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子云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子云山,位于犍为县城南10公里处,孝姑镇境内,耸立于岷江岸边,绵延近4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此山因西汉大儒扬雄(字子云)曾游学寓居而得名。宋宣和间,邵伯温官蜀转运,自洛阳迁居蜀地,初亦寓此。子云山全山由系列山峰簇拥而成,大小山峰共88座。弧形主峰座西向东,面江而立,海拔479.9米,登临子云山峰顶,孝姑古镇尽收眼底。山顶有3道长500米左右的山梁分别延往北、南、西北三方,成三角鼎立之势,四周全是朱红色的丹霞绝壁。子云山因其险峻而被历代兵家和民间保安所重视。全山四周清代以来先后共筑有6道寨门用于保一方平安。子云山主峰的青龙嘴、白虎嘴和西北口各一道,现仅存微迹,其中青龙嘴还筑有300多米长的战壕一条。

中文名称 子云山

地理位置 四川省犍为县孝姑镇

长 度 4公里

主 峰 子云山

海 拔 479.9米

概述

子云山,位于犍为县城南10公里处,孝姑镇境内,耸立于岷江岸边,绵延近4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1] 。此山因西汉大儒扬雄(字子云)曾游学寓居而得名[2] 。邵伯温官蜀转运,自洛阳迁居蜀地,初亦寓此。 子云山全山由系列山峰簇拥而成,大小山峰共88座。弧形主峰座西向东,面江而立,海拔479.9米,登临子云山峰顶,孝姑古镇尽收眼底。山顶有3道长500米左右的山梁分别延往北、南、西北三方,成三角鼎立之势,四周全是朱红色的丹霞绝壁。子云山因其险峻而被历代兵家和民间保安所重视。全山四周清代以来先后共筑有6道寨门用于保一方平安。子云山主峰的青龙嘴、白虎嘴和西北口各一道,现仅存微迹,其中青龙嘴还筑有300多米长的战壕一条。 [1] 子云山上建有子云亭、子云洞、子云城,形成了子云仙境和云亭晓烟,并最终成为犍为八景的一部分。至今在子云山观音岩江边的红岩上仍然留存着“云亭晓烟”刻字。

历史遗迹

子云城:一作紫云城。1243年,南宋四川安抚制置史余玠在子云山主峰据险筑城,与乐山凌云山上的三龟九顶城首尾呼应,子云城据险而建,在北口、南口和西北口各筑城门一道。于1252年的嘉定大战中,将蒙军骁将汪德臣率领的蒙古大军逐出川中。今不复存,仅存遗迹。 紫云仙:刻像在一处草木不生,裸露着紫红的岩石绝壁上。遥望半壁处,可见一尊约两米高的人物塑像,其头顶有“紫云仙”(疑误)三个醒目大字。这是近代人们称扬雄为“子云仙”而自发雕刻的。 子云洞:子云洞是在这悬崖绝壁上人工掘成的山洞。据清嘉庆《犍为县志》载:子云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汉扬雄尝徙居于此。山腹有子云洞。其巅有池。”宋代犍为县一位叫王叔伦的儒士,效仿扬雄隐居子云山,并在子云洞内留下一副对联:“大儒不文,下笔动九天风雨;大将不武,挥戈扫万里烟尘。”犍为文庙里,扬雄曾被列为配享孔子的先贤先儒之一。 水月寺:在水月寺建寺之前,该处是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一家书院,书院名曰子云书院。是当时犍为颇有名气的四大书院。水月寺建于清初、近几年在原址重建,红墙黄瓦,香烟缭绕,背倚一座绿树葱笼的馒头状山包。闻名犍为的“云亭湖灯”景观,则源于逢年过节,水月寺大红灯笼高挂,山顶的灯光映在岷江江面所致。 子云亭:子云亭位于水月寺侧,高三层,每层高近两丈,六角飞檐,木柱筒瓦。每层有带木凳的栏杆,既作安全护栏,又供游人歇足观景。“子云亭”匾牌悬于底层门楣,顶层则塑扬雄坐像一尊,高约2米。扬雄身穿长袍,胡须一尺多长,面向岷江。在塑像侧,则是清代名儒赵熙慕名前来拜谒时的题诗:“先生去此几多时,不见烟云只见痴。恨我不成生已晚,空劳载酒自叹息。”1954年,子云亭被整体拆毁,粗大的木柱,被木匠改成木料后,抵交公粮。今仅剩遗址。 云亭晓烟:站在子云亭遗址四下望去,子云山80多座山峰奔来眼底,岷江如蛟龙,不见首尾。闻名犍为的“云亭晓烟”奇特景观,便只有在子云亭上才能一览。 清代嘉庆年间的犍为县令王梦庚,在距江面约10多米高的当地人称观音岩的崖壁上,题写了“云亭晓烟”四个阴刻大字,每字长宽近1米。至今尚存,为古犍为八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