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ETToday快讯/北市+471例!12行政区全都有确诊个案 中山区79例最多▲北市4/20疫情; 记者陈家祥/台北报导
-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20日国内本土新增个案来到2386例,再度突破历史新高。在台北市部分,今天新增471例,且12行政区全都有确诊个案;其中,以中山区79例最多。另外,卫生局提醒,即日起居家确诊、居家隔离、居家检疫者,如有紧急就医需求以119救护车为原则,以争取黄金救援时间;非紧急就医、采检时,以防疫计程车为原则。
学费(tuition fee)又称学杂费是指由接受教育的学生所缴纳的部分培养成本费用。
-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 适龄儿童、少年入校接受义务教育,不需要缴纳学费
- 学杂费指学费,以及学校其他的一些管理费用。由财务管理部门统一收取并列印票据。
- 杂费包括选课费、教材费、课本资料费、住宿费、水电费、服装费等各项代收费
- 学费,是指去学校进行学习,学校办学所得的费用,是学校进行运作的经费;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学习应缴纳的费用。
- 办学的经费;学费已急剧上升
-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及膳宿杂费;缴付一个孩子的学费。
- 1. 办学的经费。
《宋史·食货志下七》:“﹝ 崇宁 二年﹞十月,诸路官监酒直,上者升增钱二,中下增一,以充学费。”
- 2. 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学习应缴纳的费用。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三:“一年进多少学费?”
- 3. 个人求学的费用。
曹禺《雷雨》第一幕:“我想把我的学费的一部分分出来。”
- 4. 比喻为获得某种经验等所付出的代价。
《人民文学》1979年第1期:“娃娃们锻炼一下有好处,让他们学会实事求是,交点学费是必要的。”
学费的由来
- 每年的9月1日一到,学生们就要开学了或者入学了,这个时候家长们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准备好要交的学费书本费,杂七杂八的各种费,那么古代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也要交学费呢?到底贵不贵呢?其实古代的学费叫“束脩”。
- “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
- 古代没有冰箱,一旦有了稀奇珍贵的肉,就先用水将其煮透,然后用盐裹了,放在屋檐下阴干。
- 再十条扎成一束,放起来慢慢享用。
- 这些肉干也可以用来供奉祖先,以求祖先保佑自己能常常吃到肉。
- 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 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
- 《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说明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
- 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
- 《晋书·慕容廆载记》:“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
- 《唐摭言·两监》:“龙朔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
- 《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训饬诸子从师问学,束脩不足,脱簪珥继之。”这里的“束脩”指的都是给老师送的见面礼。
- 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
- 随著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以代替“束脩”。
- 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脩”了。
-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 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
- 《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地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花上一两块洋钱的束脩。”
- 还有巴金的《春》:“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脩,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等等,这里的“束脩”就是酬金、工资的意思了。
- 如今几乎没有人再把老师的工资称为“束脩”了,更没有人把“束脩”作为学费交给老师,当然更不提倡给老师送礼什么的。
- 我们需要了解“束脩”一词的来历,它有利于我们阅读古文,也让我们了解敬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
大学调涨学费的时代背景
- 2016年5月30号,是大专院校递出学杂费调涨申请的截止日,自5月5号,教育部发函到各大学通知今年基本调幅,欲调涨的学校火速进行校内程序,5月中旬中原、世新、辅大等校学生于校内进行抗议行动,质疑学校涨学杂费正当性与程序合理性,最后,除了辅大未送件以外,最后共有14所学校送件完成,5月31日与今天(6/14),教育部对于前往抗议、要求冻涨的学生团体,则没有具体回应,预计6月底前就将完成审核公布结果。
- 我们在此回顾一下,90年代以来学杂费上涨的情况,以及学杂费调整机制的演变和争议之处。
- 1999年以前,大学学杂费收费标准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的,1993年,大学学费调涨,公立学校涨幅16%,私立学校也高达8%-12.6%,曾经引发私立学校学生组成“私校联盟”,前往教部丢鸡蛋反对学费上涨,诉求降低私校学费、提高补助、缩短公私立大专院校间教育资源的差距、增加工农子女教育补助,当时获得多位立委回响,时任教育部长郭为藩承诺要增加私校学生的奖助学金以及私校的补助。
- 后来政府却在教育预算上持续紧缩,1997年,国民大会删除了《宪法》对教科文预算的保障条文,并实质上缩减了72亿元的整体教育预算,1998年学生团体发动了“98教春”反涨学费运动,与当时的关厂工人一同前往教育部举行驱魔大典,诉求反涨学费、检讨教育预算政策以外,更提出政府应该向资本家课征教育捐。
- 1999年之后,教育部推动“弹性调整学杂费方案”,让各大学可以依据学校经营的情况向教育部申请学杂费调整。
- 同时教育部持续缩减对大专院校的经费补助,大专生人均教育补助额从20,509元骤降至17,745元,1999年起到2004年之间许多学校因为经费不足纷纷申请调涨学杂费,2004年高达53所学校调涨。
- 2005年实施增订的“弹性调整学杂费方案修正规定”,限制常态现金结馀率超过15%的学校不得调涨,向教育部申请调涨的学校便下降至每年10间以下。
- 由于政府挹注在教育上的预算不断减少,使得各大学年年都在竞争政府的教育补助,补助款也有递减的趋势,这成为近年学校涨学杂费的说词之一。
- “弹性调涨方案”推出直到2008年,发生金融海啸危机、民生物价持续上涨,教育部开始因民间压力,冻涨学杂费。
- 同年,为搭配《私立学校法》,订定《专科以上学校学杂费收取办法》,内容明订目前学杂费收取、调整的实施细则,但由于金融危机持续冻涨到2012年,最后引发世新大学等多所私校校方联合反弹,教育部研拟“常态性大学学杂费调整方案”,同时以经济复苏为由解冻学杂费调涨,再度引起反涨争议。
- “弹性调整学杂费方案”实施后,具体的做法是由教育部根据物价指数等相关指标,每年制订基础调幅作为调整下限,有调整需求的各校于校内成立审议小组,依据财务与办学状况决议提出调涨方案,依照所需自订希望调幅,向教育部提出申请文件,经教育部所召集的审核小组进行审核,通过后即可调涨,小组成员遴选及审核过程均不公开。
- 在这个基础上的《专科以上学校学杂费收取办法》,第5条更规定每年由教育部“主动发函”通知各大学当年学杂费基本调幅,办法中虽另有规定学校必须先经过校内公开说明程序,与学生召开决策会议、举行投票,但往往校内程序作法草率,未做到充分说明与沟通,学生代表仅有两名,投票占比低,规定形同具无,学校只要将校内程序跑完,汇整调整方案报告送件至教育部进行审核,这样的程序瑕疵成为学生校内抗议的主要争点。
- 2013年学杂费调涨解冻,许多学校陆续提出调涨申请,2014年16所学校提出申请,8校通过,2015年多达25校申请,9校通过。
- 2016年仍有14所学校提出申请,拟调涨幅度在1.1 %-3.5 %。
- 多年来反涨学费团体高喊教育公共化、向资本家课征教育税、扩大教育经费等诉求未被正视,却是一再反其道而行,删减补助、开路让学校涨学杂费,今面对抗议的学生团体,没有回应的教育部,等同默认了未来要继续让学校从学生、家长身上剥皮。[2]
参考来源
- ↑ 自强不息的真诚. 古代读书要交学费吗?都要交些什么?. 每日头条. 2017-12-22 [2022-04-30] (中文).
- ↑ 记者陈品存. 大学涨学费的历史和现状. 焦点事件. 2017-12-22 [2022-04-3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