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官署(Official office)旧指政府机关。官署大院是不准闲杂人等随意进出的。
- 《汉书•霍光传》:“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 唐白居易《和杨尚书罢相后夏日游永安水亭兼招本曹杨侍郎同行》:“遥爱翩翩双紫凤,入同官署出同游。”
- 明何景明《嗤盗文》:“孟冬始魄,永宁官署。”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移时,至一官署,下车入重门,则母在焉。”
- “官署”在《汉语大词典》第4799页 第3卷 1393★“官署”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79页★“官署”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官署guān shǔ旧指政府机关。
- 《汉书•霍光传》:“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 唐·白居易《和杨尚书罢相后夏日游永安水亭兼招本曹杨侍郎同行》:“遥爱翩翩双紫凤,入同官署出同游。”
- 明·何景明《嗤盗文》:“孟冬始魄,永宁官署。”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移时,至一官署,下车入重门,则母在焉。”
- 官员办公的地方。如:“政府官署是不准闲杂人等随意进出的。”
日治时期官署建筑
- [台中州厅]原本这里是台中市政府办公室,已搬迁到七期那里兴建更大更新的办公室了,这里还是有市府单位在这里办公,但现在改名台中州厅,也是最早期的名称,所以旁边都是银行机关单位。
- 现在台中市政建设历史始于清末刘铭传主政时代,在此建有一座全台规模最大之台湾府城池,本预作省会并收控制南北之效。
- 自乙未割台后,日军将“台湾民政支部”设于台湾府城小北门之内的西北隅官署建筑群。
- 随著官制的变更,在明治时期有台中县厅及台中厅等不同的称呼。
- 大正年间开始分期新建台中厅厅舍时,亦以此区做为发展基地,由外向内、由东向西逐步拆除清代衙署以建设近代新式官署。
- 州厅属于日治时期“永久性厅舍”营造工程,与原台北州厅(今监察院)及原台南州厅 (今国立文化资产研究中心)为同一单位同时设计同时开始营造的姐妹作品,定位为三个当时一等厅的新筑厅舍;
- 与台湾总督府厅舍(今总统府)皆为当时由木造临时性房舍、早期砖木混合构造、继而迈入以加强砖构造为主流的成熟期之先导型营造果,也是日治时期官厅建筑类型的大型作表作,在台湾建筑历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台中州厅1912年动工,1913年完成第一期,经历四次扩建,于1934年完成现行规模,由日人森山松之助设计。
- 台中州厅管辖台中县市、彰化县及南投县等地,台中市役所才是当时台中市政府。
- 二战后,台中市政府迁入现址办公至今,而台中州厅则被台中市列为市定古迹。
- 台中州厅整体设计为仿法国马萨风格,正立面具有明显的“马萨”式屋顶。主体为L型平面二层楼建筑,建筑正面向东,中央有塔式突出建筑,正立面左右各段“角楼”用以完整衔接两翼建筑物。[1]
清代闽南式官署建筑
- [钦差行台]是台湾唯一仅存的清代闽南式官署建筑,大门上还有很特殊的门神与古代的官员4位在墙壁上。
- 原来这个建物是在原台北市中山堂的位置,后来日据时代,把此建物部分移到台北植物园,这栋建筑物原本是清光绪为了接待来台视察的中央官员而兴建的,原本的名称叫做清布政使司衙门,后来时代变迁又改叫筹防局与台湾总督府,最后政府又取名为台湾布政使司衙门、布政使司文物馆,最近2013年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改名为钦差行台。
- 从头门经过左厢房或右厢房参观,到仪门往回看,就是刚刚进来的头门,门打开后,2个门神就刚好正对著里面,头门外面则是像森林般的台北植物园许多的树木等植物。
- [钦差行台的大堂]--空间很大,现代的投影设备播放著台北植物园与钦差行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有不少访可坐下休息观看。
- [钦差行台的中廊]--中廊的走道很大很宽敞,如果从大堂走到仪门,因为有屋檐,就算下雨也不会淋湿,有窗户也可以挡风。
- [钦差行台的柱子]--不同柱子的摆设呈现在这里,如果您对历史与建筑有兴趣,可以在钦差行台这里看到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保存的文化遗迹。
- 钦差行台的屋筑介绍--看一下这里有一留存下来的古迹,包含屋梁与柱子,虽然已经剩下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到以前雕刻与清代建筑的特色。[2]
参考来源
- ↑ 美工阿宗. 日治时期官署建筑之代表作品/台中州厅(旧台中市政府). 痞客邦. 2014-01-28 [2020-01-29] (中文).
- ↑ 清代闽南式官署建筑的钦差行台隐藏在台北植物园内. 雪莉的数位生活. 2020-11-08 [2020-01-2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