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锡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出生 1941年8月
国籍 中国
职业 演员,配音,戏剧家
知名作品 《第十二夜》、《家》、《三代人》等

姚锡娟(1941~),著名戏剧家、电视艺术家。女,安徽歙县人,1941年8月生于上海。一生中出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并且获得了相应的成绩、使之流传下来。美就要美得漂亮,美得精彩,美得深度![1]

主要成就

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等

代表作品

《第十二夜》、《家》、《三代人》等

原籍

安徽歙县

人物简介

姚锡娟(1941~),著名戏剧家、电视艺术家。女,安徽歙县人,1941年8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至广州市羊城话剧团当演员。从艺四十余年,在《第十二夜》、《家》、《三代人》、《年青的一代》、《广州惊雷》、《泪血樱花》、《游园惊梦》、《急流》、《哦,女人们……》等数十部话剧中担任主角。1981年涉足影视译配工作,几十年来为数十部国外影视片配音。1985年因译配《血疑》中大岛幸子一角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配音演员奖和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1985年首次播讲古典长篇名著《红楼梦》,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文艺节目奖。此后还录制了《红楼梦精选》、《屈原》、《桃花扇》、《项链》、《白雪公主》和《杨开慧》等许多广播剧。1987年1989年分别以《急流》、《哦,女人们……》中扮演的女主角获广东省艺术节的表演一等奖和广州市建国四十周年文艺创评活动的优秀表演奖。1991年荣获中国话剧研究会颁发的

"金狮奖"。1988年作为中国戏剧代表团的成员访问日本。1994年以中国广东戏剧代表团付团长的身份赴美国参加"奥尼尔在世界舞台上"的活动并出演奥尼尔名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女主角玛丽,1996年荣获广东戏剧家协会颁发的首届广东戏剧家突出贡献奖。继1993年在广州举行 "姚锡娟艺术语言欣赏会"之后,2004年推出十张系列CD《回眸一笑》,汇集其语言艺术精华。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曾任广东话剧院艺术指导,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广东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2] 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配音

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电视连续剧《海蒂》中的女主角海蒂和西斯曼夫人;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的女主角大岛幸子,并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配音演员奖,此外还为《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配音,执导了译制片《李尔王》等。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人物荣誉

曾获中国话剧金狮奖、第五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配音演员奖、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1993年因在广州举办了"姚锡娟艺术语言欣赏会"而荣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2015年12月7日,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拍摄电影

电影人(1988) 夏日的期待(1988) 折叠编辑本段制作电影 广东电力谱新篇(1993) .... 解说 男人们和女人们(1985).... 配音 多情的东江水(1991).... 解说 绿色奏鸣曲(1991) .... 解说[3]

艺术历程

姚锡娟是上海人,初中时,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一次抑扬顿挫的朗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知不觉便为朗诵艺术的魅力所吸引,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代的小姚热衷于背诵诗词和外国著名电影的片断,读高中时参加了上海市课余学生艺术团。1959年,18岁的姚锡娟报考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在主考官面前,她满怀激情地朗诵了《红岩》中江姐遇害前的台词"最后的时刻",并出色地表演了小品。当时的中国青年报介绍了姚锡娟这份出类拔萃的答卷。三年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了,小姚被分配到广州羊城话剧团工作,7年后转到广东话剧团。在20年的舞台生涯中,她扮演过各种不同的角色:《红岩》中的江姐、《三代人》中的铁梅、《年青的一代》中的林岚、《丹心谱》中的方静淑、《于无声处》中的何芸、《白奴》中的卡茜、《泪血樱花》中的樱枝.....这些角色几乎场场都有长篇台词,她都能以真情灌注其中,拨动观众的心弦。

姚锡娟还经常参加电台广播剧的演播和诗歌朗诵会的演出。一次,她在广州南方戏院朗诵李季的名篇《只因为我是一个青年团员》。当报幕员刚刚说出这首诗的名字,有些观众便哄了一下,很显然,他们对这首诗不感兴趣。朗诵开始了,姚锡娟着意渲染、精心处理,当朗诵到"只听喀嚓一声,十个手指头掉在地下"时,她出人意料地使用了最低音并加了长长的停顿,观众被深深地感动了!一个小英雄---石虎子的形象被姚锡娟用声音嵌进观众的心底。之后,她朗诵的《周总理的一天》、《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成为广州观众所喜爱的节目。

