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嫁娶 |
嫁娶 :男娶 女嫁,举行 结婚 大典的吉日,跟自己的伴侣一起生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嫁娶 [1]
拼音 jià qǔ
释义 嫁女与娶妇
出处 《韩诗外传》《颜氏家训·治家》
词目
嫁娶
拼音
jià qǔ
引证解释
1、谓嫁女与娶妇。
《韩诗外传》卷四:"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
《汉书·地理志下》:" 太原 、上党又多 晋 公族子孙……嫁取送死者奢靡。"颜师古注:"取,读曰娶。"
唐 白居易 《自到浔阳生三女子因诠真理用遣妄怀》:预愁嫁娶真成患,细念因缘尽是魔。赖学空王治苦法,须抛烦恼入头陀。
唐 赵璘 《因话录·徵》:" 周公 制嫁娶之礼,安知后世以依炫姻援而求富贵?"
宋 陆游 《秋夜独坐闻里中鼓吹声》:收尽浮云见素娥,青天脉脉映明河。时平里巷吹弹闹,岁熟人家嫁娶多。
2. 泛指男女成婚。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又指出嫁。
《玉台新咏·古乐府<皑如山上雪>》:"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习俗
嫁娶:结婚的头天傍晚,新郎前去拜亲。新郎离家这一刻,叫"走轿"。新郎要在太阳落山
以后进新娘家。女方家的亲朋好友齐来庆贺。岳家设喜宴招待女婿及亲朋(也有当晚由家人陪新郎吃点饭,第二日清晨举办亲友参加的喜宴)。女婿就这一次在岳家坐首桌的首席,以后则同自己儿子一样。
第二天早饭后,新娘和新郎交换信物,一般是新手绢,纯洁锦绣、涓涓流长之意。信物交换后就得马上启程。新娘的母亲不出来送女儿,这时要坐在炕上为女儿坐福(祈福)。新娘的伯伯、叔叔或者哥哥陪同随新郎、新郎同往,叫"送客的"。送客的人要选儿女双全、身体健康、运佳势达的人,这样才能给一对新人送去好运。如果这村这天有多家嫁女,以早出发者为好,有占先为吉的说法。新娘离开闺房这一刻,叫"上轿"。新娘"上轿"后只能看前方,不得回头看。寓意婚姻长久,不走回头路。新郎如果在路上遇到熟人,只能点头致意,不得说话。话谐音"化",引申"失",有言多必有失之意。这时男方家喜联盈门、喜字满街、鞭炮高挂,亲朋们站在大门口恭候,做好了迎接新娘的准备。
新娘一行一到,按事前分工,有接新娘的姑婶姨嫂,有"姨不送、姑不迎"之说,即女方的姨不参加送外甥女上轿,男方的姑不参加迎侄媳妇下轿,有接"送嫁的"婚宴主陪。接新娘的,把新娘送入新房;接"送客的",把客人引入客厅。同时鞭炮齐鸣,营造喜庆气氛。
婚宴正午时分开始。新娘入女宴;新郎不入席,端菜沏茶。席位的排次极为讲究。送客的是首桌首席,如果送客的来人多,也得分散到各桌上坐一席。再就是朋亲为大,家人的朋友要尽量安排个好席位。旁系亲属依次是舅舅、姑夫、姨夫。直系的不论是爷、爹、伯、叔,都是服务群体,即使入席也没有席位。席间的规矩很多,要注意餐具不得破碎。像过年时一样,要"接口彩"。桌上的调味品,蒜要改叫"义和菜",醋要改叫"计划"。宴席的高音区是盘鱼上来时,陪客人员要千方百计让客人多喝。醉--谐音"最",最好的意思。来宾往往是"鱼在桌上,我在桌下",没有吃到鱼就醉了躺在桌子底下的意思。吃饭时,坐席的人要米饭、面条两样都吃。不准只吃一样,叫"汤饭两全,儿女双全"。预祝新郎新娘将来儿郎、闺女都有。
宴后,娘家送客的人要到新房看一看,便于回去汇报情况。这叫"赴小宴",小宴是个摆设,是个过程,象征性地摆一桌酒菜食品就行了。赴小宴时,送客的人要代表新娘的父母向公公婆婆说些客气话。如"闺女拙,不会做家务,以后请当公爹的、当婆妈的多多指教"等。新郎家要准备好点心赠给送客的人,以表谢意。如果是忙活忘了,那是件很失礼的事。送客的人走了,婚宴就算正式结束了。
晚上有闹洞房的习俗,村人想尽各种办法捉弄新娘和新郎。受兄长如父的观念影响,平辈中"大伯子"不与弟媳诙谐言笑,不去闹洞房;"小叔子"则"叔嫂无忌",是闹洞房的主力军。这种陋习后来被逐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