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拔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太拔鄉隸屬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位於上杭縣東南部,距上杭縣城38千米,轄16個行政村(2019年10月),95個自然村,其中2個少數民族村(畲族),6個革命基點村,4個貧困村,戶籍人口約1.95萬人(2018年),屬市定貧困鎮。土地總面積122.41平方千米,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農業鄉鎮,是首批中國傳統古村落院田村所在地。著名詩人舒婷曾於20世紀70年代初在院田村當知青,在此寫下《寄杭城》、《致橡樹》等一大批詩作,院田村也成為了中國朦朧詩的發祥地之一。
2018年,太拔鎮有工業企業1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家。[1]
沿革
1950年,屬星太區。
1958年,改星太公社。
1961年,設太拔公社。
1984年,改太拔鄉。
2014年6月,成立太拔鎮。
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太拔鎮下轄16個行政村:崇廈村、田增村、羅坑村、太拔村、丘輝村、院田村、大坑村、彩霞村、張芬村、鮮水坑村、雙康村、梓東村、大地村、上村村、黃家村、寨背山村。 [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太拔鎮位於上杭縣東南部,距上杭縣城38千米,土地總面積122.41平方千米。 東接永定縣虎崗鄉,南鄰永定縣合溪鎮,西接藍溪鎮,北與茶地鄉、溪口鎮相連。
地貌
太拔鎮境內群山環抱,丘陵起伏,有5個村屬高寒地區,海拔最高村莊鮮水坑900米,最低村莊朱良寨205米。
自然資源
太拔鎮有耕地面積2萬畝,占8.9%,山林面積15萬畝。占79.9%,屬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鄉。
太拔鎮有雲母、錳、鉛鋅、磁鐵、黃金等礦產資源,其中彩霞、丘輝的金礦和梓東的鉛鋅礦具有開發價值。
人口
2017年,太拔鎮常住人口10548人。
2018年,太拔鎮戶籍人口19352人。
畲族主要分布在崇廈村和丘輝村兩個行政村。[3]
經濟
太拔鎮培植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引導群眾調整大田種植結構,發展茶葉、西瓜、烤煙、食用菌等產業。已形成以"水電為龍頭,冶煉為骨幹、農副產品及竹木加工為中心"的發展格局。
2018年,太拔鎮有工業企業1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家。
社會事業
太拔鎮有太拔中學、太拔中心小學和太拔中心幼兒園。
歷史文化
客家民系
太拔鎮是客家李氏和丘氏的重要發祥地。南宋年間,客家民系進入太拔,其中丘氏客家始祖三五郎公在太拔村開基繁衍。至元代李氏木德公後裔四九郎公由漳平回遷,在太拔鎮院田村開基,成為該系客家始祖。
革命老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紅色交通線經過太拔鎮,太拔人民安全護送周恩來、劉少奇等眾多領導順利進入中央蘇區。民國二十年(1933年),中共代英縣委、代英縣蘇維埃政府,福建省軍區杭永岩軍分區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八團,先後在太拔建立。1955年,大地村王貴德被授予少將軍銜。
文化古蹟
凌霄閣,又名八角樓,坐落太拔鎮院田村水口。據《上杭縣誌》(民國版)記載,凌霄閣始建於清乾隆甲申年間,結構精巧奇特,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因年久失修,多處殘垣破瓦。[4]
風景名勝
太拔鎮有清源山、清源寺、福園山(寨)、凌宵閣、茫盪洋等景點。福園山(寨)是明宜春王故壘,是上杭縣境內重要的反清復明遺址。院田村口的凌宵閣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閣內題詠甚多,姑蘇沈德新有"澄明月印波心鏡,淡盪雲飛檻外煙"之句。茫盪洋海拔1447.2米,山勢雄偉,風景秀麗,頂有竹洋、草洋、湖洋,統稱"三洋",還有王母點兵、仙人窟穴、仙人餐廳等景點。
榮譽稱號
太拔鎮是"國家級生態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