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喇嘛教寺庙舞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喇嘛教舞蹈

 

 

 

喇嘛教寺庙舞蹈藏族舞蹈的一种,指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在各段舞蹈之间,还穿插喇嘛们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娱乐观众。有时还表演“舍身饲虎”之类的佛经故事和表现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等。今天,黄教的祭祀舞蹈《羌姆》与清代、民国时期的《羌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大的改变。《羌姆》的最后一场是驱鬼,众神兵天将把用酥油和糌粑制做成想象中的鬼首——“朵玛”押送到寺外旷地点火焚烧,以此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

详细介绍

清政府为增强和蒙、藏民族的关系,大力推崇藏传佛教(黄教),连宫廷也演跳布扎。而文人则把它看成是一种善举,是古代傩祭遗风,并以孔子朝服迎乡人傩相比。

历史

清代《燕京岁时记》中描述:“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被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朝廷重佛法,特遣一散秩大臣以临之,亦圣人朝服阼价之命意。”引文印证了羌姆和驱傩古风有关,又有乡人傩的遗意。雍和宫跳布扎的“跳弥勒”中,除“大弥勒”外还有6名“小弥勒”,他们面具虽大小有别,但面部造型都是汉族寺庙的笑面弥勒佛,今天的“大头娃娃”造型一样可爱。经过清代的推崇,跳布扎已融入满汉文化,成为蒙、藏、满、汉多种文化因素的宗教舞蹈

起源

现代俄罗斯民族是从过去东斯拉夫人中不同部落所组成的南北两个民族混合组成的。基因分析证明现代俄罗斯人与波兰人或乌克兰人没有多少区别(因为父系都被瑞典人换过血)。北欧的俄罗斯人和芬兰-乌戈尔人也有许多基因类似处(现代芬兰人也是原始芬兰人跟瑞典人的混血)。芬兰-乌戈尔人曾经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北地区生活,在斯拉夫人北迁的过程中他们有些被同化。[1]

参考文献

  1. 藏传佛教僧人辩经:辩论的舞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