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古驿镇地处鄂豫交界,南接襄阳、北连河南、217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素有“襄阳门户”之称,是襄阳市小康建设试点乡镇。镇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仅13公里,毗邻二汽襄阳基地、襄阳飞机场和全国最大的火车编组站——桐树店车站,襄十、许樊、樊魏、孝襄四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襄阳市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且资源丰富,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和投资前景。
2014年10月15日,湖北襄阳,考古人员在离古驿镇六公里处的襄州国际物流园内,发掘出东汉末年到明清时期的10座墓葬,这些墓葬按时代顺序由东向西一字排列。其中,4座为东汉时期的墓葬、4座为唐宋时期的墓葬、2座为清代时期的墓葬。市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这为研究襄阳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古驿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1]
中文名: 古驿镇
别 名: 襄阳门户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湖北省襄州区
地理位置: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面 积: 237.73平方千米(2017年)
气候条件: 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61898人(2017年)
车牌代码: 鄂F
目录
行政区划
全镇版图面积237.73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15.7万亩,辖2个居委会、31个村委会:古驿、黄渠河、吕镇、西尹、李岗、岳岗、前刘、大张、王楼、张巷、外沟、金王、西马、大营、小营、孙寨、黄渠河、张坡、东吴、下涂、罗岗、新庄、下张、张官桥、佘咀、高王庄、宋湾、二房、唐吕、余沟、后咀、园艺场。该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
全镇有镇直单位14个,分别为:财政所、农水服务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劳动服务中心、司法服务中心、农经管理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城建办、民政所、中心学校、卫生院。一条编单位有10个分别是:工商所、国税分局、国土管理所、地税分局、派出所、邮政支局、电信分局、供电所、交管站、交警中队等。镇属企业6家,分别是:嘉丰纺织有限公司、新星纺织有限公司、顺达水电有限公司、襄阳长城建筑建材有限公司、面粉厂、油厂等。境内有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军需二系,解放军总后基地司训大队等单位。2001年来先后引进了4家企业,分别是美国丰年食品有限公司、九天纺织有限公司、施乐得生物有限公司、太福花圃苗木有限公司。
自然条件
该镇地势较为平坦,有一条东至王湾山西至沈岗的沿绵20多公里的山脉丘岭,小清河至西向东穿境而过,还有四干渠、五干渠、红水河水系,灌溉面积达5万亩,土质为黄粘土,相对高差20米,承压力在17T/m2以上。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6℃,冬季最低气温为2.5℃,夏季最高气温为42.5℃,多年平均降雨量755.5mm,年最大降雨量1107.1mm,年最小降雨量462mm。雨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常年主导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无霜期从3月24日至11月10日,约232天。主要灾害天气:春季的低温,夏季的干旱涝渍,冬季的寒潮大风等。
人口情况
人口工作
古驿镇下辖31个(场)、248个村民小组、1个区级原种场、1个市原种场,61898人(2017年)。全镇共流出人口5401人,其中育龄妇女2264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越来越多,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提出了很大难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该镇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新途径,通过开展“双安”活动,为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管理提供了保证。
一是开展流动人口“安家”工程。为了给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2009年4月29日古驿镇依托“中共福州晋安襄阳支部”建立了“襄阳区驻榕计生服务站”,为了保证联络站正常运转,镇政府筹资4万余元健全硬件设施建设。联络站成立以后,已为4名对象办是了《生育服务证》,2名对象办理了《独生子女证》,有效地解决了流入人口办证难问题。
二、关爱留守儿童,开展流动人口“安心”工程。由于年青劳动力的大量流出,留在家中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年幼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怀,年老父母缺少子女的关心,为了让务工人员安心在外工作,古驿镇每年为在家的老年人组织一次免费体检,同时在各地组织农帮抢收队,帮助缺少劳力的家庭及时抢收、安种。同时积极开展“情系计生国策,关爱留守儿单童”的活动,从学校、社会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2009年7月镇政府组织计生服务中心为唐吕村30多名“留守儿童”带去了3000元现金,600斤大米,30套书包文具,让这些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经济发展
2009年,古驿镇党委、政府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在农业农村、招商引资、社会事业发展及党建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8万元,比上年增长20%;工业企业产值实现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76亿元,比上年增长9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00万元,超额完成60%;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861元,比上年增长19%。各项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年初区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
