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印度之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本故事中出場的人物,均系從一本名叫《副領事》的書中移植過來,並把他們安排在一些新的地方。因此,無須再讓他們回到原書中去對號入座,也不應當認為,讀《印度之歌》乃是讀從《副領事》一書改寫成的電影或戲劇劇本。即使那書中某些大致情節,被本劇所採用,但在故事的處理上,本書也換了方式和視角。http://Www.7wenxue.com《印度之歌》是杜拉斯电影导演生涯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影片,同《广岛之恋》一样,成为她的一张国际名片。本书是影片的脚本,一九七三年出版,两年后由杜拉斯拍摄为同名电影。影片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并获法国试验艺术电影协会奖及电影学院大奖。故事围绕法国驻印度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和她身边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情人麦克•理查逊,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开枪。杜拉斯在生命尽头说,《印度之歌》是她惟一的电影。“《印度之歌》所展现的就是我自己。丝毫无误。”

這部電影既是作者的電影作品,也是作者的詩歌作品。它迷住了整個電影節,我知道。如果它參加競爭,毫無疑問,我們將把金棕櫚獎頒發給它。 --1975年戛納電影節評委安德烈•戴爾沃 在這樣一部傑作面前,又如何能屏住呼吸,控制自己的激情,再扮演評論家的角色?《印度之歌》是電影節上的重大事件,一部獨特的電影,與其他電影沒有絲毫相似之處,很明顯,它將是一九七五年唯一一部將深刻在我們記憶中的電影。 ――亨利•夏皮埃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作家、電影編導。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於法屬印度支那。十八歲時定居巴黎。自1942年開始發表小說,1950年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使杜拉斯成名。這段時期的作品富有自傳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亞的小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敘事語言,逐漸抹去小說情節,更強調主觀感受和心理變化。19551965年是她創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說《如歌的中板》、《副領事》,以及劇本《廣島之戀》等。1984年發表《情人》,獲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有人說,杜拉斯的作品表現了淫婦蕩女的世界,其實並不盡然。在通常謂況下,杜拉斯所寫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幾乎沒有正當職業的遊手好閒之人。 杜拉斯選擇了對欲望本原的回歸,試圖通過性愛的宣洩,剝離出愛的原欲,將愛情最原始的快樂交還給人類。在杜拉斯看來,也許這種沒有了道德束縛的近乎純潔的欲望,才是愛最核心助本質。杜拉斯對身體言說的坦率不僅體現在男女性愛,還涉足了其他更為嚴格的禁忌,在內容上呈現出極為先鋒的姿態。如對同性的欲望。

內容預覽

《印度之歌》系應倫敦國家劇院經理彼得-豪之請,寫於一九七二年八月。 人物表 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 女乞丐 米歇爾-理查遜 使館青年隨員(無名姓) 斯特雷泰爾家的客人(無名姓) 喬治-克拉文 法國駐拉合爾副領事(無名姓) 僕人甲 僕人乙 男群眾十人 女群眾十人 女聲2 男聲2 概述 首先,本劇中出現的印度的城市、河流、行政區域及海域等的名稱都具有一種音樂感。 《印度之歌》中,凡舉地理的、人文的、政治的等情節,均屬虛構。 因此,切勿認真地坐上汽車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從加爾各答奔向恆河口以看個究竟,當然,也用不着為此去尼泊爾。 同樣,「威爾士親王」旅館,並不在德爾塔的一個島上,而是在科倫坡。 也是同樣,印度的行政首府是新德里,而不是加爾各答。 如此等等。 本故事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