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征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征铠(1913.8.8—2007.6.27),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我国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核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第一至二届理事长、原核工业部扩散浓缩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吴征铠是中国早期从事红外和拉曼光谱的研究者之一,对中国的分子光谱学和激光化学的成长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60年代转入原子能方面的工作,从事同位素铀分离技术的研究,为加速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工作,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实验的能力。 吴征铠祖籍安徽歙县,1913年8月8日出生于上海。他的兄弟吴征鉴和吴征镒都是中国的著名科学家。吴征铠193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成绩优异,成为裴多斐荣誉学会会员。1936年他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英国,成为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第一个中国研究生。在著名分子光谱专家G.B.B.M.萨瑟兰(Sutherland)教授指导下从事红外和拉曼光谱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篇。1939年,他回国在湖南大学任教授。1940年受聘于浙江大学任教授。在1940至1952年间,主要讲授物理化学等课程,并在当时分子光谱实验研究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开展有关分子力常数与核间距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决心用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于是精神振奋,努力教学并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1950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化学系与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6所大学的化学系合并,他担任了新成立的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兼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积极领导教学改革,为制订全国综合性大学化学系教学计划和起草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做了许多工作;并且为建造复旦大学第一座化学实验楼和建立化学系图书室花了不少心血。为了将有限的经费用于购置教学实验设备,多次推迟购买他工作急需的红外光谱仪。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新学科,他十分重视选留和培养青年教师。1956年他曾参加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考察苏联的高等教育。同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吴征铠在50年代担任系主任历时8年,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30年代,采用红外和拉曼光谱技术研究分子光谱是一个新兴领域。吴征铠在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通过3年的勤奋工作,于1938年发表了“四氯化碳振动光谱中的同位素效应”论文,对四氯化碳分子拉曼光谱的精细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测定,并提出可以通过该分子中氯原子的同位素效应来解释,从而消除了当时人们对四氯化碳分子是否具有四面体构型的怀疑。同年,还发表了铀酰化合物红外和拉曼光谱的研究论文,提出铀酰离子(UO2+2)可以看作是具有等腰三角形结构的三原子分子。这是对铀酰离子振动光谱的先驱性研究,曾被以后不少专门著作所引用。当时他从事铀化合物的分子光谱测定的年代,人们还不知道铀对原子能利用将发生重大的作用,但在20年之后,他再次同铀打交道的时候,却是明确地为了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 吴征铠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曾在液氮温度条件下测定了固态氯化氢分子的红外和拉曼光谱,通过比较液态和固态条件下该分子在光谱上的差异,对弄清在固态中分子是否发生量子化转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曾测定了磷化氢(PH3)、磷化氘(PD3)和砷化氢(AsH3)分子的红外光谱,对了解这些分子具有类氨(NH3)分子结构起了重要作用。遗憾的是自1939年他回国以后,直至50年代初期,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的限制,使他无法继续开展红外和拉曼光谱的实验研究工作,只能依赖于国外文献发表的实验数据,做一些有关分子力常数与核间距之间的理论研究。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50年代中期他曾积极协助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建立红外光谱实验室,并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购置了红外光谱仪,与青年教师一起开始着手进行红外和拉曼光谱研究,同时还为中国培养了年轻一代的分子光谱专家。 从1958年开始,为了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吴征铠毫不犹豫地服从祖国需要,将工作重点转向筹建复旦大学原子能系。1960年以后,他被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专门从事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研究,不得不再次中断了他在复旦大学准备开展的分子光谱研究。但是,即使在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分繁忙和紧张的工作时期,他仍长期订阅国外有关分子光谱的学术刊物,关心国际上分子光谱研究的最新发展。1980年以后,吴征铠年近70高龄,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将激光技术用于分子光谱的研究,他曾指导研究生采用可调谐染料激光器进行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CARS)研究,并获得可喜的成果。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低温基体隔离富里叶红外光谱(MI-FTIR)技术,而且成功地用于激光光化学反应的研究。最近,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将与复旦大学师生一起开展振动激发态分子的光谱和光化学研究。由于他长期热心于推动中国光谱学科的发展,在中国光谱学会成立时被推选为理事长。此后,他积极支持创办《光谱和光谱分析》杂志,曾多次组织国际光谱学术会议和率领学术代表团出访,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他是中国分子光谱领域重要的开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