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壁 |
壁,汉语常用字 ,读作bì,最早见于战国文字 ,其本义指墙壁,即用土坯、砖石垒砌或用竹木做成的遮挡物。即《说文解字》:"壁,垣也。
"引申为营垒、陡峭的山崖等。又为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最后一宿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壁
拼音; bì
注音; ㄅㄧˋ
异体字; 廦ਐ�
部首; 土
字码; U:58C1;GBK:B1DA;郑码:XMSB
五笔; NKUF
笔画; 16
字级; 常用字,一级字(3384)
平水韵; 入声十二锡
笔顺(前8); フ一ノ丨フ一丶一
笔顺(后8); 丶ノ一一丨一丨一
字源演变
壁,形声字。从土,辟声。战国文字中的"壁"字(图1)声符"辟"左下从两圆圈,"辛"旁写法也有异,当是繁构。秦小篆时期,"壁"的字形(图3)整字大致呈左右结构,与汉隶的"壁"字(图4、5)字形大体相同,呈左右结构,声符"辟"的右边"辛"字多一横笔,这些都是隶书的常见变化。隶变后发展到楷书阶段,"壁"的字形已变为上"辟"下"土"结构,"土"表意,"辟"表声,与现今使用的简化字"壁"无异。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垣也。从土辟声。比激切。
康熙字典
《唐韵》:北激切,《集韵》《韵会》《正韵》:必历切,并音繴。《说文》:垣也。《释名》:辟也,辟御风寒也。孔安国《尚书序》:秦始皇焚书,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水衡记》: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又军垒。《前汉·高帝纪》:帝晨驰入韩信张耳壁,夺之军。《周亚夫传》:吴楚反,亚夫救梁,引兵走昌邑,坚壁而守。
又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晋书·天文志》:东壁二星主文籍,天下图书之府。
又地名。壁州,在三巴,本汉宕渠地,唐高祖武德初置,辟州节度使郑畋有记。
又赤壁,在蒲圻。《荆州记》:蒲圻县沿江南岸百里,名赤壁,昔周瑜破曹操处。黄州赤壁乃赤鼻山。《水经注》:江水左迳赤鼻山,下为赤鼻矶。苏轼赤壁前赋及长短句,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盖传疑也。
又凡石厓之峭削皆曰壁。马岌《石壁铭》:青壁千寻。江淹诗:缅映石壁素。《神仙传》:帛和入西城山,王公令熟视石壁,二年渐觉有文字,三年得神丹方及五岳图。
本作"壁",十四画。《说文》、《经史》皆同。字汇从省作壁,入十三画,因之。壁字从萌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