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家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家堡街道办事处位于济南市西北部,镇机关驻地距槐荫区政府8公里。西、北部至黄河大堤与齐河县隔河相望,南部与腊山街道办事处为邻,西南角与长清区接壤,东与匡山街道办事处毗连。全镇辖33个行政村,面积34.7平方公里,辖村委会33个,总人口2.2万人,人口出生率10‰,自然增长率4‰。全镇少数民族有侗族、回族、黎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97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44%。[1]

区位优势

吴家堡街道办事处位于济南市西北部,东起二环西路,西傍黄河,南依小清河,北临英大高尔夫俱乐部,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高铁两条主干道贯穿全镇,距市中心5公里,地势平坦。通讯、交通便利,电力、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水质纯正,无污染,是泉水的源头,辖区内景色秀丽,空气清新,经济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以盛产优质黄河大米、黄河鲤鱼、白莲藕而闻名,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素有"齐鲁小江南"之称。新建休闲农业观光区、温泉度假村,集经营、观光、游览为一体,发展空间广阔。济南经济开发区北区在辖区内,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环保生态型工业园区。位于京台高速公路以西、津浦铁路以东、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园区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商住区、一类工业区、二类工业区和休闲度假区。产业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加工制造业。建成后工业用地1万亩,按传统产业计算,预计引进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120亿元,利税10亿元。已有6家企业进驻园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历史沿革

清朝末期至1948年, 吴家堡镇属长清县。1951年1月,建立济南市郊区办事处, 该镇归属于郊四区、郊五区。1955年6月,郊四区改名为药山区,郊五区改名为玉符区。 1956年3月,郊区办事处改为郊区人民政府,同时药山乡又划分为药山乡和药西乡。 1958年,郊区划入历城县,同时药山乡和药西乡又合并为药山乡。9月成立西郊人民公社, 该镇隶属西郊人民公社。1960年6月,西郊人民公社划归济南市槐荫人民公社。1961年7月,现吴家堡镇范围内划分二个公社(吴家堡人民公社、王庄人民公社) ,复隶历城县管辖。1968年8月,改为太阳升人民公社。1972年5月,改名为吴家堡人民公社。 1980年4月,又隶属郊区管辖。1983年11月,改名为济南市郊区吴家堡办事处。 1985年9月, 改为吴家堡镇。1987年5月,撤郊区隶属济南市槐荫区。1993年12月, 将原属镇东部14个行政村划归槐荫区美里湖办事处,西部12个行政村划归西市场、 道德街、振兴街三个办事处管辖。1995年8月,西部原12个行政村又划归吴家堡镇管辖。吴家堡镇隶属槐荫区管辖至今。2013年1月22日,济南市撤销吴家堡镇,以原吴家堡镇行政区域设立吴家堡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济齐路149号。

自然状况

吴家堡街道办事处地处沿黄地带。总的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境内地势平坦, 属典型平原。东西最大距离9.6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3.5公里,全镇占地面积33 74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1800公顷。主要河流有南太平河、小清河、北太平河,其中小清河源头即在该街道,东西纵贯,是济南市排洪的主要河道之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等。[2]

特色村庄

东曹家庄村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济齐路北侧。唐代,因村内建有云遮寺,原名为"云遮寺村"。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长清县志.地域志》载"东曹家庄"。当地人也称曹家庄村为老云遮寺村。明洪武年间,曹子石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起名"曹家庄"。后因庄西有一曹家庄(现改为曹家圈),遂更名为"东曹家庄",沿用至今。东曹家庄村地处云遮寺遗址西侧。传说早年有柳姓人家逃荒到此落户,经多年辛劳,过上了富足生活,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了。一天夜里,柳氏梦见一白胡子老人手持一座小寺塔说:"你如有恒心,就按此塔建一个大寺塔,可扬名天下"。柳氏醒来果见桌上有座小寺塔,便招请能工巧匠建造。时正值三伏天,酷暑难耐。上寺塔时,忽从东南方向飘来一片白云,纹丝不动,遮挡着寺塔,而其地方仍是阳光普照。乘着阴凉,工匠们干活又好又快,直到塔梁安装完成,云彩才慢慢消散。随后寺庙便定名为云遮寺,村庄也取名为云遮寺村。唐代所建云遮寺位于云遮寺村东,洪水淹后,于清朝在村西重建。寺庙占地228亩,鼎盛时有僧侣30人。内有大殿3间、东西廊房各3间、禅堂3间、善事房6间。大殿前有韦陀殿、钟楼、山门,石狮子4个,石碑2块。寺院建筑结构严密,规模宏伟,加之柏柳茂盛,院门前流水淙淙,异常壮观。寺内供有释迦牟尼、观音、十八罗汉、送子娘娘等泥塑40多尊。主持僧学然。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办香火会三天,搭席棚数座,以书画、雕塑像等形式宣传佛教。晚上则有灯火会,香火缭绕,乐声悠扬,异常热闹,香客、观者达数千人之众。该寺毁于1958年,今只遗石碑一块。

