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王敬弘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宋書·王敬弘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原文
王敬弘,琅玡臨沂人也。與高祖① 諱 同,故稱字。曾祖廙,晉驃騎將軍。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之,晉陵太守。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國左常侍,衛軍參軍。性恬靜,樂山水。為天門太守。敬弘妻,桓玄② 姊也。敬弘之郡,玄時為荊州,遣信要令過。敬弘至巴陵,謂人曰:「靈寶見要,正當欲與其姊集聚耳,我不能為桓氏贅婿。」乃遣別船送妻往江陵。妻在桓氏,彌年不迎。山郡無事,恣其游適,累日不回,意甚好之。玄輔政及篡位,屢召不下。高祖受命 ,補宣訓衛尉,加散騎常侍。永初三年,轉吏部尚書,常侍如故。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復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違也。復除廬陵王師,加散騎常侍,自陳無德,不可師範令王,固讓不拜。
又除秘書監,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太祖即位,又以為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領江夏王師。元嘉三年,為尚書僕射。關署文案,初不省讀。嘗豫聽訟,上問以疑獄,敬弘不對。上變色,問左右:「何故不以訊牒付僕射?」敬弘曰:「臣乃得訊牒讀之,政自不解。」上甚不悅。六年,遷尚書令,敬弘固讓,表求還東,上不能奪。改授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給親信二十人。讓侍中、特進,求減親信之半,不許。及東歸,車駕幸冶亭餞送。二十四年,薨於餘杭之舍亭山,時年八十八。追贈本官。
順帝升明二年,諡為文貞公。 敬弘形狀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謂之「彈棋八勢」。所居舍亭山,林澗環周,備登臨之美,時人謂之王東山 。高祖嘗問為政得失,敬弘對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議。」上高其言。子恢之被召為秘書郎敬弘為求奉朝請與恢之書曰秘書有限故有競朝請無限故無競吾欲使汝處於不競之地。高祖嘉而許之。敬弘見兒孫歲中不過一再相見,見輒克日。恢之嘗請假還東定省 ,敬弘克日見之,至日輒不果,假日將盡,恢之乞求奉辭,敬弘呼前,既至閣,復不見。恢之於閣外拜辭,流涕而去。
【注】①高祖,南朝宋的開國之君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史稱宋武帝(宋高祖)。②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大司馬桓溫之子。東晉將領、權臣。大亨元年逼晉安帝禪位於己。
譯文
王敬弘,是琅玡臨沂人。因為他和高祖的名相同,所以以字稱呼。曾祖王廙,擔任晉驃騎將軍。祖父王胡之,擔任司州刺史。父親王茂之,是晉陵太守。敬弘年輕時就有高尚的節操,始任本國左常侍、衛軍參軍。敬弘性情恬淡寧靜,喜歡遊覽山水。任天門太守。王敬弘的妻子是桓玄的姐姐。敬弘到郡縣去時,其時桓玄鎮荊州,桓玄送信給敬弘請他到府上拜訪。王敬弘到了巴陵,對人說:「桓玄邀請我,只是要和他姐姐相聚罷了,我不做桓家的入贅女婿。」於是他 派另一條船將妻子送到江陵。妻子住在娘家,王敬弘整整一年也沒有去接她。郡里無事,便盡情遊山玩水,往往一連數日不歸,心情非常高興。桓玄輔佐國政及後來篡位屢次徵召他,他都不答應。
高祖登基,敬弘補任宣訓衛尉,擔任散騎常侍。永初三年,王敬弘轉任吏部尚書,常侍之職不變。敬弘每次被徵召,即使敬奉高祖,已經到了應該退下來的時候,他就立即解去官職,高祖讚賞他的志趣,不隨意違背他的請求。又被任命為廬陵王的老師,擔任散騎常侍,他自稱無德才不配做廬陵王的老師,堅決辭謝不接受。又被任命為秘書監、金紫光祿大夫,擔任散騎常侍、本州中正,又未接受。太祖即位,又讓他任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統率江夏王的軍隊。元嘉三年,任尚書僕射。剛開始不懂關署文案。有次參加判案,皇上問他一件疑案,敬弘回答不出來。皇上變了臉色,問有關人員:「為什麼不將案卷交給僕射?」敬弘說:「臣已拿到案卷讀了,卻弄不明白。」皇上非常不高興。元嘉六年,調任尚書令,敬弘堅決辭謝,上表皇上請求回到東部,皇上難以改變他的想法。改而任命他為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分給他隨從二十人。敬弘辭去侍中、特進,並請求減去一半隨從,未被允許。等到敬弘回東部時,皇上親自到冶亭為他餞行。二十四年,敬弘死於餘杭舍亭山,時年八十八歲。朝廷追贈他原先的官職。
順帝升明二年,追授諡號為文貞公。王敬弘身材矮小,但舉止姿態方正端莊,桓玄稱之為「彈棋八勢」。他所住的舍亭山,溪流環繞,極具登山臨水的美景,當時人都稱他王東山。高祖曾向他請教朝廷政事得失成敗的關鍵,敬弘答道:「天下有道,普通老百姓不會議論政事。」高祖極其推崇他的話。敬弘的兒子恢之被召為秘書郎,敬弘替他請求任奉朝請,並寫信給恢之說:「秘書郎名額有限因而有競爭,奉朝請則沒有名額限制,所以沒有競爭。我想讓你處在沒有爭鬥的地方。」高祖讚賞並答應了他。敬弘一年見兒孫不超過一兩次,見一次也總是一天時間。恢之曾經請假回來看望他,敬弘限定一天見他,但是到了那一天(因事耽擱)沒能實現,而恢之到家那天假期快結束了,恢之請求回朝廷,敬弘喊他,恢之已到了門口,敬弘又不見他了。恢之在門口跪拜辭別,流淚而去。[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