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只手頂山(周子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只手頂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只手頂山》中國當代作家周子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只手頂山

朋友,請你設想一下,有一個人,接連遭遇生活的厄運,人世間的種種苦難,好像傾盆大雨,都潑在他頭上,他會否跌倒,他如何面對人生?1993年,他因車禍導致右手截肢。被病痛和貧窮包圍的他並未因此消沉,借錢辦起了磚廠。就在磚廠生意紅火時,不少房地產老闆「跑路」了,120萬元欠款毫無懸念地落在了他身上……他挺過來了。

早上8點,巫山縣官渡鎮雙月村娃娃包,正值日出,58歲的獨臂大叔劉緒海坐上電動摩托車后座,從家出發往農田開去,開始一天的工作。入冬後,官渡鎮雙月村山區溫度偏冷,這裡是一片片脆李林,看着朝陽下劉緒海獨臂的背影,我腦海里迴響起這樣的言語:

「借碎米,還整米!」

「扛起一座山,站起一座山,背一身 巨額債務的他沒有被生活的大山壓倒!」

「曲折了人生,仍挺直了脊樑,只為不欠來生賬!」

在山坡田埂上,雞鳴犬吠聲在山間飄搖,我們又看到劉緒海,寒風習習,我們剛下車,精神抖擻的劉緒海只穿一件灰黑色的體桖,單臂微微搖動,他手持一株丹鳳牡丹苗,在秋風中笑着:「現在我們在開展林下經濟的種植工作,在脆李樹下種油牡丹,看大夥們還在田裡咧!」

當聊起過去的事情,劉叔臉上更多的是坦然。

為儘快還清欠款,2015年,劉緒海在鎮村幹部的指導和幫助下,包下一座荒山,一個人沒日沒夜的幹了3個多月,開墾出200畝田地,開始了脆李種植。第二年,他在自家脆李園新修了水池,除了日常給脆李灌溉,乾旱時節還能供附近村民救急。

雙月村四組200畝脆李田的上午註定是忙碌的,身着圍裙的阿姨賣力地除草,然後種上牡丹苗,接下來培土,牡丹林便完栽種完成。就這樣,一隻左手,一杆鐵鍬,一棵脆李樹苗,一遍一遍地修剪脆李樹,便是劉緒海的歲歲年年。

相對傳統農人,像劉緒海這樣的新農人更有眼界和技術,日復一年的久久為功,加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劉緒海逐漸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種植能手,他的付出也迎來了回報。2019年,劉緒海的二次創業挖到了「第一桶金」——靠着銷售脆李一年下來收入17萬元。趕上這幾年脆李質優價高,劉緒海繼續學習相關農業知識,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央視農業頻道,他了解到了李樹下套種油牡丹的好辦法,通過前往山東菏澤考察學習,他下定了套種油牡丹的決心。

在雙月村,劉緒海的樹林正迎風招展,一棵棵油牡丹正在火熱種植,脆李樹下套種油牡丹,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豐收,還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就業,促進了村級農業發展。

劉緒海對於油牡丹,有深刻的認識,他告訴我們,油用牡丹籽中的a-亞麻酸含量是橄欖油的幾十倍,牡丹籽油既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於化妝品製造,根還能入藥,經濟附加值高。而且,油牡丹苗木耐乾旱,一次種植,受益期限長達40年。

自古以來,牡丹是中國的國花,「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這首詩為陳與義南渡後於紹興六年所作,距靖康事變正好十年。古人作為身在山區的龍鍾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開了,由衷地發出對生命生活美好的讚美之情。

身在巫山山區,脆李林下,同樣生出這樣的讚美之情:

明年今日,片片牡丹林,想必也應在風中綻放,香遠益清。

劉緒海看着手中的牡丹根,看着地里的牡丹林,笑得很甜。

劉緒海說:「我們現在發展方式,以脆李為主打產業,把脆李做優,2015年從山東菏澤引進這種牡丹作為林下經濟,可以賣到7元一斤,大家都搶着收購。我們還在摸索中,但有一定的經驗了。」劉緒海告訴我們。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雙月村脆李林下牡丹種植發展,只是劉緒海帶領當地農戶發展產業的一個縮影。

發展鄉村產業,就是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這個劉老闆的生意確實蠻好,他做的工作確實蠻到位,像挖牡丹苗一般15元一個小時,摘和修建12元一個小時,經濟和產業的發展,這裡搞的很不錯。」新陽村村民王艷娥高興地說。雙月村村民向遠梅說:「我們在這裡剪枝修剪搞得到100多元一天,挖種牡丹苗搞得到120元每天。」

回望曾經歲月,輕舟過萬重,青山依舊,精神依舊。

「無論你情願或不情願,生活,你都必須面對。」這位獨臂硬漢用獨臂撐起了雙月村的「一片天」,靠着自己的汗水為自己、為周圍的鄉親開闢了一條「致富路」, 在與命運的鏖戰中,他自信只手撐天。[1]

作者簡介

周子傑,重慶文理學院大四學生,巫山青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