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封 |
封(拼音:fēng),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在土堆上種樹。封的本義是種樹。古代諸侯受命建國後,即在所封疆土的邊界上培土種樹,故引申為邊疆、邊界。後來又引申指給予稱號或官爵,再引申為禁止、限制等。由禁止、限制等意義引申為堵塞、封閉、包裹等。作名詞指用於封裝東西的紙包或袋子;作量詞,則指包裹或封裝起來的東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封
拼音; fēng
部首; 寸
五筆; FFFY
倉頡; GGDI
鄭碼; BBDS
字級; 一級(1366)
平水韻; 上平二冬
注音符號; ㄈㄥ
筆畫數; 3+6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 ࡉ�、ࡉ�、ࡊ�、ࡊ�、ࡎ�
統一碼; 基本區-5C01
四角碼; 4410₀
「集解」時珍曰∶按江鄰幾《雜誌》雲∶徐積於廬州河次得一小兒,手無指無血,懼而 埋之。此《白澤圖》所謂封,食之多力者也。田汝成《西湖志》雲∶董表儀撤屋掘土,得一 肉塊。術士雲∶太歲也。棄之,亦無害。又《山海經》務隅之山,及開明南、北,東南海外 並有視肉。郭璞注云∶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舊也。此皆封類可食 者,但人不知耳。又海中一種土肉,正黑,長五寸,大如小兒臂,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 可炙食。此又蟲、魚之屬,類乎封者也。
文字溯源
會意字。"封"最早和"豐(簡體)"是同一個字,圖1、2是甲骨文,即"豐"字,下像土堆,上為樹木,全字為植樹於土上之形。古代植樹於土堆以為封域,豐字正像其形,可見"豐"即"封"之初文。西周文字繼承商代文字的寫法,如圖3;有的字形開始增加"又"符(圖5)。"又"本義是手,表示用手種樹。此"又"符到了《說文解字》小篆變為"寸",成為"封"字的固定偏旁,延續至今。《說文》古文的寫法與商周"封"字初形略同,見圖4。《說文》籀文(圖6)把"土"和"豐"分置左右,圖14的寫法略同。中山王鼎則增加"田"符(圖7),屬於疊加意符的現象,這種寫法又省略為"䰫", 《說文》誤以為"邦"字古文。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異形的表現。大約從戰國開始,"封"左上角的樹木形逐漸變得和小篆的"之"字相近,以至於許慎認為"封"字從"之"。隸書(圖11-12)對筆畫進行了整合,左部寫作"圭",右部寫作"寸"。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下】【土部】府容切(fēng)
爵諸矦之土也。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ቚ,古文封省。
ቘ,籀文從豐。
〖注釋〗徐鍇曰:"各之其土也。會意。"
方言集匯
◎ 贛語:fwung1 hung1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fung1 [客英字典] fung1 [寶安腔] fung1 [梅縣腔] fung1 [陸豐腔] fung1 [沙頭角腔] fung1 [客語拼音字彙] fung1 [海陸腔] fung1 [東莞腔] fung1 ga5
◎ 粵語:fun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