然而,过了"不惑之年"的姚锡娟却没想到和电视剧配音又结良缘。近几年来,她先后为《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海蒂》中的小海蒂、《霍元甲》中的秀芝、《血疑》中的大岛幸子等人物配音。在为幸子配音时,姚锡娟为区分幸子和小鹿纯子这两位年纪相仿的日本少女的声音造型着实动了不少脑筋。通过对比分析她们的家庭环境和经历,她赋予小鹿纯子活泼、热情、奔放的声音特征,而采用比小鹿声音低、厚、柔和的音调表现幸子开始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后来痛苦、忧郁、内心充满矛盾的性格,使幸子的配音与山口百惠含蓄、内在的表演风格相一致。人们也许不知道,这位中年崛起的配音演员与早已享名华夏的电影演员达式常还有过一段同窗之谊呢!22年前,他们曾共同在《第十二夜》中扮演角色,达式常演小丑,姚锡娟演管家玛丽娅,演得风趣诙谐。难怪他们在电视剧授奖大会上再次搭挡朗诵幸子和光夫的一段临别对话时,是那样和谐默契。

和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姚锡娟也是人到中年两肩挑--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的丈夫杜熊文是电影演员,常常外出拍片。下班回家后,姚锡娟要自己动手买菜做饭,辅导两个女儿做功课,还要背诵明天要演出的戏中的台词,她往往累得精疲力尽。然而,姚锡娟没有怨气,她从千百万观众欣赏她参与配译的电视剧时获得的艺术享受中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她感到当一名配音演员是幸福的。不久前,姚锡娟又在南斯拉夫电视剧《卡比拉的篝火》中为性格复杂并患有癜痫病的玛拉和风趣的老太婆芬卡配音。相信她将用自己的声音把个性鲜明的新的人物形象推到全国电视观众的面前。

声音

第一次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译制片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红遍了全国,电视里幸子和光夫的爱情让观众深深地感动。那时,我正当年少花开,对那个女主角幸子爱得不得了,一听到幸子纯美动听的声音就忍不住地泪眼朦胧。因为爱幸子,我记住了为幸子配音的演员--姚锡娟。

以后,也曾偶尔目睹过姚锡鹃的风彩,但那都是在远距离地欣赏和倾听。

二十年后的今天,想不到的是,我能够和姚锡娟坐在她那简单温馨的家里,一聊就聊了两个多小时,她讲她与声音艺术的难解难忘的情结和故事,时不时地她还会激动地朗诵一些作品,声音依旧还是那么的纯美动听。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赏和倾听她的声音,心底涌起的还是那种深深的感觉--声音这种艺术魅力是永恒的,它会让表演的人追求一辈子,同样的,也会让欣赏和倾听的人喜欢一辈子。

西式情结

说起姚锡娟的朗诵艺术,谁都忘不了的是她朗诵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姚锡娟说,这是她从1984年开始,一直都在朗诵的保留作品。

为什么她对这一个保留作品有如此深的偏爱呢?说起来这要追溯到她的中学时代,那是她在心中生发法兰西情结的开始。

那时,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一篇表达爱国思想的小说,全文却并没有"爱国"这两字,所有的感情都蕴涵在情节中,那些生动的语言、情节及深深的爱国主义激情让她非常振憾,除此之外,文中的一句话也给那时的她留下极深的印象--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许是爱屋及乌吧,她爱上了这篇课文,更深深地记住了这句"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话。正是因了这句话,她觉得自己就该去掌握去学好这一门最美的法语,其实当时她根本就不知道法语是怎么念的,也没有想过这法语难不难学的问题,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将"北京外语学院法语专业"填在了第一志愿的位置。后来因为艺术院校提前录取,她被招到了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与学习"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梦想擦肩而过,当时心里还挺不是滋味的,觉得自己没办法学到那最美的语言了。

不过,后来她却找到了另一条让自己这种法兰西情节延续的感情纽带,那就是把都德这一名篇通过自己的声音朗诵出来。这个梦想在1984年广州的朗诵舞台上开始就一直延续下来了。姚锡娟说:"如果说我与朗诵有着不解之情缘,那么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算得上这份情中最难舍难忘的缘了,我这个人嘛其实是有点一根筋,从来都对美好的东西笃信不已,不过现实世界往往没有书里写的那么美,于是,我就常常活在艺术的梦境里--比如在朗诵的时候。"

最后一课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要把一个保留作品演到每次都差不多的水准也许并不是一件难事,但难的是能每一次都演得让观众有新鲜感。所以艺术家对自己的保留作品总是有着某种宠爱,而姚锡娟宠爱的方式就是四个字--精雕细琢。

