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奇异世界里的10分38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写给至暗时刻的友情:有时候,水浓于血。 ★《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美国国家公共电台、Bookpage多家媒体 年度图书! ★土耳其当代最受欢迎的女作家,曾获阿特伍德、珍妮特·温特森喜爱推荐 ★这部充满勇气和魅力的小说是对友情和人类精神力量的证明。——布克奖评委会 ★艾丽芙·沙法克将现代土耳其的历史编织进她的故事中,有时只是掠影,有时则是白描。 这部小说也是一封写给伊斯坦布尔的情书——这座城市“就像一张情人的脸正从薄雾中褪去”。——《经济学人》 ★读这本书,能闻到香料、小豆蔻和柠檬的香味。能感觉到来自天空的热气。晚风吹在脖子上,夜晚城市的灯光照耀着眼睛。小贩的烧烤架发出咝咝声,阳光反射在港口边上。——Goodreads读者 ★(艾丽芙·沙法克)借给沉默者饱满的声音,让那些隐身的、不可触碰的、被凌虐的和被毁灭的人发声,将他们痛楚的歌咏汇织成某种美丽的事物。——《金融时报》 ★波浪形腰封,随书赠送伊斯坦布尔街景手绘书签 伊斯坦布尔街角的垃圾箱旁,她的尸体静静地躺在那里。这是本月遭遇谋杀的第四位受害者。

死后的头一分钟,她的意识开始缓慢消退,但大脑并未即刻停止运转。每过一分钟,一段生命中充满感性的记忆就会翻涌而出:父亲为庆祝儿子出生宰羊炖汤的味道;男人们出门时,女人们为了脱毛,把柠檬和糖混在一起涂抹在腿上的甜味;她与爱人、朋友分享的豆蔻咖啡的香气……

每一段记忆都通向一位朋友,那些她在生命关键时刻结交的挚友;而这些朋友,此刻正在拼命地寻找她。

作者简介

艾丽芙·沙法克

Elif Shafak

土耳其裔英国作家,1971年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用土耳其语和英语写作,其作品曾多次获得世界范围内文学奖项提名,长篇小说《奇异世界里的10分38秒》入围2019年布克奖短名单。

书评

生命尽处,有记忆奔涌而出。心跳停止跳动,大脑却依旧活跃,收集着那些生命中匆匆而逝的难忘时刻,这该是种多么奇异的感觉——短暂的一生里,有哪些碎片能拼凑完整曾经历的欢笑与痛苦?又究竟是哪些瞬间连缀成记忆,为一颗心留下最后的遗产?

在土耳其裔英国作家艾丽芙·沙法克的小说《奇异世界里的10分38秒》中,你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是一种食物的气味,或许是一次注定的相遇。

“这部充满勇气和魅力的小说是对友情和人类精神力量的证明。” 在入选2019年布克奖短名单时,评委会如是评价。之后,这本书还被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经济学人》杂志、《华盛顿邮报》等多家知名媒体评为年度小说,带领全世界万千读者,进入由它描绘而出的奇异世界。

她的身体,她的记忆,她的城市 伊斯坦布尔寂静的凌晨,龙舌兰莱拉的尸体躺在街角的垃圾箱旁。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但她吃惊地发现,自己正身处一个位于生死边缘的奇异世界——在这里,每过一分钟,生命中一段充满感性的记忆就会翻涌而出:

第一分钟,她看见婴儿时的自己被父亲高高举起。父亲用祖母的名字为她取名,期待她成为一个谦虚、尊贵、如泉水般纯洁的女人;

第二分钟,她记起童年那混合着柠檬和糖的味道。那时的她不明白,为什么男人不在的时候,平日里虔诚、沉默的女人们会脱下头巾,裸露身体,把她眼里甜甜的美味涂在腿上;

第……分钟,她想起弟弟出生那天家里炖羊肉的香气,仿佛他将为这个家庭带来希望。但几年后,她远离了故乡,因为某个夏日深夜里,带着西瓜气息的秘密;而孤身一人来到伊斯坦布尔的她,第一次看到无际的大海,但身后的这座城市,却并没有给她想要的、海一样的接纳。

对于莱拉,以及无数都市里的“局外人”而言,伊斯坦布尔仿佛就是那个“奇异世界”——它用包容和机遇的伪装吸引着他们,却又残忍地将他们抛到最不为人知的社会边缘。他们远离故土,只为了逃离那个将他们视作异端的原生家庭,可等待他们的却依然是冷漠与疏离。

但幸运的是,他们能够遇见彼此。在由亲人组成的血缘家庭以外,莱拉和自己的五个朋友一起建立了只属于他们的“水缘家庭”。他们在数不清的困境中互相支持,彼此拯救,在至暗时刻里,用“水浓于血”的友谊与深情治愈各自心中沉积多年的伤痛。