三教堂村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明洪武年间,李武由河北枣强迁来定居,名为"李家庄"。明天启二年(1622年)修建了"三教堂"(祭儒、佛、道创始人),由此改名为三教堂村。三教堂位于村内,三教堂钟楼占地近1亩。前殿3间,长约12米,宽约5米,供佛和老子像,四周环绕十八罗汉等。后殿3间,长约 20米,宽约16米,供孔子木雕像。东西配房3间。

大殿前建有石筑钟楼。三教堂有庙地约40余亩,收入供庙宇的管理和维护。每逢秋季,三教堂举行两三天的庙会,此时会张灯结彩请附近的和尚颂经念佛,并开展"跑夫子城"的传统宗教活动。三教堂在民国后期"扒庙拉神"的活动中,前殿损毁,塑像等被破除,余下部分改作学堂。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残留部分也被拆毁。今仅余石筑钟楼浸泡在鱼池之中。该村土地开阔平整,北依黄河,南临小清河,水资源丰富。山东省地质勘察设计院在该村附近打孔勘察发现了丰富的天然地热资源,储量丰富。以盛产优质黄河大米、黄河鲤鱼、白莲藕而闻名。

周官屯村

位于街道办事处政府驻地西6公里,处沿黄地带。相传该村 前身为"小新庄"(袁家小庄),建于唐朝。北宋时山西洪洞县县官带兵马来此修周家楼。庄西曾有窑洼,乃修周家楼时烧砖瓦取土的地方。清道光《长清县志.地域志》载"周官屯"。周官屯地处交通要冲,济南至齐河、高唐、夏津、德州必经村北的韩家道口渡黄河。逢阴历五、十大集,河北百里之内商贾来市,繁盛至今。村东原有普渡桥、三官庙(俗称"三挂庙"),建于北宋,明崇祯年间重建。普渡桥建于太平河上,高、宽3米,长5米,条石筑成,上有石栏,桥东立有普渡桥石碑一块。三官庙建在西首,大殿3间,供"三官",后殿3间,供"镇武帝"。东房三间,庙门内有钟鼓楼。庙门外,九龙碑1块,高2.5米;蟠龙碑3块,各高2.5,宽1米;石狮、石凳、石阶,雕刻精细。庙地43亩,住持吴崇美、李元美,为本村人。路南400平方米水湾与太平河相连,广植槐、杨,林木参天。1947年,国民党军队修碉堡,砍树毁庙,历数十年黄水淤积,竟成洼地。2006年,原址建村民健身广场一处。

西张村

位于街道办事处政府驻地西10.6公里,西靠黄河大坝,接北店子浮桥通往德州市齐河县境内。相传清顺治年间,回族村民王凤春由张店金岭镇来此落居,沿用村名"西张家庄"至今。清道光《长清县志.地域志》记为"西张家庄"。明朝末年,西张家庄兴建清真寺。1924年,该寺在原址扩建,时任省长马良与信教庶民,纷纷倾囊出资。由于黄河河床逐年抬高,致使原寺址地势低洼,自1965年后,主建筑相继倒塌,唯有大殿残存,宗教活动无法正常开展。1998年底,村内建成新清真寺。新寺占地3亩,建筑面积770平方米,总投资52万元,整体布局合理,造型气势恢弘,大殿、讲堂、望月楼、水房、迢台、宣礼塔齐备,既美观实用,又具民族特色。[3]