对姚锡娟来说,《最后一课》早已是熟捻于心的作品,她随便也能在台上表演,但是她每一次参加演出,都力求能有一种不同的变化,所以她都一定再事先认认真真地重新体验这部作品,并琢磨如何在技巧上提高的问题。

举两个例子。她有次到香港演出,过去同在话剧团里的两个朋友也在,他们对她说:你朗诵完"法兰西万岁",不要停在哪儿,而要把粉笔扔下来。姚锡娟说:"我当时听了真的是一头雾水,这粉笔要扔掉是什么意思,后来,琢磨了好一段时间,我才弄明白,原来他们的意思是说我把举粉笔的动作定型得太久了,有点影响情感的效果。"于是她想出了一个点子,当配音马赛曲达到高潮时,一念完"法兰西万岁",略停了一下,就把高举的手放下,然后用渐收的软音结尾,这样那种爱国热情就表现得更完美和感人了。

再有老头铁匠喊的那句话--别跑那么快,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挺早的。姚锡娟说:"这句话我也琢磨了十几年了,变换了很多种朗诵语调,但好像还不是特别的满意。后来,我想到了加几个象声词,于是就变成了这样--吁吁吁,别跑那么快,孩子。这样老头的形像更生动了,老人的关怀更显得情深意切。""作为一个艺术家,就应该在不断的创作中,一直保持不断地探索怎么朗诵才更完美,这才有趣,简单的重复我觉得很没意思,因为这样对不起观众,"姚锡娟说,"我这样做真的很累,但是没办法,我已成为习惯了,我这个人不用心去搞艺术我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搞,我觉得艺术的高低之分,关键在于有没有情,有真情还是假情,观众是能感觉得到的。"姚锡娟的这一番话,让我想起了匠艺和大师,人人都知道匠艺和大师的区别就在于--匠艺每次画同样的一幅画从来就没有什么变化,而大师每次画同样的一幅画却会力求有所不同。姚锡娟一直按着大师的要求来搞艺术。也正因为如此,姚锡娟的这个保留节目,演了近二十年了,还是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那是因为她用心地表演着自己的真情,所以她的保留节目能常演常新。这样一个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艺术家,对于观众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1993年姚锡娟的个人专场朗诵会后,诗人范汉生写了一篇文章《假如都德还活着》,他在文章里说,假如都德还活着,他一定会认为姚锡娟很理解他这个人,他一定会为姚锡娟的朗诵所感动。姚锡娟说,一个朗诵家能得到这样一种赞美,那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再燃激情

除了对那些保留作品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外,姚锡娟还一直在努力地创造一些感人的新作,姚锡娟增加了一个非常让观众感动的节目--朗诵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聊到这个新作品,姚老师异常兴奋--她第一次接触这个作品,一读就喜欢上了,读着读着就哭了。但这篇文章长达3000多字,加上她平常并没有关注过这个作者的文章,还有些陌生感,更主要的是,这是表现一个盲人愿望的文章,要朗诵好难度非常的大。于是她借来了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传记认真揣摩盲人的内心世界,然后把文章精减成1700字的文字,对于朗诵来说虽然偏长了点,但只要处理好,她自信一定能达到感人的效果。把原文处理好后,又碰到了另外一个难点--如果朗诵者的眼睛亮亮的,就与文章表达的主题有些距离感。为了更好地表达效果,她想在表演时处理得不应太实,得用一副墨镜作为道具,一方面可以增加角色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朗诵营造一种逼真的氛围。

正式演出前一天联排,她戴上了墨镜朗诵,朗诵完后,她自己觉得一直戴着墨镜总是有点不太对劲,但又说不出什么原因,于是走下场时,就问旁边的几个演员怎么样?第一个说我都看不到你的眼睛;第二个说可以;第三个说可以,但你要想个办法什么时候把它戴上什么时候把它取下来。这么一说她豁然开朗了。

接着的重点工作就是琢磨墨镜戴上取下的问题,琢磨半天,她终于找到了"二戴一取"的节拍,这么一戴一取的细微动作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这副墨镜成为正式演出中把握基调、控制节奏、甚至提示乐队演奏进程的关键道具。那天当她戴着墨镜在台上刚一开口,就很清楚地听到了前排观众的啜泣声。第二天更有媒体报道说:如果给全场朗诵演出颁发一个最佳表演奖,非姚锡娟莫属。这一个节目在北京已经演过了六场,她还要赴北京再演出这个节目。

