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锦全的壶里春秋(陈小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吴锦全的壶里春秋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吴锦全的壶里春秋》中国当代作家陈小丹的散文。

作品欣赏

吴锦全的壶里春秋

曾几何时,与古风相关的一切,都为我之所爱。文字也好,书籍也罢,摆件更不例外。单位的桌子上,放置一小型木架。木架上,摆放着我从网上搜罗来的茶宠,清一色迷你手拉壶造型,有西施壶,贵妃壶,思婷壶,古钟壶……我虽对壶只是一知半解,但觉得它们自身赋有古远气息,所以深受其吸引。后来,拜读作家前辈一首《朱泥壶》——“丰润,浑圆/像极母亲/饱满的乳房/她有着大地的禀赋/淳厚而又博大/ 装着涛声/装着山韵 滚烫滚烫的心肠/悠长悠长的茶香/滋润出一段/恬然的时光 ”——令我对潮州的手拉朱泥壶,更有了一种别样的喜爱。

前段时间,一朋友带我来到一间手拉壶工作室。机缘巧合,我见到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锦全老师。本来,想象中的大师,应如金庸先生笔下内力深厚的张三丰祖师,满头银丝,仙风道骨,孤傲清冷。而眼前的吴老师,却正值壮年,和善亲切。只见他身着白色棉麻布料中式唐装衬衫,纵横之风浓郁,谈吐儒雅,隐约间,散发出阵阵风雅之气。

听闻我喜欢收集手拉壶茶宠,他便热络地邀请我们到他的工作室参观。

随同吴老师来到工作室,眼前的景象,令我瞠目。

如同进入一座小型博物馆展厅,宽敞亮堂的工作室,背墙而立的是十数个黄酸枝木制雕文刻镂大立柜,与十数个立式玻璃制展示架。每一个立柜,都摆满形态万千的手拉壶:高矮大小,扁圆方正,朱红橙黄……样式更是千差万别:像船的,像果实的,像动物的,还有像极上古器皿的……如此森罗万象,网上根本搜罗不到。手拉壶展柜的最后边,有两个柜子,一个摆放手拉壶作品获奖证书,一摞摞叠加摆放的证书立于柜子中,似乎,柜子的门缝有些闭合不拢。一个用于摆放有关手拉壶的资料书籍,书籍虽颇为残旧泛黄,却整齐有序。

柜子顶上墙壁,横排挂满壁照。细看,是各地颁发的工艺大师荣誉称号证书,及吴老师在国内和世界各地做作品展示、学术演讲的照片,包括他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等地演示手拉壶技艺或作学术演讲等等。其中有一张照片,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教授,特意慕名前来潮州,亲临锦全工作室,观赏吴老师的高超壶艺。近年来,吴老师多次被广东省文化厅选派,作为文化交流代表,先后到美国洛杉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到俄罗斯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和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等地,举办潮州手拉壶专题讲座并进行现场演示,把潮州的手拉壶艺传播到世界各地。

吴老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把手拉壶,那神情,仿佛捧着五庄观里九千年仅结一次的人参果,生怕一不留心,它便会遁地消失。我想,这应该是他的得意之作吧。

听他介绍,这把壶命名《圆梦》。在他的指点下,我仔细品鉴。此壶为朱红色,壶形呈大圆盘状。壶底为一圆环,圆环不断向上扩充,壶的腰间处最大。接着,圆环又向上端攀升,并逐步趋小,到达壶口处,圆环缩到最小。壶盖处壶钮顶部,有一小圆环,昂立顶部。壶柄,是一环形圆圈。整把壶,充分凸显出圆的感官体验,呈现出的圆润饱满之感,如同梦境成真那一刻的圆满收官。以“梦”为意,以“圆”造梦,“圆”的逐渐叠升,象征“梦”的逐步实现,确实意境深远。

吴老师又拿出另一把壶,名为《福到眼前》。此壶确实形似蝙蝠伏于壶之上端,“蝠” “福”同音,果然壶如其名,且兆头极佳!

据吴老师介绍,制作此壶时,他决定摒弃以往制壶时在壶身上用蝙蝠样式雕刻的传统模式,而设计选用蝙蝠形态立体制壶模式。这种设计理念,抽象大胆,制作难度系数更大。壶形呈轱辘车状,有点类似吴老师制壶所用的那辆“香菇车”。壶盖顶端的壶钮部分,大小如一铜钱。“蝙蝠”由翅膀造起,左右从轱辘车圆形壶身两端处,向上伸展,直到上升至一个壶身高度,才形成“蝙蝠”头身。“蝙蝠”头部位处正中,眼睛向下直视壶钮处铜钱。从壶的整个造型看,恰如蝙蝠眼盯铜钱衔满载铜钱之壶而至,寓意福到眼前,财源滚滚。

吴老师又拿出了一把造型似船的稍微大些的手拉壶。看得出,对这把壶,吴老师的珍视程度更甚。果不其然,这是他当年专为侨博会而设计制作的作品,也是设计得最为艰难,却最富意义的作品——《红头船》。

谈及《红头船》,吴老师眼中泛着泪光,那是对潮汕先辈漂洋过海、艰苦奋斗精神的满腔崇敬!为了这把《红头船》的设计,单单画设计图纸,他便耗费数月,耗去数不尽的纸张。这把壶最终设计出来的形状,呈帆船型,整体硬朗,线条流畅,大气磅礴。壶身略方又稍带扁圆,壶嘴与壶柄处,微微向上倾斜,似船头和船尾。壶盖顶部,壶钮呈一军棋大小,似海风中扬起的旗帜。整把壶外观似船,又似金元宝。我猜想,壶身硬朗,是代表旧时潮汕先辈刻苦耐劳的硬气;壶形似船,象征潮汕先辈漂洋过海搭乘的那艘“红头船”;壶身又似金元宝,意在表达在外奋斗的侨胞们带给潮汕丰厚财富。这把现代感十足却又不失传统风格的《红头船》,色泽红润匀称,光泽亮丽,如同闪耀着一种精神之光。