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43万元, 1978年为740万元,200 0年为4.4亿元。 第一、 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分别为21∶41∶38。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8万元。 该镇农业生产主要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自1965年稻改以来,充分利用黄河水的优势发展生产,所产的"黄河大米"远近闻名。白莲藕、鲜鱼以无污染著称,销往省内外。该镇工业主要以造纸业、化工业为主。其中:济南第二造纸厂、济南景锋纸业有限公司3年双双被评为全区十强企业。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万元,比上年增长99.2%;实现财政收入176万元;出口创汇3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8%;招商引资8066万元,比上年增长14%;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比上年增长15.8%。全镇共完成了6条道路的建设,全长为11.6公里,总投资1075万元。其中,全长3.8公里跃进坝路完成了ll万方的土方工程,现在夯实基础基本完工。全镇33个村实现了"村村通"的奋斗目标。槐荫工业园(济南经济开发区北区)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环保生态型工业园区,位于京福高速公路以西、津浦铁路以东、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园区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商住区、一类工业区、二类工业区和休闲度假区。产业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加工制造业。园区将为投资者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服务,建成后工业用地10000亩,按传统产业计算,预计引进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30000人,年产值120亿元,利税10亿元 。

强镇由来

该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强镇、壮村、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2000年度被济南市政府列为15个重点发展乡镇。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一级农机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敬老院、山东省第一次农业普查先进单位、山东省土地管理模范乡镇、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山东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济南市卫生先进镇、济南市创安工作先进集体、济南市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先进镇、济南市"十佳"农机管理服务先进单位、济南市农机管理文明单位、济南市民政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创安工作先进镇、济南市调解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综合治理模范镇、济南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济南市"十佳"农研会先进单位、济南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济南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先进集体、济南市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一环九射工程先进单位。[4]

获得荣誉

先后获得全市农业、农机、水产系统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平安济南建设先进单位、经济普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90公斤, 总产46万公斤。1951年1月,实行土地改革。1978年平均亩产293公斤,总产98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的实行,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全镇因地制宜、科学种田,引进小麦"泰山一号"、水稻"京引119"等新品种,改造低洼地。同时加大了水利基本建设力度,新增8条新干渠,扩增3条主河道, 建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每年投入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达18万元,义务工达5600余个。2000年粮食亩产1200公斤,总产达104万公斤。

1999年以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开挖鱼塘1860亩,藕池3000亩;发展蔬菜大棚108个, 主要种植以济南市场为主的黄瓜、豆角、芹菜、太空椒等30多种蔬菜瓜类, 每年可向市场供应5100吨,亩产值达1万元。发展食用菌大棚22个,每年向市场提供平菇等菌类蔬菜77吨。

该镇重视引进和推广水产养殖技术。 1985年全镇水产养殖仅有248亩,单产85公斤,品种单调,以花鲢为主。1990年成功引进建鲤,1992年全面推广,当年产量过吨,产值过万元。2000年底,全镇共引进淡水白鲳、罗非、澎泽鲫、胡子鲶等十多个品种,并大量推广颗粒饲料,普及机械增氧、机械喂养设备,养殖面积扩大到1860亩,亩产量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

2000年底, 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0.55亿元。 其中: 种植业2250万元,养殖业1260万元, 畜牧业1940万元。耕地面积114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205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59公顷。

第二产业

工业: 1949年全镇工业、手工业、大小企业共24个。个体手工业210户, 全镇工业、手工业总产值3.87万元。1954年发展编织业,全镇有370户农民利用农闲,从事蒲包、条编、炊帚、鞋类作为家庭副业,全年产值5600元。1956年,开始对全镇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镇工业和手工业15个,总产值92万元。1958年开始兴办工业,至1977年先后办起西郊铁厂、西郊造纸厂、石料厂、面粉厂、制鞋厂等企业。1978年全镇工业企业共30个,从业人员达951人,总产值612万元,乡、镇办工业占68.5%。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镇、村、联户和户多种形式办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89年企业发展到68个,镇办企业总产值537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430万元, 上交税金56万元。90年代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主要围绕骨干企业、主导产品内引外联,发展规模经济,形成了以造纸业加工为龙头,以机械、化工、建筑、纺织、刺绣、安装为骨干, 相互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215个,从业人员7865人, 产品50余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76亿元,创利税670万元。 名优产品主要有:机制纸、装饰纸、滤嘴成型纸、瓦楞纸箱板、泺源牌洗衣粉、工业洗涤剂、南酒。其中:泺源牌洗衣粉,2000年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到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瓦楞纸包装箱被松下等五大知名厂家采用,有的随产品漂洋过海;滤嘴成型纸被指定为烟草行业的专用纸。