姚锡娟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节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完全是个新的作品,我为自己能在这个年纪还有这样创作的激情感到快乐。"1999年,姚锡娟被邀请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朗诵《望海潮》和《春江花月夜》,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姚锡娟说:"每一次参加这样的朗诵,我都好像进了一次大学。"于是她细心研究原作品,琢磨出了感人的风格,她的演出获得了好评。在这次表演后,她和其他演员一起得到了江泽民主席的接见。

淡出配音

姚锡娟最早是主演话剧的演员,但是话剧的传播空间和力度怎么也比不上电视剧。姚锡娟真正被全国观众所熟知,是她为译制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的小鹿纯子、《血疑》中的幸子及德国电视连续剧《海蒂》中的海蒂和西斯曼夫人配音。配音是姚锡娟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历程。

说起这些往事,姚锡娟笑了,她说,早在当话剧演员时就很喜欢看译制片,她在心中蕴着一个梦想:要当一名配音演员。80年代初,她很幸运地碰到了一个很好的日本片《排球女将》,她为剧中的女主角小鹿纯子配音,共有71集,配这片子把她多年积累的激情蹦发出来了,接着她又主动请缨在20多集的译制片《海蒂》中同时为6岁的小女孩海蒂和70岁的老奶奶西斯曼夫人配音,这两部作品都是她配音生涯最激情的创作。但到了《血疑》的时候,她有种整个人都被掏空了的感觉,她觉得艺术积累不够用了,有点恐慌,生怕自己完不成这个配音,于是她边充电边配音。因为替《血疑》中的幸子配音,1985年她获得了第三届全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和第五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配音演员奖。

1990年姚锡娟就不再配音了,一则因为身体不好,二则是不适应当时的配音氛围,从这个时候开始,她把自己的精力全专注于朗诵艺术方面来。

姚锡娟对每一次的作品,无论大小,都要求精益求精--在后来的朗诵生涯中她也一直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她说:"朗诵是一个完全个体化的演出,我可以一遍一遍地朗诵直到自己做到最完美为止,这样就能搞出很多有质量的东西来,这比较符合我的艺术观。并且,观众是我的一个很好的精神支柱,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理解,他们与我一同感受作品,这样的感觉太好了。"

简单生活

姚锡娟对艺术一直都坚持一种精雕细琢的态度,那她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她说:"我一半生活在艺术里,一半生活在现实中,我要是把艺术中的那种精雕细琢弄到生活中来,那不把自己累得神经兮兮才怪,所以我在生活中从来只要求两个字--简单。"她的家布置得真的很简单,那些家具更简单得全不配套:黑沙发是真皮的,地柜是最新潮的自然风格,而椅子全是些小凳子,还有一张很古旧的红色条纹帆布折叠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像这样一个名人对自己居住的家要求那么简单。她说:"买家具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我也不知道要买什么,看到一本书上有一套是休闲自然风格的地柜很好看,我就拿着意大利图纸去买,这红色条纹的帆布折叠凳子用了几十年了,坐得挺舒服的,也不管它好不好看,还是要留着,我就喜欢这样简单休闲的家。"和我闲聊的两个多小时里,她一直坐在小凳上,中间不时地有小狗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欢叫,她笑着说:"闲时照看一下小狗,也挺有味道的。"作为一个女人,她免不了那种习性--很爱逛街,尤其是逛超市。她说:"逛超市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呀,你看看现在的物质丰富得琳琅满目,那东西多得都拿不动呢,我们也掏得起钱来买。想起现在的生活,我都高兴得能笑出声来了。这个时候我经常想,要是我爸妈多活几年该多好呀,他们就能享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了。"说到生活,姚锡娟更是兴高采烈地说了下面一大堆话:"我现在挺热爱生活的,能演出,继续工作,多好呀;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有些东西看不惯的也不用理;我也不和别人攀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条件,我就按我自己的条件去过,这就很好。""几十年都过去了,我自己能得到的东西和我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都是因为我选择了走这样的路做这样的人,我没有什么可怨天尤人的。想到这里,人就豁然开朗了。以前朋友们觉得我在台上光彩照人的,台下就变得很疲惫不堪,因为以前太疲于奔命了,而现在我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朋友们都说我台上台下都是"光彩照人"的,我听了这话,从心里感到高兴。"我问她在这四十年来的艺术生涯有没什么遗憾?她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还没把自己从艺四十年的朗诵篇目整理成完整的CD奉献给观众。另外我这几年一直在北京演出朗诵,我希望能在广州也有这样的舞台。"[4]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