凝视这把《红头船》,我想起自己读过的一首最为喜欢的《红头船》诗:

“…………

船头如犁铧

耕耘着蓝色经济

船桅似巨笔

书写潮人的七彩传奇

让诚信战胜欺诈

让开放战胜封闭

红头船

你是潮商的摇篮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

社会精英

商海巨擘

当韩愈的传说

妈祖的香火

传遍他乡异域

红头船

载出了一个

海外潮州——

有海水的地方

就有潮人的足迹……

…………”

一把把造型精美、设计独特、富于意义的手拉壶,让我很想了解吴老师这位“广东老字号”“清代·祥记”第四代传人的“壶里春秋”。

吴老师虽年纪不大,却是位有着三十多年制壶经验的大师傅。自幼,他便对泥土情有独钟,加上父辈的耳濡目染,使他对拉制手拉壶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时候,父亲在作坊制壶,他便蹲在旁边细看,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时常把腿蹲麻。再后来,他便也玩起泥土,模仿父亲的手势与做法。父亲看他造出来的土坯虽然不能称作壶,却又略能看出壶的大致形状,很是诧异!这样的天赋,使得父亲很想对他进行栽培,但制了一辈子壶的父亲,深知制壶的艰辛与不易,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锦全啊,制壶辛苦,持之以恒是必要条件,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工夫技巧无法速成,你若是无此番毅力,就还是好好读书,别入这行!”吴老师听了父亲的劝诫,稍稍犹豫一阵。他静思片刻,决定三天不碰壶。没想到三天期限一过,吴老师心痒难忍,立刻又扎到泥土里。这三天,比三年还漫长!也让吴老师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他下定决心,一边求学,一边跟随父亲制壶。这一制,便是数十年。

吴老师虽秉持传统工艺,却并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北京是清代古文化中心,“祥记”手拉壶出自清代,吴老师决定远赴北京,来到这座千年古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学习壶艺。

刚进入清华研修班时,吴老师很不适应。他来自“省尾国角”,又知识匮乏,感到与这座城市、这座学府格格不入。加上因地域方言的差异,他说起普通话十分拗口,听课吃力,与教授、同学交流也吃力。但面对窘境,吴老师凭借对壶艺的热爱,从未想过中途放弃研修,而是硬生生地坚持下来。每日课余,他都会将所有听不清、弄不明的问题,一一列出,厚着脸皮缠着教授、同学请教。对大伙不友好的态度,冷冰冰的神情及不耐烦的语气,吴老师并不介意。只要能解决问题,“丢脸”又有何妨?

一如既往的坚持,加上自身的天赋及热爱,很快,吴老师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在一次校方举办的壶艺大赛中,吴老师一举夺魁。这让之前对吴老师不以为然的一些同学刮目相看。同学们开始很乐意与他交流壶艺,而教授也觉得他是可造之才,对他更加悉心栽培。但他没有自以为是,仍旧谦逊努力,更加专注于学术研究,壶艺考究。除了每日上好必上课程外,便浸泡在图书馆、研究室,经常误了饭点。时常,碰到谁要找吴锦全,必定会有人指着这两个地方:图书馆,研究室。为此,大伙还雅称他为“壶痴”。吴老师学成返乡,开始在制壶道路上一展身手。

他将祖传独门手艺,与先进思维艺术,时尚设计元素相结合,加上自己创新理念,将壶艺发挥到极致。当年吴老师在清华时曾指导过他的几位教授,后来也都对吴老师很是欣赏,多次与吴老师合作设计制壶。他制壶手法严谨细致,运线流畅,造型典雅,古朴自然又推陈出新,众多爱壶人士对其作品给予高评,争相收藏。

吴老师制壶,仍然采用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尤其钟情于那部“香菇车”。

在制壶间,我见到了传说中的轱辘车。那是一个石磨大小的石制圆盘,圆盘中间处,一颗圆形盖帽,下面,是一根支撑圆柱,造型确如香菇状。只见,吴老师将一小坨泥土,置于圆形盖帽处,然后抬起右脚,脚尖用力使石盘打转。他扎马步半蹲,在转盘凭惯性转动时迅速用手堆土制壶。石盘即将停止时,又再踮起右脚转盘。整个制壶过程,此动作周而复始。如转盘转速过快,还需用脚在石盘边上 “擦边”,形成阻力减缓转速。一个制壶过程下来,吴老师整件白色衬衣完全湿透,着实辛苦。

吴老师说,他不辞辛劳为侨博会设计《红头船》手拉壶,是因他深谙“红头船”对于潮人、侨胞来说,意义非凡。旧时,不少潮州人迫于生计,搭乘“红头船”离乡背井。在他们的生活中,改变的只是所处的地域,不变的却是始终如一的坚韧不屈、刻苦劳作的潮州品质。

是的,一代代潮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漂泊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与海搏斗,与命运抗争。这种流淌在潮人血液中如金子般闪光的品质,是我们必须世代弘扬的“红头船精神”。而吴锦全的“壶里春秋”,不也正反映出一种“爱拼才会赢”的“红头船精神”吗?

[1]

作者简介

陈小丹,笔名圆蛋,中国档案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湘桥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刊物《岭南文学》副总编,《神州文学》副主编。希望余生能够霁月光风,不萦于怀。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