农村建设
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2949吨;油料产量达到23589吨。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迈近,“150”标准化猪舍达到36栋、“500”标准化猪舍达到6栋,“1235”标准化羊舍1栋,“165”标准化牛舍3栋。全镇蛋鸡规模化养殖户达到82户,其中万只以上的养殖户13家;发放农技病虫测报防治资料8万份、培训农民1万多人;发展反季节西红柿500亩、驿寨优质蔬菜2200亩;落实烟叶种植面积3150亩,产量达到72万公斤、总产值482.5万元;完成通村公路36.5公里,80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兴建沼汽池350多口;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20个村级卫生室完成达标建设;改造特困危房60户,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阵地建设、文化书屋建设、植树造林等工作都卓有成效。
工业经济
工业企业产值突破1.65亿元,其中规模企业产值5300万元,同比增长47%;规模企业由1家增长到3家,新增2家千万元企业;产值3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8家增长到12家;新引进项目4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750万元,增长67%,另外还有卫东瓶装气体公司等几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吉阳泰建材、茅台粮储、俊丰达农副产品加工等几个项目已在洽谈。
基础设施
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村镇建设管理,严批程序,严禁未批先建,村镇乱搭乱建现象得到初步遏制。结合“全区城镇环境卫生整治百日会战”活动开展以来,对集镇内二纵三横五条主要街道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先后筹资100多万元对仿古街、四季街、红凌路、镇府路路面及下水道进行维修改造;同时,为了解决集镇渍水严重的问题,镇政府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完成了在217省道与仿古街交叉口过路管涵建设,北大桥改造建设项目也于2010年元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4月底正式竣工通车。改造后的大桥流量将大大增强,能够有效的缓解汛期集镇渍水问题。
社会事业
进一步唱响“乡村夜话”这一品牌,全年共举办大型“乡村夜话”文艺演出5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群众达到62000多人,参合率达到110%(基数为58000人),村组实现全覆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综合成绩评估在全区13个乡镇中位居第三,镇三中、镇二中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全区领先水平;计划生育生育工作解除了黄牌;唐黄路、万亩土地平整项目已全部完成;多年没有解决的古张路已被省交通厅纳入2010年县乡公路计划;完成移民后期扶持通组公路11公里、开通闭路电视50户;落实五保供养政策,抓好“福星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了硬件建设;农村特困救助全部采用社会化发放,救助资金11.5万元;改造96户危房,投入资金59万元;五普法教育深入推进,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显著提高;矛盾纠纷,集体访、越级访、非正常访数量降幅都在20%以上,信访秩序明显好转;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零点行动”开展以来共抓获犯罪份子8人;深入开展政务、村务公开,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综治信访稳定工作成绩突出,七月,省委书记罗清泉等省、市、区主要领导亲临视察指导,并对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先后接待宜城、南漳、谷城、老河口、樊城等30多个县市区领导1300多人到该镇学习交流学习。
组织建设
结合全区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开展“推动科学发展,我为古驿做什么”大讨论活动,基本解决了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新建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5个,改扩建办公活动场所7个;农村党组织书记实行星级化管理;农村“三会四事”制度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两建三推”活动逐步深化;双向管理工作扎实推进。该镇已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党员比较集中的福建、广东、海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已建立服务站1个,依托服务站建立党支部1个,网络外出务工经商人员5000多人,其中党员30多名。
面临形势
一是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还有干部队伍基础。
