》、《七十二心》之類。"《老殘遊記》第二回:"慢慢地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蕭紅《生死場》十七:"他唱起小調來。"參見"小曲"。

3.西洋音樂小調式的簡稱。又稱"陰調"、"短調"。

簡介

小調又稱"小曲"、"俚曲"、"時調"等,是人們在勞動之餘,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因有職業藝人與半職業藝人的傳唱,並和曲藝、戲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而加工提煉的成分較多,詞、曲即興性少,較定型化,藝術上較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調相對來說流傳面較廣,遍及城市和鄉鎮,其內容廣泛涉及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

農村小調以反映農村日常生活,特別是反映農村婦女的愛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調則涉及城鎮小手工業者、商人、市民和處於社會底層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娛樂嬉戲、自然風光、生活知識、民間故事等。小調錶現感情細膩曲折,形式較規整,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按照內容的不同,可以將小調分為抒情歌、詼諧歌、兒歌和風俗歌四類。

曲調特點

小調多數屬分節歌形式,一曲多段詞,常採用四季、五更、十二時等時序體,多側面、較細緻的陳述內容。為適應多段詞的需要,其曲調則概括、凝鍊地表達某種情緒(或柔美、或哀怨、或歡快),曲調性強、旋律流暢、婉轉曲折,旋律線豐富多變,表現力強。

小調的節奏規整,節奏型豐富多變,歌唱形式以獨唱為多,其次為對唱和一領眾和等。城市小調多有絲弦樂器伴奏、引子和過門的運用,以及伴奏中樂器的加花裝飾、托腔墊腔等,使小調音樂更為優美動人。

小調的歌詞格式多樣:除七字句外,也有長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見外,也常有非對偶的三句、五句等結構;加上襯詞的豐富多變和格律化,使小調的曲式結構較之號子、 山歌更為成熟且富於變化。

小調各地都有,有的流傳全國,有的流傳在一定地區。一般曲調比較流暢,結構比較規整。唱詞因由藝人傳授和唱本傳播而比較穩定,格式多樣,富於變化,長短句的形式比較普遍,非對偶的三句、五句等結構以及多段詞的反覆也較為普遍。並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聯綴。曲式結構以二句和四句的單段結構為多,仍因歌詞格式多樣而富於變化,並用襯字、襯句擴充音樂結構,加強感情表達。

多段結構也頗多,用於具有敘事成分的小調中,如江蘇省《大九連環》。也有原為單段結構,由於多段詞反覆時曲調的節奏和速度有了變化而成為長大結構的,如東北的《瞧情郎》。題材廣泛,從重大政治、社會事件至日常生活、風俗、愛情等,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根據需要也會被用來進行政治宣傳,如近代的《五卅運動》、《十送紅軍》等。而民間傳唱的多有類似《十八摸》等曲目, 活潑俏皮貼近生活富有煙火氣息。作為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們極具生命力。歌唱形式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或齊唱,大多有器樂伴奏。

歷史背景

小調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詩經》中的某些敘事性篇章,已經孕育了這一體裁的某些因素。漢代的相和歌就是用絲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謠(清唱一類的歌)有明顯不同,相和歌可以說是小調的源頭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子夜四時歌》、《從軍五更轉》、《月節折楊柳歌》等時序體的樂府民歌,從中可以看到後世傳播較廣的幾種傳統小調,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體式結構原則。至隋、唐之際,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選擇、提煉,而成為說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稱為曲子,它也是小調體裁的早期形式。

宋、元之後,伴隨着中國城鎮經濟的日益繁榮,小調也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成熟階段。一方面,從廣大農村傳入城市的許多民歌曲調經藝人演唱、加工而變為小調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興起的小令、散套,在傳播過程中,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而逐漸同體式嚴格的南北曲分道揚鑣,變為一種通俗易懂、流暢優美、仍保留着曲牌名稱的小曲。這部分小曲匯入小調,使其更加豐富多彩。明、清時期,在一部分文人學士中興起了編纂民歌唱詞專輯的風氣。據統計,清中葉時,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種(見劉復、李家瑞﹕《中國俗曲總目稿》)。其中大多數屬於小調體裁。影響較大的刊本有《霓裳續譜》、《白雪遺音》、《時尚南北小調萬花小曲》、《粵風》、《粵謳》等。

小調的分布相當廣泛,幾乎遍及中國大多數地區。其中,又以黃河下游的山東、河北,長江下游的江蘇等地在數量和品類上更具有代表性。

小調在流傳過程中,其曲調由於歌者的個性、審美習慣、填配新詞、唱法不同等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因而形成不同的變體以及蘊含着不同的情緒和表現性能。例如《孟姜女》與《梳妝檯》、《十杯酒》、《哭七七》﹔《無錫景》與《探清水河》﹔《剪靛花》與《碼頭調》、《放風箏》、《四季歌》等,相互之間既保持着承傳的派生關係,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況下,一首小調流傳的地區愈廣和時間愈久,其變體就愈多﹔而且,各種變體與原歌的關係也是有遠有近,紛雜而多樣。

內容

小調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極其廣泛。它不受某個特定的社會階層和具體勞動環境的制約,它所反映的不僅包括農民,而且還有城市小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藝妓、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種階層的愛情婚姻、離別相思、風土人情、娛樂遊戲、自然常識、民間故事等,幾乎無所不包﹔《打櫻桃》、《繡荷包》、《賣雜貨》、《小拜年》、《磨豆腐》、《看燈》、《補缸》、《採茶》、《遊春》、《放風箏》、《打鞦韆》、《割韭菜》、《趕廟》、《游燈》等對於民間風俗生活場景也都一一涉獵。其中,有不少小調的唱詞,往往能夠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銳的批判鋒芒觸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使主題獲得了廣泛的社會意義。其中存在着一部分具有腐朽的剝削階級思想影響和低級庸俗的內容。特別是在茶館酒肆、青樓書場等環境中傳唱的一部分城市小調,往往被某些無聊文人,紈子弟等加以篡改,使其成為矯揉造作、輕浮嬌媚的靡靡之音。它們是小調的糟粕部分。

小調分為吟唱調、謠曲、時調三類。

吟唱調如兒歌、搖籃曲、叫賣調等都屬於此類。這是小調中實用性較強的一類,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種實際需要中歌唱。

謠曲其藝術形式比吟唱調成熟,篇幅不大,樂段結構完整,節拍比較規範。可分為訴苦歌、情歌、生活歌、嘻游歌等。

時調是小調中藝術形式發展得最為規範和成熟的一類。其結構嚴謹,旋律發展規範,唱詞考究。常帶有樂器伴奏,且因其具有可變化發展的"彈性化"表現功能,常被地方戲曲或曲藝吸收為曲牌。十大時調為:孟姜女調、剪靛花調、鮮花調、銀紐絲調、無錫景調、媽媽娘糊塗調、繡荷包調、對花調、疊斷橋調和楊柳青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