第三产业

1937年前,仅有中药铺19家,饭店32家,车马店3家、肉铺3家,茶馆2家,点心铺3家、酒店3家、手工轧面条1家,家庭小卖部62家。1945年,国民党统治期间, 苛捐杂税繁多,致使商业再度萧条,相继有中药铺、饭铺等20家商铺关闭。1948年, 济南解放,商业复苏,原有商店业务发展,又有中药铺2家、饭店4家、小卖部30多家相继开业。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体、 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益兴隆。1986年底,有国营网点3处,集体36处, 个体网点发展到204户,从业人员250人,年营业额400万元。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国营集体商业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镇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出台鼓励优惠政策, 规范市场秩序,建成2公里商业街1处,扩大集市规模2处,增设集市2处, 农贸批发市场1处,旧货市场5处,民俗垂钓园1处,出租运输专业村3个,机械加工村1个, 房地产开发公司1处,大型培训基地1个。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600户, 私营企业20户,个体运输户880家,其中客运户340家。2000年,该镇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对硬件建设特别是"三通"(路通、电通、电信通)、"一美化",下大气力进行改造。随着该镇服务意识的提高,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来镇办项目的客户逐步增加,到年底共引进项目18个,其中以汽车维修、餐饮食宿、运输为主的服务型综合区已建成,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40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8亿元,实现总产值1.16亿元,创利税80万元。

特色产业 吴家堡镇农业主要以养殖鱼、藕,种植黄河大米为特色农业;工业主要以原纸加工、化工原料加工为主,生产瓦楞纸箱板、香烟过滤纸、化工添加剂、日用洗衣粉等。[5]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11年开始办学堂,至1936年共建初级小学12处,在校学生1315人,教师46人。1940年私塾与学校并存。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到1953年小学发展到22处,在校学生2258人,教职员工96人。1957年在唐庄村西建立济南市第二十二中学, 在校生224人。到1976年各村办起了10所小学, 在校生达到4085人。80年代,全镇办学有了大的发展,先后投资建立了4处中学和10处小学, 学校房舍、设备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90年代,镇投资40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中学1所,高标准小学5所和1处教师宿舍楼。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为全镇培育农村各类技术人才累计达2417人。2000年,全镇有小学7所,中学1所,成教中心1所, 在校生3579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各类大中专生1351人,其中大学56名,大专135名。

该镇十分重视科技人才, 通过培养和引进,至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320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0项。其中1990年《池塘培育大规模鱼种高产技术》获省水产局二等奖,1993年《2万亩中低产池塘开发》获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994年《3万亩池塘模式化养殖增产技术》获省农业厅一等奖,1998年《池塘双季养鱼高产高效技术开发》获济南市科学技术星火大奖二等奖。

吴家堡镇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如集绘画、曲艺、舞蹈、音乐于一体的龙灯、狮子、高跷、彩船、跑驴等。建国后,群众文化更趋繁荣,1969年建广播站。1979年建文化站。1980年成立文化中心站。1982年投资30万元,建成1220个座位的电影院,同年建成机关、学校共用的图书阅览室。1989年元月《吴家堡镇志》编辑完毕出版发行,该书记述了吴家堡镇近百年来的政治、军事、自然风貌等。

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仅有5家私人药铺。1950年建立3处卫生所。1969年成立西郊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7名,设有综合门诊、药房、办公室。70年代初,各村成立了卫生室, 配备了赤脚医生。1970年12月扩大了卫生院规模,占地5亩,建有门诊房27间,有职工27人。1986年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科及治疗室、挂号室,放射科、化验室、五官科、制剂室,设置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职工达48人,年门诊病人7451人次。1987年,吴家堡卫生院被评为济南市卫生系统达标单位和医疗卫生先进单位。 2000年,镇境内有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36处,病床12 0张,先进医疗设备5台件。

