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傘口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傘口岸 在雲南鎮康縣城西南的南傘鎮,鎮西鄰緬甸果敢,明清時即有邊民互市活動。1912年設勐英鎮,1941年改里仁鎮,1984年改為南傘區駐地。 [1]
口岸概述
南傘,傣語音譯漢字地名,意為送公主的地方。漢、傣雜居。今為中緬邊民互市口岸,國境線37.358公里。1982年在這裡發現古代銅鼓,命名為南傘銅鼓。南傘交通便利,有公路可直達耿馬孟定、鎮康縣城、保山龍陵、緬甸果敢縣城。鎮建街道開踩於1908年,初按干支記趕甲己日街。今邊民互市每5日一街,平常天天均可交易。商品有日用百貨、糧油副食,土特產品,日用工業品等。設有海關,商業繁榮,為雲南重要互市口岸。鎮郊3公里處置有中、緬兩國界樁。
南傘,原為一片平坦的林間空地,建有10數間丫杈茅房作貨棚。民國初年,當地"楊三老爺"家在南傘街首建瓦房,同時於街頭建土地廟。1942年8月9日,駐緬甸滾弄日軍侵入南傘,焚毀街道民房70餘幢。抗日戰爭勝利後,集市復甦,1947年有座商行商57家。1948年當地幾個大戶橫行搶劫、勒索,市場蕭條。1950年鎮康縣常備大隊到南傘游擾。1951年逃緬人員組織"反共救國軍"以鄰近的果敢為基地,經常竄擾搶劫,街市冷落。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南傘,集市陸續興旺。1987年南傘街建成15米寬580米長的瀝青街面和水泥預製板人行道,有國有工商企業、集體工商企業和個體工商戶30多家,成為臨滄市與緬甸的重要邊境貿易口岸之一。南傘鎮境內有"一洞通兩國"的溶洞景觀,陸地與緬甸果敢相接,便欣賞異國風情。
景點介紹
國門公園是由鎮康縣商務局牽頭建設,融入了鎮康縣的歷史、民族、邊境文化。縣委組織部根據「穩邊固防、開放前沿」的主題,在公園內增添了代表黨建文化的建築物,形成了「守邊固防、戍邊報國、開放合作、邊地文化」四個部分的黨建內容,使國門公園成了鎮康縣愛國感恩教育基地。「我們以122號界樁為主,在公園裡加建了五聯共建雕塑牆、戍邊亭、報國亭等10餘個紅色文化設施,進一步提升了國門形象。」鎮康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周正偉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