二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不小的差距。从经济总量来看:该镇的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一般预算收入等总量都不大,增幅都不是很快。张湾、伙牌数据相比。从经济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构成为60%、12%、28%,一产业比重高于二、三产业的比重。这表明该镇的工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全镇虽有民营企业46家,但大企业没有,知名品牌没有,没有真正叫得响,有看头的规模企业。从产业发展上看,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或者产业链短,基本还处在提供初级产品的阶段,没有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从发展的软环境上看,服务水平没有保证,连最基本的数据统计都不能做到全面详实,一个项目来了该走哪些程序,怎么能在最短时间内保证落户,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办法。此外还有,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老化,特别是水利设施存在问题尤为突出,科技服务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农民收成将没有保障等等,这都是我们加快发展必须要承受的压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机遇好,潜力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续惠农大手笔:加强农民就业保障、加强农村金融布局、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财政支出优先“三农”,让各种资源要素尽可能向农村集结。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沿海不少企业开始向内地实行产业转移,内地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优惠的招商政策等都为沿海企业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平台。
市政府提出的“南优、西控、北拓、东进”的发展战略,无论北拓还是东进,对于东北方位的古驿来说都是“福音”。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刚“醒”的古驿来说,差距就是潜力,不足之处就是发展空间。只要抢抓机遇,抓住机遇,拼搏进取,把薄弱环节转化成优势条件,把与先进乡镇差距带来的压力,转化成奋发图强、奋起直追的强大动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217省道穿境而过,襄樊机场、汉十高速、二汽基地毗邻该镇、交通四通八达,发展物流经济等现代化服务业条件十分优越,另外该镇人力资源丰富,全镇大约1万多人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力,还有在外务工多年集累一定资金、技术和掌握了一定经验的务工人员,这为全镇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根据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古驿实际,2010年,全镇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镇委提出的“一线三片”经济发展思路,坚持“实干兴镇”,以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居民收入提高、综合实力提升、民生条件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突出抓好镇域经济、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进园区、农业增特色、集镇提品位、乡村展新貌、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力争实现“单项工作争第一,综合实力进五强”。预期目标: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亿元,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0万元,增长30%;企业产值达到2.5亿元,增长51%;新增规模企业4家,新增产值在300万元以上企业5-7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亿元,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亿元,增长50%,人平纯收入达到6564元,增长12%。
特色产业
古驿镇2009年油料产量达到23654吨,位居全市第一。继2008年以后又一次摘得了“全市油料大镇”桂冠。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古驿镇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促进农业增收为目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油料产业,推动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油料板块基地建设。该镇把油料生产作为本地的主打产业,建立了以红林铺、下涂、西尹、黄渠、宋湾为重点的8万亩花生板块基地。2009年全镇共种植花生面积8.5万亩,比2008年增加了2.5万亩,产量达到18452吨,油料总产量达到23645吨。随着湖北省将鄂西北确定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花生种植更是迎来了“黄金时期”。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积极引进推广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花生新品种通过与湖北省农科院联系,引进了一批鲁花3号、白沙果、中花7号等高产优质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达到95%,具有产量稳、粒大饱满、出油率高等特点。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花生发展到1.5万亩,产量比一般的裸地花生高出50%。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区农业局高级农技师进行实地讲课;组织本地的“土专家”、产业致富带头人授课、提供信息、传经授宝。并从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跟踪指导。2008年共举办花生专业培训5期,培训农民1000多人,发放植保信息和病虫情报8期、5000多份。
不断扩展市场,打开花生销路。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花生购销产业,该镇位于鄂豫边界、217省道穿镇而过,距汉十高速襄樊北出口只有10分钟的路程、另外鲁花集团和刘集花生大市场也近在咫尺;在省道两旁的路灯悬挂灯箱式宣传牌;成立花生购销协会,专门从事花生的收购和销售,通过电脑发布销售信息,通过网上销售达到500多吨。
引进花生加工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全镇拥有400多台花生剥壳机从事花生加工,年花生交易量达到1.5万吨,绝大部分销往广州、南宁 等地,并与当地的经销商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商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