人民生活

建国前,人民群众深受地主、恶霸、豪绅的压迫和剥削,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人年均粮食80公斤,经济收入不足40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70年代,农村以粗粮为主,主食为高粱、地瓜、玉米。80年代,以细粮为主,主食为小麦面粉。90年代,主要以吃好营养好为主,主食面粉加蛋、鱼、肉。穿着方面:建国前人民衣不遮体,建国初期,穿的衣服不但料粗,而且色调单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颜色多彩新颖,向着轻、柔高档发展。住的方面:经过70年代、80年代黄河淤坝搬迁和村舍不断改造,人们已经住进了宽亮、 别致的新式砖房,其中有3个村10%的户住进了二层楼房。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80年代家庭普及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手表四大件。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及各种汽车逐步进入家庭。90年代末期,全镇开始装备现代化的信息工具, 电话装机总量9000部,移动电话1500余部,大屏幕彩电、高级音箱、DVD、微波炉等高档电器,进入更新和消费时期。1992年,全镇实现了三通 (户户通电、村村通程控电话、通柏油路) 。由于电气化、机械化的普及和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投入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为繁荣市场增添了力量,为农户家庭增加了收入。同时,该镇尊老爱老,1992年镇敬老院被评为省级文明敬老院, 有26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1997年, 该镇被评为济南市小康镇。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64元。

乡镇建设

1968年,该镇前身太阳升人民公社成立后,公社机关迁址西堡村,开始进行机关、工商业、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1976年至1978年,先后建起了电影院,修建了长11.3公里的济齐路柏油公路,公社驻地基本格局已初具规模。1997年, 投资540万元重修了镇驻地主要街道济齐路,拓宽加固新建了治黄路和小清河北路等,实现了境内"三纵一横"。自1998年以来,城镇建设总投资达5000万元,新建楼房30多幢, 拓宽改造道路4条,建立重点规划商业街1条,总长达2公里,逐步形成了小城镇的规模。2000年,委托济南市规划设计院对该镇的城镇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并出版了二幅效果图。1999年度被济南市政府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近几年来,该镇积极改变投资环境,美化家园。1997年将省道济齐路用混凝土拓宽30-50米,并在2公里长的路两侧, 栽植松柏、小叶女贞等观赏植物,进行绿化。镇属各村积极植树、栽花,累计达30余万株,村庄四周养殖浅水藕等即有价值又具观赏性的水生植物,改变了投资环境。目前,占地1500亩的槐荫区工业园区已在该镇落户。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0年11月,韩家道口村建立第一个中共村支部。1945年共有党员14名。1948年9月至1951年1月,为村级建制,隶属济南市第十区。1951年1月,济南市第十区撤销, 按其管辖范围, 划归济南市郊区第四区, 建立了区党委。至1955年发展到党员214名。 1956年3月,济南市郊四区撤销,吴家堡镇党委隶属于济南市郊区区委管辖。1957年12月建立乡党委。1958年3月,划归历城县委。同年9月,西郊人民公社及其党委成立后, 划归西郊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7月西郊公社党委改为西郊区委后,吴家堡人民公社成立党委,实有党员224名,并建立了20个支部 (村支部17个,机关支部3个) 。1971年7月1日,建立中共太阳升人民公社委员会,下设4个管理区总支,51个支部。1972年5月改名为吴家堡人民公社。1985年9月,由中共济南市郊区吴家堡工作委员会改建成中共吴家堡镇委员会,党员1009名。1987年5月4日,吴家堡镇由郊区划归槐荫区,建立了中共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委员会。1993年12月,将吴家堡镇南沙王庄等14个行政村划归槐荫美里湖街道办事处管辖。2000年底,全镇共设有7个党总支,55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835名。

