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士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吉士俊

吉士俊1931年3月生,辽宁铁岭人,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留校附属二院外科工作,1964年起从事小儿骨科工作,现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教授特需著名专家,每周二出诊,挂号费200元。

现任职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教授;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顾问;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小儿骨科学组顾问;

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小儿外科学会名誉主委;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特邀编委;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编委;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编委。

曾任职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2005);

盛京医院小儿外科主任(1987~1997);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副主委(1994~);

小儿外科学会骨科学组组长(1992~2004);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1999~2004);

《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1996~);

辽宁医学会常务理事(1996~);

辽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主委(1995~2005);

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五届评委(1998~)。

资助项目

1.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因病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4)5万元

2.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遗传基因定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8)18万元

3.先天性髋脱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卫生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95)70万元

4.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相关基础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5)100万元

5.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

科研成果

1.婴儿急性骨骺骨髓炎临床病理研究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

2.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血液动力学及病理演变规律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

3.先天性髋脱位临床研究与病因探讨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

4.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神经肌肉病学说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

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5.先天性髋脱位基础与临床研究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另外还有参与获奖项目5项

6. 研究生培养已成为学科发展动力

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4)

发表论文180篇,其中在中华系列150篇。

主编专著

1.《小儿骨科学》 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

2.《先天性髋脱位临床与研究》沈阳出版社(1994)

3.《小儿髋关节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小儿骨科诊疗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髋关节外科学》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6.《先天畸形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实用小儿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小儿外科手术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参编的有《现代骨科基础与临床》、《新编实用骨科学》等10多部。

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15名。

荣誉称号

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林宗杨医学教育奖(1992);沈阳市劳模(1993);中共沈阳市科教工委优秀党员(1994);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5);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996)。

科技成果

一、发育性髋脱位基础与临床研究

1.阐明了治疗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血液动力学及病理演变规律

多年来对髋脱位治疗股骨头坏死开展骨髓内压测定,骨闪烁摄影定量分析以及骨髓静脉造影等血液动力学观察,发现其机理系机械性压迫和动脉缺血所致,提出早期血液动力学诊断指标。在1986年对头坏死分型基础上发现:Ⅰ、Ⅱ型分别89%和70%可恢复正常形态;Ⅲ、Ⅳ型83%演变成短髋畸形,并阐明了其机理,并通过股骨近端骨骺形态学分别,提出了短髋畸形的发生机理。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头坏死从37%下降至3.3%,并发现粗大圆韧带是头坏死的另一原因。

2.探讨了复位后髋臼发育不良的演变特点

在400例正常不同年龄儿童髋臼发育观察的基础上,对大量髋脱位复位前后的髋臼指数变化的系统观察,发现髋脱位髋臼发育不良形态与程度与年龄并不呈正相关,它可能是先天性改变。复位后髋臼指数超过40°,将残余髋臼发育不良。还利用计算机图像叠加和有限元技术观察其髋臼发育变化及生物力学改变,发现出现髋臼硬化及囊变的时间,提出了髋臼发育不良的分型及手术时机。

3.提出了髋脱位发生与后天因素密切相关是可以预防的

1988年通过不同胎龄死胎196例髋关节形态学观察,显示出生时臼深指数最小,表现为髋关节不稳定,加上雌激素和分娩方式、襁褓方法是发育性髋脱位发病基础,从而表明髋脱位是可以预防的。

4.不断改进治疗措施,提高疗效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变措施,无论手法复位还是手术,均不固定髋关节外固定,有利于髋关节血运、促进发育、防止粘连。手术不损伤髂骨、利用异体骨,以防髂骨畸形,术后关节僵硬,早期行关节授动术改善了功能使疗效提高,获得资助2项,发表论文60余篇,获奖3项,出版专著一册,还在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做了介绍。

二、开展了骨骺基础研究,开创了股骨头缺如、病理性髋脱位治疗的新局面

1.提出了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分型的病理学基础。根据骨骺内软骨管分布及骺板血运屏障理论,将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分为婴儿骨骺型和儿童骨干型两种,并总结了急性骨骺骨髓炎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

2.对股骨头缺如、病理性髋脱位主张1岁左右行转子关节成形术,充分利用婴儿期较强塑形能力、重建功能性髋关节,又可防止严重肢体短缩,改善了残疾儿的新局面。获奖1项,发表论文近10余篇,并在健康报“名医谈百病”专栏介绍。

三、探索了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神经肌肉病因学说

在以往选用肌力平衡术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初步证实腰骶部隐裂78.3%,多数病例肛门直肠测压及肌电图异常。小腿三组肌群运动终板异常,肌肉组化分型失调,大量软组织术后距、舟骨畸变达60%以上,致踝关节功能不良。成功制成了大鼠动物模型,脊髓前角细胞凋亡示踪技术做了观察,开展了相关基因的筛查。获得资助2项,获奖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四、创建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

早在80年代初开展收集各种先天畸形标本,建立标本室。同时利用国家自然基金经费购置摄影显微镜、大型切片机及生理记录仪,建立了简易实验室。1990年建立儿科学博士点,担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得卫生部重点学科建设资助70万元。经过全科奋斗,资助经费逐年增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论文大量发表,校、院领导大力支持,与1996年创建了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贡献力量。[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