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峰禪寺(紅山飛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寶峰禪寺》是中國當代作家紅山飛雪的散文。
作品欣賞
寶峰禪寺
寶峰禪寺坐落在陰河東岸,被一片樹木環繞着,榆樹、楊樹、更多的是樟子松。遠遠看過去,紅牆碧瓦,斗拱飛檐,宏偉壯觀。寺院修建不過幾十年的光景,沒有什麼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底蘊。亦不見參天的古樹,滿身滄桑的亭台樓閣,熙來攘往的遊人。
原來荒涼僻靜之地,隨着城市不斷擴張,如今遠遠近近起了很多高樓,像是一座座高聳的山峰。高樓之間的這片樹林,樹林裡面這座寺院,倒顯得有些空曠、幽靜了。
寺院的前面,是一片空曠的廣場。鋪地的青磚,因為磨損,凹凸不平甚至殘缺不全了。茵茵綠草從青磚的縫隙或者殘破的地方生出來,將廣場割裂成為一個個網格,有了一種視覺的美感。幾棵松柏,在陽光底下靜默,注視着身前那不濃不淡的影子。這幾棵松樹、柏樹,像這座寺院一樣,年輕、單薄,缺少尋常寺廟那種松柏森森的感覺。廣場南面一角,是17路公交車的終點站。有幾輛車停着,還有不斷進出的車輛,幾個司機在陰涼下喝水閒聊。或許是因為終點站的緣故,幾乎沒有幾個人在這裡下車、上車。諾大的廣場,顯得冷冷清清。
有公交車停靠,並沒有讓這裡熱鬧起來,沒有成為人們預想的旅遊景點。我想,這會讓有些人感到失望了罷。然而,冷清與幽靜,倒是出家人很好的清修之所了。
有風拂過,陰河潮濕的空氣漫過樹木,在廣場飄蕩。廣場越發涼爽了。遠處高樓上,不知誰家陽台上晾曬的衣服微微飄動,色彩繽紛,像是飄揚的旗幟,熱烈而明媚。與這廣場的清冷,成了兩個世界。
高高的圍牆,半遮半掩的朱門,寺院裡彌散出來的檀香,讓寺院顯得有些莊嚴、神秘。高高的門檻,院裡院外,一步是禪,一步是俗。一步邁出,不由心生凜然。
一步踏進寺院,腳步不由得緩下來。人,也靜下來了。
或許因為年代不夠久遠,或許修建者的心態使然,寺院的建築,多了幾分現代的奢華,卻缺少了許多造型的古樸與歲月的滄桑。或許,這就是建築與建築,寺廟與寺廟的區別吧?這個城市西部山區有一個「香山寺」,相傳修建於清朝年間。寺廟群山環抱草木茂盛,氣象萬千。因為年代久遠,底蘊豐厚,有關於這山這寺這寺里僧人的傳說與故事,如同蒲公英的種子遺落在風中,隨風飄蕩,在民間生根發芽,越來越豐盈。那些故事與傳說,就成了人們朝拜的種子。雖然遠在崇山峻岭之間,寺廟的香火,還是裊裊不斷,直抵人的心底。
進入寺院,正對門口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大殿,那應該是寺院的主體建築了。大殿的兩側是偏殿,門口擺放着黃色蒲墊,一扇扇門半開半掩,裡面有香煙逸出來,向四下飄散。一個同我們一起進院的年輕女子,徑直朝偏殿走去,推開一扇門,進去。買香,上香,在香煙繚繞中,雙膝跪在蒲墊上,雙手合十,默念、叩首、再叩首。然後,出門又走進下一個門口。遠遠看過去,每一個偏殿的門口都有不同的名字。不知道那個年輕的女子心裡藏着什麼,也不知道她在每一個佛的膝下訴說什麼。看着她那年輕的面龐,一身華美時尚的服飾,在寺院裡不停上香、叩拜、祈禱。心中竟然有了一種異樣的感覺,說不上是壓抑,還是唏噓。
大門與大殿之間有一個水池。水池很大,白色大理石砌成。四周有雕欄,四面各有一個下沉池塘的台階,台階入口處,各有一個雕飾精美的香爐。池裡一泓碧水,水面浮着許多荷,有層層疊疊連綴成片;也有幾片漂浮在一邊,既孤獨,又蕭索。幾朵蓮花,從荷葉中間抽出來,有的高高挑着,有藏在荷葉中間,優雅而嫻靜。幾尾錦鯉在池水中游來盪去,忽上忽下,攪亂了一池平靜的碧水。池塘底部有很多的硬幣,或聚攏在一起,或散亂在角落裡,閃出銀色的光來。碧綠的池水,有了奢華的情調。
西側偏殿的轉角處,忽然閃出幾個光頭灰衫的年輕人來。寬袖長袂,束腿步履,飄飄而行。像是飄來幾隻灰鶴,從容、恬淡、灑脫,不染一絲人間煙火。他們徐徐而來,不旁視,不言不語,亦不悲不喜。像是一片飄逸的雲,隨風而逝,不著一點痕跡。後面,是一個瘦高的人,身着褐衫,迤迤然亦悠悠然。不見腳步邁動,只覺衣袂飄飄,從眼前飄然而過。我想起了深秋里的向日葵,一身風霜,一身枯褐,卻是籽粒飽滿。
我看着他們從我們的眼前過去,一轉眼就消失在另一個轉角處。沒有人上前,沒有人喧譁。隔着一條窄窄的甬道,我們和他們,如同兩個世界的人。幾個人,如一縷清風,如幾點晚霞,轉瞬而逝。他們,真得是仙風道骨嗎?幾個灰衣褐衫的人,仿佛從來沒有在眼前出現過。大殿仍在陽光底下金碧輝煌,荷葉在池水裡浮浮沉沉,色彩斑斕的錦鯉在花間游出來又游進去,那幾朵蓮花寂然無語。一種無端的悵然,卻在心底層層疊疊升起來了。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