基层组织建设

1951年1月,吴家堡镇归属于济南市郊区办事处。1958年9月,吴家堡地区归属西郊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划为吴家堡人民公社和王庄人民公社,共51个自然村, 归属城县所辖。1968年8月,现吴家堡镇地区为太阳升人民公社,1972年5月,太阳升人民公社改名为吴家堡人民公社。1980年4月,吴家堡地区又归属于济南市郊区。1983年11月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了乡政府,原吴家堡公社改名为济南市郊区吴家堡办事处,原四个管理区建立了乡政府,即吴家堡乡、邹庄乡、刘庄乡、王庄乡。 1985年9月, 吴家堡办事处改为吴家堡镇人民政府, 四个乡改为四个办事处。1987年5月, 吴家堡地区划归槐荫区管辖,成立了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49年秋,市委、区委派工作组来吴家堡地区帮助建立和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 (简称青年团) , 1957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1968年建立吴家堡公社团委。1985年7月至1985年9月为吴家堡工委团委, 1985年9月至今为吴家堡镇团委。1950年春,在土地复查运动中,各村均以雇农为主体建立农会。1964年秋,各村普遍建立了贫农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949年,各乡建立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1960年改为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后,公社设妇联,1961年生产大队设妇代会,生产队配备妇女队长,1972年4月召开妇女代表会议,建立公社妇女联合会, 1985年9月设立吴家堡镇妇联至今。镇教育等工会组织于1956年建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取消,吴家堡人民公社建立后,1969年恢复工会组织。1984年型钢厂、造纸厂成立工会。1988年10月建立吴家堡镇工会至今。1952年,全镇47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调解委员会,使大量的民间纠纷解决在基层;1986年镇政府建立司法办公室,负责本地区法律服务和民事调解工作。民兵组织建于1959年,实行村建民兵队,乡设联防营建制,1982年体制改革后,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建民兵连,接受镇武装部业务指导。1985年成立吴家堡个体劳动者协会,1989年又成立了吴家堡镇计划生育协会。1996年12月成立吴家堡镇工商业联合会。

大事记

1855年(清咸丰五年) 8月31日(农历七月十九日),河南省铜瓦厢黄河大堤决口,洪水穿运河夺大清河,经济南至利津注入渤海。黄河泥沙严重淤积,地下河逐渐变成地上河,吴家堡地区沙壤平原变成盐碱涝洼。

1937年12月,驻济南国民党韩复榘率部队南逃,27日吴家堡地区沦陷日本侵略军之手。

1938年8月16日(农历七月二十一日) ,因村民配合游击队行动而遭驻曹圈日军报复,村民所有房屋被烧尽,并有1人被打死,3人被刺死。

1940年11月,韩家道口村成立共产党村支部,韩永安任支部书记。

1948年9月24日,吴家堡地区人民同全市人民一齐获得解放。

1951年5月,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活动,有110名青年报名参加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

1953年3月,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西沙王庄前进农业合作社诞生,董玉任社长。

9月,第一个手工合作社--石佛屯铁业供销合作社诞生,纪文善任社长。

1954年5月,杨家庄虹吸管建成。投资30万元,安装管道5条,内径0.77米,管长63.6米,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760亩,吴家堡地区开始受益。

1956年3月23日, 云遮寺村模范饲养员曹文德出席山东省农业战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12月,北店子、曹家圈两处虹吸管完成安装,两处共投资26.92万元。管道为4条,内径均为0.9米,长均为79.75米,设计流量均为2.72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500亩。

1957年3月, 济南第二十二中学在唐家庄西建成,夏季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校长王次山。现改为济南市槐荫中学。

3月8日,吴有林代表兴林农业合作社出席省农业建设先进集体代表大会。

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大将、山东省副省长王哲视察兴林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月,省劳模梁培庆在兴林社试种的水稻110亩,获得成功。亩产328斤,比上年亩产100斤的高粱增加228斤。

1958年1月,匡山高压输电线路自纬十二路至西吴家堡村建成通电。

10月29日,西郊造纸厂建成投产。现改名为济南市第二造纸厂,年总产值3224万元,利税168万元,是槐荫区的十强企业之一。

冬季, 万人会战跃进湖水利工程,1959年1月29日完成一期工程。1959年冬季会战第二期工程完毕,两期工程使2万亩土地受益。

1964年11月,七里铺村稻改700亩喜获丰收,结束了该村每年要国家统销粮8万斤的历史,改为向国家卖余粮10万斤。

1965年,由于七里铺村引黄稻改成功,吴家堡地区大面积进行稻改,七里铺村由此成了省、市的一面旗帜。从1972年4月29日至1978年8月31日全镇共接待美、英、法、荷兰等32个国家和地区58个代表团,共计589人。

1972年4月19日,北店子引黄站和七里铺村对外开放,开始接待第一批外宾。

1974年10月16日,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国夫来七里铺村参观和检查指导工作。

