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位于承德东北150公里,赤峰西南70公里处。是清朝贡亲王的府邸和家庙,是蒙古族政治家贡桑诺尔布的故居,已被辟为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1]

喀喇沁亲王府,府邸原占地面积300余亩,房屋490余间,两层院落,主体建筑分大堂、二堂、仪门、大厅和承庆楼。先后有十二代喀喇沁蒙古王爷在喀喇沁亲王府袭政。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蒙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见证。喀喇沁王的家庙,即福会寺,也是亲王府景区一部分,是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6136平方米,全盛时期曾居住喇嘛450余人。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56个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2011年成为中国景区协会会员单位。

历史沿革

喀喇沁亲王府原称“喀喇沁右翼旗王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王爷府镇,始建于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目前内蒙古现存王府建筑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建筑群。

据史料记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重臣者勒蔑,是喀喇沁蒙古部的远祖。成吉思汗因其功勋卓著,将女儿花荫公主下嫁给者勒蔑之子吉伯格,从而享有“塔布囊”(汉意“驸马”)之称号。至后金时,者勒蔑第十四代孙苏布地以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而名震漠南。

相关典故

天聪九年(1635年),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授札萨克,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爷。第一代王爷和第二代王爷图巴色棱都居住在今辽宁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爷班达尔沙才迁到喀喇沁旗龙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从龙山迁到现王爷府。

顺治七年(1650年)苏布地之子晋贝勒,康熙七年(1668年)第三任札萨克班达尔沙晋多罗杜棱郡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八任札萨克啦特纳锡第晋亲王品级。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皇帝第五女儿和硕端静公主下嫁第五任札萨克噶勒藏;第十三代王旺都特那木济勒,娶皇家礼亲王之妹为福晋;第十四代王贡桑诺尔布娶皇家肃亲王之妹为福晋。满蒙联姻使喀喇沁王与清廷及皇家关系更为密切。王府建成后三百多年间,一直是历代郡王、亲王的府邸。

府内建筑

亲王府前后五进院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为大堂、二堂、回事厅、议事厅和承庆楼,每座正堂两侧各有配房,五进院落均有东西厢房。主建筑群外,东西两侧建有跨院,左右对称,每个跨院有若干四合院,由垂花门和回廊相连。东跨院为王爷福晋起居处,分别布列有内宅、卧寝、书房、燕诒堂及生活服务设施膳食房、碾房、磨房、仓库、马房等。

西跨院建有书塾(斋)、四角方亭、揖让厅、练功场、孔庙(文庙)、关帝庙(武庙)、宗祠(祠堂)、佛堂。承庆楼之后为王府花园,花园与北山自然风景区毗连呼应,园内建有亭榭、回廊、石桥、池塘、假山、茶肆、戏楼、庙堂。广植花木,放养禽鱼,圈养驯鹿。前庭(广场)南面的锡伯河畔,曾是绿茵似毡的牧场,东西一字排开十三座敖包,每逢七月,在此举行祭敖包盛会。

文化意义

喀喇沁历史上一直因游牧与征战而居无定所,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今喀喇沁王府所在地起建郡王等级府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晋亲王品级后,又在郡王府基础上扩建为亲王府邸。

历代亲王皆有扩修,但中轴建筑形制一直保持至今。喀喇沁王府原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现存2.98万平方米,由5进22幢正堂、配房和厢房构成连续四合院式格局。府内苍松翠杉,府围绿水青山,环境优美和谐。喀喇沁王府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信息资料,体现着优秀的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

结构严谨

亲王府建筑属无斗拱官式大木结构形制,各单体建筑皆有条石台阶、压檐石、角柱石、挑檐石。砖作遵循“活糙规矩不糙”(制度规矩优先,材料工艺量力而行),大木用材考究,用材硕大,结构严谨,多用椽飞,木装修豪而不华,瓦作采用传统筒瓦覆顶,室内天棚视等级功能而定,分藻井(承庆楼),井口天花(议事厅、回事厅)和一般吊顶,一般吊顶有的是平顶,也有的采取类似北京地区的单“切”或双“切”做法。室内皆地炕取暖。 亲王府建筑除宗祠、庙堂施以彩绘外,其余建筑无论等级尊卑,一律丹青色粉饰,不施彩绘,属于造型艺术范畴。

亲王府的营建是清王朝对蒙古王公采取“重归附,厚赏赐”及封爵制度的产物,其建制、等级、规格严格按亲王品级而建,高台阶,置月台,修有丹陛桥,占地面积大,房屋数量多,体现了亲王府邸“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建筑文化内涵,当属清代官式建筑典章制度的代表性实例,是研究清廷对蒙古各部所采取的政治策略的重要实物佐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四梁八柱

喀喇沁亲王府并不是孤立的建筑,它与周围的住宅村落、喇嘛庙宇连在一起。它的西面,过八家村一里许,有以福会寺为中心的五座喇嘛庙(福会寺、极善生乐寺、咸应寺、广慧寺、延庆寺)。主体建筑庙堂、院落均为红砖红墙。过去,这里以寺庙群为中心,向两旁各伸展一里,是三趟前后街的喇嘛住宅。最兴盛时期,五寺喇嘛达到五百余人;从福会寺向西,经西湾子、大西沟、上瓦房到银匠营子,约十里,这一带曾是王府官员和富人的住宅区,当时,这里的住宅建筑样式均为前出廊檐后出厦、四梁八柱的青砖瓦房。

从亲王府东行,依次是大营子、坯场子、希庄、下瓦房,分布在距王府八里以内,过去也都是王府官员和富人的住宅区。下瓦房东二里的杀虎营子,是原来虎枪手住户的居住地。上瓦房和下瓦房,各距亲王府八里,当时是两个商贸中心,商人、店铺聚集到这两处地方,供应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物品。这两个村庄过去还建有关帝庙、广场和戏楼。那时候在亲王府应差的蒙古旗民,大都居住在福会寺后小庙沟、大营子后的鹞头沟和大西沟马场一带。 当时,在福会寺寺庙群以外,还有东距王府八里依山而建的善通寺,西距王府十二里建在大西沟的极乐隆兴寺。上述连绵二十里的狭长村庄,形成了相当庞大、完整的蒙古族居住群落的统一体。清朝中期以后,喀喇沁亲王府一带逐渐成为卓索图盟(辖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土默特左、右二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建筑特点

亲王府的建筑气势恢宏,殿宇森严,布局精巧,建筑壮观,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清代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内蒙古49旗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是内蒙古地区尚存的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清代蒙古亲王府邸。王府内藏品丰富,仅明清时期的文物就有1400多件。

从亲王府建筑布局看,可归纳为三点:其一,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其二,亲王府建筑布列以中轴核心区段为主,东西两路(跨院)为辅,中路以体现亲王府权力等级而尤显宏伟规整,而东西跨院为生活功能区,建筑布局显得十分灵活;其三,人造园林与建筑相结合,中路以参天苍松为主,更显建筑之肃穆,而东西跨院广植奇花异草,玲珑石与树木相映,更有花园叠山理水,极尽造园之能事,体现出建造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与精巧布局。

亲王府各院地面平缓,前后高差不足0.5%,各类建筑皆为高台基构筑,只是按其等级之尊卑,高度不一而已。其中府门、轿厅、议事厅还置有宽阔月台,似为等级尊贵之标志。[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