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窠蓑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窠蓑蛾 學名:Chmia variegata 類屬:鱗翅目 蓑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 雌雄異型。雌蟲體長25~27mm,無足,無翅,形狀似蛆。體柔軟,乳白色,頭小,黃褐色。體被淡黃色細毛,腹部肥大,尾端細小。雄蟲有翅,體長15~18mm,翅展26~35mm。觸角羽毛狀。身體和足密生長毛。全體灰褐色至黑褐色,胸部顏色較深,背面有3條不明顯的縱紋。前翅略狹長,近外緣有4~5個長形透明斑紋。
卵 橢圓形,長約0.8mm。初產出時乳白色,後漸變為淡黃色。卵殼柔軟光滑。
幼蟲 初孵出幼蟲頭黑色,以後變為黃褐至黑褐色。老熟幼蟲體長25~35mm,中胸盾片黃褐色,其上有4條黑褐色縱紋,腹部顏色較深。體肥大,胸足發達,腹足短小。
蛹 雌蛹體長25~30mm,赤褐色至紫褐色,頭、胸部的附肢全部消失。雄蛹體長15~20mm,褐色至深褐色,頭、胸部的附肢均存在。
蓑囊:紡錘形,長40~60mm,寬10~15mm,絲質,較疏鬆,外表被碎葉。[1]
發生規律
大窠蓑蛾在華中、華東地區和河北省,一年發生1代,在南京、南昌等地少數發生2代,在廣州地區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蓑囊內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為成蟲。雄蟲羽化比雌蟲早。雄蟲羽化後即可交尾,在黃昏以後活動最盛,有趨光性。雌蟲羽化後仍留在蓑囊內,經交尾後產卵於其中。成蟲產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卵期7天左右。幼蟲孵化盛期在6月中旬。幼蟲孵化後在蓑囊內停留2~7天,然後從蓑囊中爬出,吐絲下垂,隨風飄散至寄主上。低齡幼蟲取食葉片表皮,潛伏其中,並吐絲將蓑囊與葉片連綴,取食時將身體伸出蓑囊外,食畢縮人囊中。蓑囊隨幼蟲生長而增大。在一年發生1代的地區,到9月下旬幼蟲陸續老熟,轉移到樹枝上,吐絲將蓑囊端部纏繞在枝上,封閉囊口越冬。分布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及西南地區。
分布與危害
大窠蓑蛾又叫大蓑蛾、大袋蛾。分布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及其以南和西南地區。寄主有桃、李、杏、蘋果、梨等果樹及泡桐、法國梧桐、刺槐、櫻花、桂花等林木和觀賞植物。
危害症狀: 大窠蓑蛾以幼蟲為害葉片。被害葉片出現孔洞或缺刻,幼蟲潛伏在由碎片葉、葉柄和幼蟲吐的絲結成的蓑囊中。蓑囊紡錘形,長40~60毫米,寬10~15毫米,絲質,較疏鬆,外表被碎葉。[2]
防治方法
(1)進行園林管理時,發現蟲囊及時摘除,集中燒毀。
(2)注意保護寄生蜂等天敵昆蟲。
(3)提倡噴灑每8含1億活孢子的殺螟桿菌或青蟲菌進行生物防治。 (4) 蟲害危害嚴重時,一般採用化學防治進行快速控制,針對此類咀嚼式口器害蟲,建議使用國光必治(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連用2-3次,間隔7-10天。
參考文獻
- ↑ [https://wenwen.sogou.com/z/q148013029.htm 誰知道這叫什麼蟲子 ]搜狗問問
- ↑ 生下來就會蓋房子,這樣的寶寶是不是好找對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