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钱声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听雨》是中国当代作家钱声广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听雨
淅淅沥沥的春雨在子夜降临。我习惯性地推开窗户,小区里朦胧的灯光,映照出雨丝在微风中飘然而下,洒落在树梢间、草地上,整个院子都笼罩在温馨的气息中。
在这寂静的春夜里,能心无旁骛地凝视这飘逸的春雨,聆听这淅淅沥沥的雨声,静思默悟,自觉是一种享受。
我不是很理解南宋词人蒋捷为什么把“听雨”与“愁思”联系在一起。他的《虞美人·听雨》,就是以“听雨”为媒介,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中年的流离景况,以及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用“听雨”刻画得逼真惟肖,入木三分。其词曰:“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说实话,我很喜欢蒋捷的词,尤其是这首《虞美人·听雨》。全词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只是有一种感伤满怀的境况,恍如看到老先生一生命运不济的概貌,给人一种“江湖夜雨十年灯”,淤积了些许戚戚与几分幽曲的感觉。
同是以“听雨”为题,不同的人、不同心境,对听雨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不带有丝毫的“愁思”,而是表现出喜悦心情,充满正能量。那是唐肃宗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后,因陕西旱灾而最终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关心帮助下,他在蜀中开始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一天深夜,他听到屋外下着绵绵密密的春雨,感到无比喜悦,遂吟诵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称道这春雨为“好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高度赞颂了“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也体现了诗人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感情。
节气曾经是重大农事活动的记载,一个高于人类的神圣之律。节气是植物的萌芽、生长、凋零,是动物的沉睡、苏醒、始鸣、迁徙,随着节令秩序的循环到来,顺应着自然的兴衰荣枯。春分是万物萌芽生长的节气,正需要下雨,雨就及时下起来了,确实是“好雨”。这雨也让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丰富的细节来:春笋破土,竹子拔节,花蕾绽放,种芽钻出地面,努力向上生长……在这春雨中,我们分明听到了生命的律动之音,看到了青山绿水、姹紫嫣红的秀美画卷。
由杜甫的《春夜喜雨》,我又突然想到了郑板桥。这位清代的知县身上也发生过“听雨”的故事。他在任潍县知县时,正值山东大灾。他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能寐。一天夜里,当他听到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的萧萧之声时,便立即联想到百姓的安宁,于是起身展纸作画,成就了传扬于世的《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诗虽未直接写听雨,但却因冷雨敲窗之声而引发的。由雨声、竹声想到了百姓的疾苦声,道出了郑板桥的爱民思想,展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其实,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由大气循环扰动而产生,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雨以不同的形态降落人间。春雨如丝,夏雨暴烈,秋雨缠绵,冬雨寒冷,给几乎所有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雨水落下大地,滋养万千生命,它们那滔滔汩汩、涓涓潺潺,汇聚成溪的执着精神,给人类诸多启迪。我国几千年的诗性文化,正是得益于遍地清流的灌溉,才氤氲出那样悠远、空灵的意境。
雨对我的启示也是让我难忘的,那是早年在大山深处生活的切身经历。大山虽然巍峨俊逸,景致很美,但青年时期的我却有一种被困山中、无法施展才华的情绪抑郁在心。有一天正午时分,我正在哨位上执勤,晴朗的天空中忽然集聚起厚厚的云朵,团团浓浓的云朵快速地冲撞着,犹如脱缰的野马……不多时,只听到噼噼啪啪的雨滴砸在哨所旁,旋即铺展开巨大的雨幕……
夏天的雨来得急也去得快。不一会儿,风一吹,云就散了,一道彩虹架在云朵之上,绚烂无比。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那一刻,我惊呆了,不以为这是彩虹与我的一次偶然相遇,而是对我人生的点化……
那一场山雨,算来距今都有差不多50年了,今夜听雨又让我回想起当年的那道彩虹。此时,我还想到,倘若没有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没有那噼噼啪啪的疾风暴雨,没有缠缠绵绵的秋冬雨,万物哪来雨露滋润,山涧的溪流哪来活力,生命的江河又如何奔腾向前?
今夜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1]
作者简介
钱声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原副主任(副馆长)、一级巡视员。著有杂文随笔集《官道拾遗》《仕途微言》《宦境闲语》和散文集《与山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