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唯识十二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唯识十二论

《唯识二十论》,梵文 Vimśatikāvijñaptimātratāsiddhi,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 亦称《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二十唯识颂》。 世亲著。唐玄奘译,1卷。 异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唯识论》(《破色心论》)1卷;陈真谛译《大乘唯识论》1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该论由二十一颂组成,着重论述“唯识无境”的理论。世亲认为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既是主观认识,又是认识的客观对象(境)。

介绍

唯识学在印度发展过程中,由弥勒而无著,再到世亲正式完成唯识理论体系的建构。世亲关于唯识方面的著作很多,但代表其思想的,主要是《唯识三十论》和《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提出三能变的观点,从正面成立唯识;《唯识二十论》则针对外人的疑问,释难以成立唯识。这两部论一正一反,从不同角度建立诸法唯识,其思想体系尽在其中。

译本

《唯识二十论》在汉地有三个译本: 一、北魏菩提流支译,曰《唯识论》; 二、陈真谛译,曰《大乘唯识论》; 三、唐玄奘译,曰《唯识二十论》。 三个译本不论在内容或颂文数量上,都有一定出入: 魏本二十三颂, 陈本二十四颂, 唐本二十一颂。 魏译、陈译有标宗颂,唐译则无。 最后一颂是结赞颂,三本都有。 唐本二十一颂,最后一颂是造论者自谦兼赞颂佛德,非关论旨,显示唯识宗旨的只有二十颂,故仍用原论名为《唯识二十论》。 魏本在原本二十二颂外,在第二十颂之后,又增添“诸法心为本,诸法心为胜,离心无诸法,唯心身口名”,共二十三颂。 陈本除原有二十二颂,在前面增加两个礼赞颂,成二十四颂。 [1]

参考文献

  1. 唯识十二论,百度文库 - wk.baidu.com/view/b...- 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