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城烈士陵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叶城烈士陵园位于新疆叶城县东郊喀茫公路北侧,离县城6公里,为了永久纪念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委和新疆军区决定,于1965年10月由叶城县和南疆军区协同修建叶城烈士陵园,并投入使用[1] 。
中文名称 叶城烈士陵园
地理位置 新疆叶城县东郊喀茫公路北侧
占地面积 八千五百平方米
修建时间 1965年10月
部分英烈 王忠殿、罗光燮
陵园简介
叶城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郊六公里处,经过改扩建后,展现给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风景秀丽、主题突出、布局合理、建筑别致、气势宏伟的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占地面积为78亩,门前是315国道。陵园正门向南,上方刻着毛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4个金字,两边题有“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的对联[2] 。门内是2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正门正中距离50米处耸立着一座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周长19.62米、碑高10.20米(表示1962年10月20日),呈方塔形,正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刻着“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烈士纪念碑后是纪念馆,正门是8根大圆柱,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左右两边题有“先烈精神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的诗句。纪念馆两侧是气势磅礴的汉白玉石雕纪念墙,正面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卫国戍边,抵抗入侵的场景,背面雕刻叶城烈士陵园简介和英雄的姓名。
建立原因
二十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印边境有争议的南线、东线和西线,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坚持侵略扩张政策,蓄意制造边界紧张局势,大肆蚕食侵占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1962年10月20日被迫进行自卫反击。这次中印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发生的第一个反侵略战争。叶城是当时西线战场的后勤保障基地,西线指挥部设在219国道的康西瓦,在前线部队的英勇善战和后勤军民的团结支援下,西线战斗于当年11月就取得了胜利。为了永久纪念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委和新疆军区决定,于1965年10月由叶城县和南疆军区协同修建叶城烈士陵园,并投入使用。
主要展览
纪念馆后是英雄墓区,前排安葬着三位国家级烈士和八位自治区级烈士,整个烈士墓区占地面积为八千五百平方米,安葬着烈士四十八名,为革命牺牲的六十七名,不幸殉职和病故军人五十九名,因公牺牲三十五名,共计二百一十一名。其中立一等功七名,贰等功一名,叁等功贰名。党员四十一名,团员三十六名。团级职务三名,正营级五名,连级十一名,排级三名,其他均为班级和战士。其中有三名国防部于一九六三年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烈士,分别是:罗光燮、司马义买买提、王忠殿。在当时的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埋葬着七十九名烈士。2009年3月2日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叶城烈士陵园,叶城烈士陵园改扩建项目于2009年4月正式立项审批,改扩建项目总投资560万元,由国家投资460万元,自治区配套10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廊,大门、烈士墓、纪念墙以及附属工程。叶城县委、县人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级烈士陵园的建设,县委、政府及地区民政局主要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叶城烈士陵园改扩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坦克团、武装部、二十九团、十八医院、油库、阿里留守处、综合库等驻叶部队的支持。叶城烈士陵园是具有国防性自卫反击战的烈士陵园,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驻叶部队、驻叶单位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每逢清明节和“五四”青年节期间,有成千上万人前往烈士陵园悼念、瞻仰,接受国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叶城烈士陵园已成为南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长期接待国内外热爱和平人士。叶城烈士陵园在褒扬革命先烈,向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