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白海棠 曹雪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咏白海棠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入题,写出白海棠枝繁花茂,素淡姿容;颔联以美女比作花,来形容白海棠的美丽和高洁;颈联写海棠朝朝暮暮,都在发愁;尾联借写海棠比喻为独守空闺思念征人的女子。
原文
曹雪芹〔清代〕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译文
海棠花素淡的姿容映照着重重院门,繁枝上花朵盛开像团团白雪铺满花盆。
似刚刚沐浴才出的杨贵妃冰清雪冷,像捧着心口皱着眉的西施以白玉作精魂。
晨风吹不散花中的哀愁,经夜之雨又为其增添了一抹泪痕。
独自斜倚着画栏像是在默默思念,砧声清冷笛声哀怨送去落日黄昏。
赏析
贾宝玉的诗中间二联可以看作对薛宝钗、林黛玉的评价和态度。薛宝钗曾被贾宝玉比喻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写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从宝玉对二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中可以知道,宝玉心中只有黛玉才是志同道合的知心人。“晓风结愁”,“宿雨添泪”,表面上是在写海棠,实际却是写黛玉寄人篱下的愁苦心境,以至最终的芳华早逝。“独倚画栏”,“清砧怨笛”是写宝玉在黛玉死后的孤苦心境,是对这份凄美爱情的祭奠。
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而作者擅用隐语,往往让诗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的背景,甚至是最终的归宿都密切相关。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必须经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才能臻于完美的境地。
创作背景
《咏白海棠》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是贾探春发起的海棠诗会的作品,由贾探春、薛宝钗、贾宝玉和林黛玉完成四首作品,其中这首诗是由贾探春所作。海棠诗会这一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
简析
《咏白海棠》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入题,写出白海棠枝繁花茂,素淡姿容;颔联以美女比作花,来形容白海棠的美丽和高洁;颈联写海棠朝朝暮暮,都在发愁;尾联借写海棠比喻为独守空闺思念征人的女子。贾宝玉借咏白海棠,寄寓了对钗黛二人的赞美,但倾向明白,突出他对黛玉的一片深情。全诗多用典故,主体部分亦物亦人,曲意回旋。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