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罗坭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吊罗坭竹 |
中文学名:吊罗坭竹 拉丁学名:Bambusa diaoluoshanensis Chia et H. U. Fu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簕竹属 |
吊罗坭竹(Bambusa diaoluoshanensis Chia et H. U. Fung),竿高约10米,直径4-5厘米,尾梢弯垂,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节间长25-30厘米,幼时被疏或密的棕色贴生刺毛,毛落后则在竿表面留有小凹痕,竿壁厚;竿下部各节在节之下方环生一圈淡棕色小刺毛和白色蜡粉,又竿基部第一至第三节于箨环之上方再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有时还有短气根存在;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节开始,第一至第三节常为单枝,竿中部则为3枝簇生,而上部则为多枝簇生,主枝较粗长,竿下部分枝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软刺。
箨鞘早落,背面贴生黑褐色刺毛,腹面具光泽,先端呈不对称的宽拱形;箨耳极不相等,大耳约为小耳的4倍,狭长圆形,宽约5毫米,边缘具波曲状细䍁毛,小耳近椭圆形,常为箨片基部所掩盖或相挤;箨舌高约3毫米,边缘细齿裂并具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狭三角形,其基部作圆形收窄,但其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8/9。
叶鞘无毛;叶耳近卵形,边缘具波曲状䍁毛;叶舌低矮,边缘细齿裂;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通常长7.5-16厘米,宽13-18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花枝未见。
产海南。 [1]
目录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形态特征
竿高约10米,直径4—5厘米,尾梢弯垂,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节间长25—30厘米,幼时被疏或密的棕色贴生刺毛,毛落后则在竿表面留有小凹痕,竿壁厚;竿下部各节在节之下方环生一圈淡棕色小刺毛和白色蜡粉,又竿基部第一至第三节于箨环之上方再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有时还有短气根存在;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节开始,第一至第三节常为单枝,竿中部则为3枝簇生,而上部则为多枝簇生,主枝较粗长,竿下部分枝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软刺。箨鞘早落,背面贴生黑褐色刺毛,腹面具光泽,先端呈不对称的宽拱形;箨耳极不相等,大耳约为小耳的4倍,狭长圆形,宽约5毫米,边缘具波曲状细继毛,小耳近椭圆形,常为箨片基部所掩盖或相挤;箨舌高约3毫米,边缘细齿裂并具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狭三角形,其基部作圆形收窄,但其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8/9。叶鞘无毛;叶耳近卵形,边缘具波曲状继毛;叶舌低矮,边缘细齿裂;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通常长7.5—16厘米,宽13—18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花枝未见。
分布范围
产自海南。生于山地林缘。模式标本采自广州华南植物园(引自海南吊罗山)
主要价值
竿坚硬、厚实,粗度均匀,宜作棚架、农具柄等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