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千里香杜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千里香杜鹃

中文名称:千里香杜鹃

拉丁学名: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

科:杜鹃花科

属:杜鹃属

种:千里香杜鹃

千里香杜鹃(学名: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常绿直立小灌木,高0.3-1.3米。叶常聚生于枝顶,近革质,椭圆形、长圆形、窄倒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钝或急尖,通常有短突尖,基部窄楔形,上面灰绿色,无光泽,密被银白色或淡黄色鳞片,下面黄绿色,被银白色、灰褐色至麦黄色的鳞片,相邻接至重叠。花单生枝顶或偶成双,花芽鳞常宿存。花冠宽漏斗状,鲜紫蓝以至深紫色,花管短,外面散生鳞片或无,内面被柔毛。蒴果卵圆形,被鳞片。花期5-7月,果期9-10月。

产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北部及西北部。生于湿润阴坡或半阴坡、林缘或高山灌丛中,海拔2400-4800米。

信息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杜鹃花目

亚科:杜鹃花亚科

亚属:杜鹃亚属

分布区域:中国甘肃、青海、四川北部及西北部

形态特征

常绿直立小灌木,高0.3—1.3米,分枝多而细瘦,疏展或成帚状。枝条纤细,灰 棕色,无毛,密被暗色鳞片。

叶芽鳞脱落。叶常聚生于枝顶,近革质椭圆形长圆形窄倒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5—12(--18)毫米,宽(1.8--)2—5(--7)毫 米,顶端钝或急尖,通常有短突尖,基部窄楔形,上面灰绿色,无光泽,密被银白色或 淡黄色鳞片,下面黄绿色,被银白色、灰褐色至麦黄色的鳞片,相邻接至重叠;叶柄长 1--2毫米,密被鳞片,无毛。

花单生枝顶或偶成双,花芽鳞常宿存;花梗长0.5—1.5(--2)毫米,密被鳞片,无毛;花萼小,环状,长0.5—1,2毫米,带红色,裂片三角 形、卵形至圆形,外面鳞片及缘毛多变,有或无。花冠宽漏斗状,长6—12毫米,鲜紫蓝以至深紫色,花管短,长(2一)3--4毫米,外面散生鳞片或无,内面被柔毛;雄蕊 10,长10—14毫米,伸出花冠,花丝基部被柔毛或光滑;子房长约1毫米,密被淡黄 色鳞片,花柱短,长3--6毫米或长9—16毫米,细长,紫色,无毛或近基部被少数鳞 片或毛。

蒴果卵圆形, 长2—3(--4.5)毫米,被鳞片。 花期5--7月,果期9—10 月。[1]

产地生境

产甘肃、青海、四川北部及西北部。生于湿润阴坡或半阴坡、林缘或高山灌丛中, 海拔2 400—4 800米。模式标本采自甘肃。

生长习性

​杜鹃花产于高海拔地区,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恶酷热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pH在5.5-6.5之间的酸性土壤。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间也能生长。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长不良。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晒,夏秋应有落叶乔木或荫棚遮挡烈日,并经常以水喷洒地面。杜鹃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为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3-5月开花,杜鹃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进行修剪,所发新梢,当年均能形成花蕾,过晚则影响开花。

亚组概述

常绿小灌木,分枝密集,常缠结成垫状。叶小型,下面表皮细胞具有脊状纹的乳突,鳞片密集或稍有间距,同色或二色,具有宽而波状的边缘。花序顶生,1至数朵花组成伞形总状花序;花梗短;萼明显5裂;花冠漏斗状;雄蕊5—10;子房5室,被鳞片。蒴果短小。种于无翅,有不明显的鳍状物。 亚组的模式种: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 (L.) Wahl. 本亚组共有40种,除一种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少数产于陕西、甘肃、青海 外,其余均集中分布于四川、云南及西藏的山区;北半球寒带及高山地带也有间断分 布。我国有39种。[2]

主要价值

园林用途

杜鹃枝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耐修剪,根桩奇特,是优良的盆景材料。园林中最宜在林缘、溪边、池畔及岩石旁成丛成片栽植,也可于疏林下散植,是花篱的良好材料,可经修剪培育成各种形态。在花季中绽放时即使杜鹃总是给人热闹而喧腾的感觉,而不是花季时,深绿色的叶片也很适合栽种在庭园中做为矮墙或屏障。

药用价值

【名称】千里香杜鹃

【摘录】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为杜鹃花科植物千里香杜鹃Rhododehdron thymifolim maxim的枝叶。分布甘肃、青海。

【别名】百里香叶杜鹃(《新华本草纲要》。

【性味归经】

辛,温。入肺经。

【功效作用】

祛痰平喘,本品用于治疗久咳不愈、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喘咳气急、口不渴、苔薄白而滑、脉浮数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克。

【各家学说】

新华本草纲要》:“有止咳平喘、祛痰功能。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3]

参考来源