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城外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城外天主堂位於九江市,於1871年開建,1880年6月27日竣工。占地面積約有3500平方米。

歷史沿革

清同治十年(1871年),九江天主教會轉租九江英租界的濱江路和湓浦路地塊,買下蓋得洋行的堆棧房屋,開始由法國神父若望仿巴黎聖母院,興建哥特式的天主堂及主教樓。教堂立於長江南岸,臨街而建,坐北朝南。歷經十年,終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6月27日)竣工。因教堂地處城西門外,人們習慣稱其為城外天主堂。

1982年,九江市政府將城外天主堂以及一些相關產業劃歸還給九江市天主教愛國會。

1983年,城外天主堂因年久失修,時有少量被風化的青磚及缸瓦脫落,影響了當時還未搬走的部分居民日常生活。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座教堂漸漸地消失於人們的視野。

結構簡介

教堂正面外牆由紅砂石砌成,並排三扇大門,其左右兩側各有一扇側門,門拱飾滿紅砂石浮雕。側門之上立有雙尖高塔,是為鐘樓,由花崗岩與青磚砌成,錐形塔尖上各有一個巨大的金色十字架。教堂側面由花崗岩石砌至4米高,再由花崗岩石與青磚混砌至屋頂。其間嵌有花紋青磚作飾,屋頂為缸瓦鋪就。

從大門入內,可見大廳中央左右兩側各豎有6根花崗岩圓柱,圓柱兩兩相對,圓柱底座如倒置的石盆,外表鏤刻聖經中的故事圖案。圓柱6米高處置有一座石台,其外表有紅砂石浮雕環嵌,其上立有高3米的12個耶穌門徒漢白玉雕像,而雕像頭頂處依然有石柱向上撐持着大廳穹隆屋頂。大廳兩側牆壁上對稱排列着尖頂拱形立窗,由七彩玻璃鑲嵌成玫瑰花和百合花圖案。兩側牆壁與圓柱之間、圓柱與圓柱之間,均有拱形廊頂,拱頂內面飾有大量的彩色壁畫以及聖經中的人物石雕像。

向大廳最里看,可見主祭台。祭台正上有一扇巨大的圓窗,再往上也是穹隆頂。祭台後面是半圓形的內壁。

回頭看,進來的側門兩邊有旋轉而上的木梯,攀爬至正門之上便是唱經樓,可見一巨大圓窗與祭台之上的圓窗相呼應。繼續沿着兩側木梯向上到鐘樓。鐘樓內分別吊着四座有飾紋的大銅鐘。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