在沙法克的作品中,女性永远占据着中心位置。在《奇异世界里的10分38秒》里,她们是性工作者,是跨性别女性,是家庭暴力的幸存者,是在社会边缘艰难求生的少数族裔。身为女性为她们带来的相似命运将她们紧紧相连,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她们都联手创造有价值的生活,努力在陌生之地为自己寻得奇遇,为“this Strange World”寻得一种最为温情的注解。

“温柔、深情,一封献给伊斯坦布尔的情书” 1971年,艾丽芙·沙法克出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父母离异后,她跟随母亲回到土耳其安卡拉,与外祖母一起度过了童年的大多时光。18岁时,她在自己的笔名中融入母亲的名字“沙法克”——在土耳其语中,这个词意为“黎明”。为了求学,她辗转西班牙、德国、约旦、美国等地。直到2013年,她定居伦敦,但她始终宣称,“伊斯坦布尔被我随身携带在我的灵魂中”。

在沙法克笔下,这座横跨亚欧大陆的城市总是呈现出文化大熔炉的样貌:它混乱、喧闹、充满矛盾。“东方和西方并不如水和油那般无法兼容,在像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城市里,二者强烈而永恒地混合在一起。”在为《时代》杂志写作的一篇文章里,她谈道,“伊斯坦布尔让我们意识到,所谓的东西方不过是人们想象出的概念,当你身处其中,你会发现这些偏见是如何脆弱得不攻自破。”

《奇异世界里的10分38秒》中充斥着一个个鲜活而精致的细节,洋溢着沙法克对这座城市细腻的观察与爱:在街角的咖啡厅,挚友交谈的话语间满是豆蔻的香气;新落成的大桥旁,人们在露天餐厅里高谈阔论,等待烟花从海上升起;而当午夜的晚风经过港口,刚刚结束聚会的人们紧紧地挨着,聚在小摊贩的烧烤架前,烤肉发出的“嘶嘶”声占据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

声音、味道、温度、记忆。关于伊斯坦布尔的一切,都在日夜交替时分徐徐展开。

“在土耳其,男人写作,女人阅读,而我希望改变这一切” 创作《奇异世界里的10分38秒》的灵感,来自于两个真实的故事:

2009年,一位跨性别性工作者在伊斯坦布尔被残忍地杀害,凶手将她的尸体扔在垃圾箱里,作为对她生命最后的羞辱。而在1990年以前,土耳其刑法规定,“强奸不会对性工作者的精神或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犯罪者只需证明受害者从事性服务,就可以获得减刑。

在伊斯坦布尔远郊,有一处“无伴者公墓”。那里埋葬着无人认领的流浪汉、妻离子散的杀人犯、意外流落到伊斯坦布尔的异乡人,也有被故乡抛弃的性少数人群、异教徒和无辜的婴儿。而近些年,它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许多未能成功穿越爱琴海抵达欧洲的难民被埋葬在了这里。他们没有墓碑,也没有姓名;在他们长眠之处,只有一块写着编号的木板。

在一次采访中,沙法克提到这些被现实逼到社会角落的人们:“小说创作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向我们社会与文化中的事件、观念与禁忌提出问题,并通过这种方式,讲述那些被抹去故事之人的故事,成为那些失去声音之人的声音。”

于是,她写下《奇异世界里的10分38秒》,通过讲述莱拉和她的五位朋友的人生,他们的隐忍、勇敢与坚韧,以及他们互相扶持、彼此拯救的友谊,沙法克让这些隐身在城市底层的人们所经历的痛楚与无奈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无限的柔情、美好与沉思,给这两个真实的故事,续写出另外一种结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晓历史的错误,理解他人的痛苦和愤怒来自何处,而不是对这一切麻木不仁。我认为,麻木与冷漠是最危险的一道墙壁,它将我们和人类的多样性隔绝开来。”

在奇异的世界里继续流动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流动的城市。在这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什么能让人感到安稳。一定是从几千年前开始,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所有已知的生活方式都被摧毁。

记忆是水的形状,自由是水的颜色。水下的伊斯坦布尔如同油画,将斑斓和深邃像波浪一般荡漾展开。这座梦幻一般的城市,“就像一张情人的脸正从薄雾中褪去”。


远处,屋顶和穹顶之外,大海像玻璃一样闪闪发光。而在深海的某个地方,又或是任何地方,都有莱拉的身影。

土耳其特色花草纹样和彩色斗鱼在纸上游弋,勾勒出这座神秘、悠远而古老的城市最迷人的纹理。

对那些在月光下继续唱着自由之歌的女人来说,心灵的界限根本算不上什么……

是的,正如《金融时报》所言,沙法克借给沉默者饱满的声音,让那些隐身之人发声,将他们痛处的歌咏汇织成某种美丽的事物——那属于每个追求自由之人的“奇异世界”。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