1976年11月,津浦铁路大桥"黄河大桥"立桥5孔长530.25米,南引桥110孔,长3597.7米,立体工程在曹家圈地段建成。

1979年8月,投资260万元,长11.7公里,宽20米的济齐路竣工通车。

1980年1月,济南市26路公共汽车由大观园通往北店子,全长15公里。

1981年4月,兴建北店子引黄闸灌溉工程,完成土方24.46万立方米,砌石0.73万立方米, 混凝土6.32万立方米, 进闸口为三孔每孔口径高3米, 宽2.8米, 共投资237.5万元。1982年全部竣工,1983年受益。

1982年3月, 吴家堡公社文化站出席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并获奖。

1986年2月20日, 兴建杨庄引黄灌溉工程,引黄闸为二孔箱式涵洞工程,洞径高宽各为2米,长84米,当年12月31日完工,1987年受益。

1994年3月, 由美国统一产权投资公司与该镇下属企业鑫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275万美元(外方200万美元,中方75万美元)的中外合作企业"济南景锋纸业有限公司"于1996年建成开工, 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3000万元,利税200万元,成为槐荫区十佳企业之一。

1996年3月,国家重点工程104国道北京--宁波的高速公路吴家堡段开始施工建设,全长6公里,占地1000亩,于1999年7月1日建成通车。

1999年7月,开通济南市77路公交无人售票车,该车自镇政府驻地到大观园。

人物简介

董书太(1911~?) 董庄人,194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入党,曾任班长、排长、指导员,在大别山战斗中牺牲。

闫其昌(1921~1943) 闫庄人,1942年在黄骅县白雀园区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该区区委书记。同年在河北省黄骅县被捕杀害。

梁培庆(1903~1984.6) 汉,中共党员,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出生于济郊北园梁府庄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务农,是邻近四乡有名的种田、种菜能手。1952年将同村6户鳏寡孤独组成一个互助组,解决了6户温饱生活,被选为济南市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成立农业初级社任社长,1955年成立高级社任社长。1957年为解决吴家堡地区群众生活贫困,便毅然放弃优越条件,自愿甘当技术员,由北园迁到吴家堡镇肖屯村安家落户。当年在盐碱涝洼地里改稻成功,被评为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 之后又经多年反复实践, 将该技术在全地区大面积进行推广获得成功,1963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并于1963年2月和1964年3月出席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

王桂英 1936年生于西沙村,中共党员,1953年吴家堡供销合作社成立,任职员,1956年工作成绩突出, 提拔为吴家堡供销社经理,1959年10月出席济南市群英会,1960年1月出席省群英会。1975年提拔为国家干部,任吴家堡供销社总社工会主席。

李贵仁 1939年出生在七里堡村,中共党员,196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广大群众进行大面积引黄改稻, 当年700亩水稻喜获丰收。至此,该村结束了每年要国家统销粮8万斤的历史,改为向国家卖余粮10万斤,该村由此成了省、市的一面旗帜。同时被选为市、 县人大代表,历城县政协副主任。1977年4月提拔为国家干部并任吴家堡公社党委副书记、副主任,1984年调段店镇任副镇长,1989年12月调吴家堡镇任人大工作室主任。

刘绍风 1954年生, 女,汉族,1971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至1976年任教于刘庄小学,1980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1981年被评为区先进工作者, 1987年被评为镇教育能手,1989年9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993年被评为小学高级职称。

侯延玲 1947年出生, 70年代在三教堂当赤脚医生。因工作成绩突出,1983年4月被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 出席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同年9月被全国妇联命名为"五好家庭",并出席全国"五好家庭"代表会议。1985年提拔为镇计划生育干部。

刘跃 1952年8月19日生, 汉族,中师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75年12月参加教育工作。1975年12月至1980年12月在吴家堡镇安家庄小学任教,曾任团支部书记、教导主任等职。1987、1989、1997年分别三次被评为济南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1987年12月撰写的《少先队工作》 论文获山东省优秀少先队工作论文三等奖;199 2年9月被济南市委、 市政府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3年9月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李静敏 1966年出生于三教堂村。在中、小学读书期间,热爱长跑运动。在70年代市、 县运动会上都获得优异成绩,先后被市、省体校选拔进行培养。1983年5月,打破全国第五届全运会长跑3000米纪录,达到运动健将级。1984年,获国际田径邀请赛3000米第一名。1985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三级奖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