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六鳃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眼六鳃鲛 |
大眼六鳃鲛体颇延长,前部较粗大。头宽扁;尾基上下方无凹洼。吻短而钝。眼大,卵圆形,无瞬膜。鼻孔小,近于吻端。口裂宽,弧形;上下唇褶不甚发达。两颌齿异形;上颌无正中齿,每侧16个,前面2齿简单而细尖,齿头外斜,中间7齿,外侧具1-3小齿头,最后7齿低小圆形,几无齿头;下颌正中具一齿,中央齿头尖长,侧齿头3,每侧12齿,前面5齿宽扁长方形,具8-11小齿头,后面6齿细小。
简介
命名者:Teng,1962
中文名:大眼六鳃鲛
科中文名:六鳃鲛科
科号科名:029Hexanchidae
模式种产地:Keelung,Taiwan.
大陆名:长吻六鳃鲨
栖息环境: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六鳃沙
栖息深度:0-0公尺
食用鱼类:是
有毒鱼类:否
观赏鱼类:否
最大体长:180cm
经济性:是
台湾分布:东北部
世界分布:全球性
参考文献:台湾鱼类志(沉等,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2001)、FAOSpeciesCatalogue,Vol.4Sharksoftheworld
英文俗名:Bigeyesixgillshark
评价
体颇延长,前部较粗大。头宽扁;尾基上下方无凹洼。吻短而钝。眼大,卵圆形,无瞬膜。鼻孔小,近于吻端。口裂宽,弧形;上下唇褶不甚发达。两颌齿异形;上颌无正中齿,每侧16个,前面2齿简单而细尖,齿头外斜,中间7齿,外侧具1-3小齿头,最后7齿低小圆形,几无齿头;下颌正中具一齿,中央齿头尖长,侧齿头3,每侧12齿,前面5齿宽扁长方形,具8-11小齿头,后面6齿细小。喷水孔细小,位于眼后缘上方。鳃孔6个。背鳍一个,小而后位,起点与腹鳍后端上方,后缘凹入,上角钝圆,下角延长尖突;胸鳍宽大,镰刀状,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尾鳍狭长,尾椎轴稍翘,上叶见于尾端,下叶前部具显著三角形突出,中、后部间具缺刻。体背侧暗褐色;吻腹侧及腹部淡色。
栖所生态
栖息于大陆棚或岛屿棚斜坡的近、外海底栖大型鲨类,一般栖息深度在90-600公尺附近,具日夜垂直分布,白天栖于底层,晚上至上层觅食。主要以小型硬骨鱼类、甲壳类及乌贼等为食。卵胎生,一胎可产下约13尾幼鲨,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43公分。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及热带之部分海域。本省东北部海域曾发现。
渔业利用
偶由延绳钓、流刺网或底拖网捕获,非重要之食用鱼,一般以加工食之
特点
虎鲨目,真鲨目,扁鲨目等都只有五个鳃孔,所以较其他鲨鱼更加强壮,游泳速度更快,如大白鲨。其食疗效果更高于其他鲨鱼,有助于治疗癌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