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龍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河龍鄉位置在閩贛邊界的寧化縣北部,距縣城28公里。是寧化縣平均海拔最高的鄉,平均海拔597米。河龍古稱河龍排,清朝時屬永豐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2年復置河龍公社,1984年建鄉。省道建文公路縱貫全境。
河龍鄉土地面積64.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683畝,山林69500畝,森林覆蓋率75%,最高峰福建嶂海拔1019.7米。2017年,轄8個建制村,68個村民小組,共2256戶、9327人,其中農業人口9090人。[1]
鄉鎮情況
河龍鄉位於福建西部,寧化縣北部,毗鄰寧化縣安遠鎮、中沙鄉、水茜鄉和江西石城縣岩嶺鄉,轄8個村委會:河龍村、前進村、大洋村、永建村、下伊村、高陽村、明珠村、沙坪村。
歷史沿革
河龍古稱河龍排,清朝時屬永豐里。1958年建河龍公社,1959年分割併入中沙公社和安遠公社,1982年復置河龍公社,1984年改河龍鄉。
自然環境
河龍鄉是寧化縣平均海拔最高的鄉(鎮),屬中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6℃,年降雨量1800㎜,年平均無霜期220天,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與武夷山脈相連,緊臨省級自然保護區---牙梳山,境內山巒起伏,森林覆蓋率達75%,景色怡人,自然風光綺麗。平均海拔582米,最高峰福建嶂1060米。水資源豐富,有Ⅱ型水庫一座。[2]
經濟發展
河龍近年根據當地地理、氣候優勢,大力發展茶葉、大米、煙葉等產業。已新植優質茶園2000畝,2006年茶葉產值近200萬元,茶葉逐漸成為該鄉的農業主導產業之一。
河龍注重招商興工,有沙坪塑料顆粒廠、永豐木業、高嶺有機茶廠等企業14家,其中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2家,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近3000萬元。[3]
特色產物
河龍物產豐富,河龍貢米、辣椒干、鯉魚乾等特產聞名遐邇。
河龍貢米
河龍貢米歷史悠久,早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就被當時皇帝宋徽宗賜為貢米,它外形似梭、粒大體長、質白如玉、米色透明、飯粒軟而不粘、味美醇香、營養豐富。據清康熙年間出版的《寧化縣誌》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轉運史李住起解梅州銀絹,本州(汀州)委通判胡某齎至本都武曲橋錫源繹(在今河龍鄉)疾故,奉官塋葬"。永豐里(今寧化河龍鄉)上伊村人伊盆,秉性豪邁,剛毅耿直,見義勇為,專程到縣呈報,自告奮勇,要求更換文書代解。縣令予以批准。於是伊盆收拾行裝,並隨帶家鄉大米一袋,繼續解送,奔赴汴京。到京之日,巧逢皇太子出世,皇帝大悅,即賜敕一道,駿馬一騎,劍一口,命伊出鎮柳州。時南蠻不共,公領軍勇奪前驅,血戰破賊,所向倒戈,事平凱奏。卒於官,以功特贈銀青光祿大夫,因廟食至今。伊盆在代解銀絹時,隨帶家鄉大米,一路食用。至京之後,在交付銀娟時,把隨帶的大米一併奉上,以御食用。皇帝食後大喜,甚贊河龍大米質優味佳,並令每年進貢。河龍"貢米"由此揚名。
河龍辣椒
河龍辣椒干為閩西八大幹之一,具有皮薄、肉厚、油多、色鮮、味香、辣度適中,富含辣椒素和維生素C等特點,可鮮食、乾食、炒食、炸食、醃食,易加工、易貯藏,倍受青睞,產品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遠銷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 | 歷史風物] </ref> 鯉魚乾
鯉魚乾是寧化北部鄉(鎮)河龍、安遠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食品,是一種很好的下酒菜。當地境內山多、水域面積小。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末年,河龍一帶農民便開始利用稻田放養鯉魚,稻養兼作。稻田放養鯉魚,其原因有四:一是古時認為鯉魚身份高貴。陶弘景曰:鯉為魚中之王,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二是鯉魚繁殖快。三是鯉魚食性雜,適應性強,生長快。春放鯉苗,秋冬捕撈,每尾一般重三、四兩,食料豐富的可長半斤以上。四是鯉魚抗病力強,不易隨水逃失。稻田草料豐富,不用多花人工管理,一般水源較好的稻田,春季插秧後,放上幾碗鯉魚苗,秋季稻收後,每畝可捕撈鮮魚三、四十斤,多的可達五、六十斤。製作鯉魚乾頗有一番講究,其方法是每至秋冬季節,農民把剛從稻田裡捕撈回來的活蹦鮮跳的鯉魚,挑選體重三、四兩的魚(魚太小,其魚乾則肉少骨頭多;魚太大,其肉厚,內中難以烤乾,影響魚乾質量),沿脊背破開,除去內臟,洗淨瀝乾水分,撒上適量細鹽,醃漬使魚肉有鹽味,再置陽光下曬至半干,攤放竹笪上置於鍋內,鍋中放米糠,加蓋燒火,使鍋中米糠慢慢燃起,將魚熏烤成干,即為鯉魚乾。剛熏烤出的鯉魚乾顏色黃燦燦的,香氣四溢,令人口內生津,饞涎欲滴。成品鯉魚乾可長期儲存,如放置在陶罐中或穀倉內保存時間可達七、八個月不霉變。
鯉魚乾的食用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蒸,即將鯉魚乾切塊,加上生薑、辣椒、茶油等放置鍋中蒸熟後即可食用。另一種是炒,就是將鯉魚乾切塊,佐以大蒜、青椒、蘿蔔絲或冬筍絲放置鍋中炒,待炒熟時加入少許酒釀以去腥味。這可是一盤很好的佐酒菜品,那香氣讓你陶醉,再喝上一口剛出鍋的醇香酒釀,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4]
歷史風物
有伊公廟、福田寺、仙山腦等古寺廟。"伊公廟"又稱"水南廟",處河龍溪之南岸。該廟供奉的是宋徽宗敕封的銀青光祿大夫伊盆夫婦。該廟自宋代建立至今,幾經圯毀、修建,現存建築為清代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重建,磚木結構,仍保存宋時廟宇布局。廟內壁嵌記載歷代修廟始末的碑文八塊。近千年來,該廟香火鼎盛,不僅本鄉村民常到廟中朝拜,周邊幾百里外的信士香客也慕名而來。
其它保存較好的古建築有張氏宗祠、黎氏家廟、貞節牌坊、古驛道和村頭瓦橋等。河龍民風淳樸,富於民間娛樂。河龍祁劇承襲了湖南祁劇的一脈,它以鑼鼓、嗩吶伴奏,因服飾艷麗、光鮮,唱腔高亢、激越,曲調輕快、流暢,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每逢演出,周圍都被圍得水泄不通。河龍祁劇團有三十多人,沒有專職演員,都是當地農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